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武侠小说>>藏经阁-广武原创>>双剑合璧(联创)>>唐伯虎&游如诗: 刺虎>>评论>>《刺虎》与《屠龙》的比较分析

主题:《刺虎》与《屠龙》的比较分析
发信人: powerkom(冇钱买面包)
整理人: xjhao(2003-01-28 15:03:01), 站内信件
   挨近年关,鱿鱼和伯虎都双双交功课了。回首去年的广社下半年,《刺虎》和《屠龙》,可以算比较优秀的原创,刚好两个都是我的好友,连作品名都这样对偶,于是拿来做个比较分析。 
    
   在背景上,两文选择的切入点各有特色,且很有心思。鱿鱼选战国这个中国历史上侠的年代,英雄主义盛行的年代,思想史巨人迭出的年代,无疑是很有勇气和胆识的。战国史可以说对于史家来说是不愿涉足的领域。史料缺失,思想流变、交错,把韩非所指的“三世”浓缩在一起。所以从选材来说,注定了鱿鱼写作的难度和桎造。尤其在此时,作为政治,战争,思想,人文,世俗的激烈变动和矛盾所产生的综合体-刺客,历史赋予他的任务和个性都是非常特殊和鲜明的。以刺客和四君子为主角是更进一步的难。所以鱿鱼在写作上面临许多问题,战国侠士之风如果显现,如何在武侠主题中写出大的历史观和时代英雄形象?正所谓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这个非常之世,是《刺虎》目前在把握上的难点和重点。 

   伯虎选择的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特色时代,那是一个国力与上层建筑发展奇怪相反的朝代。一方面,在国家兴亡上,宋王朝时刻面对威胁,民族矛盾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在上层建筑上,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又提高一个层次。坦白来说,我认为宋朝是产生暴民的年代,因为压迫太重,于是有李逵之流;是产生顺民的年代,因为思想钳制厉害,于是有被招安的宋江之流。但如果是产生象战国时代的以国家兴亡为责,以个人得失为轻、快意恩仇、五岳为轻的侠客,是缺乏普遍性的土壤的。 

   从背景角度来说,鱿鱼在无忌的历史责任感,家国责任感和“义”方面都比较好地把握了时代的特点,开篇的时候,无忌的形象有点单薄,主要问题还是没有把这个非常之人融进这个非常之世去。正因为后期情节的展开,无忌的性格开始得到张展。没有辜负我对他们的期望,写出了“士慕原陵犹侠客,人来燕赵易悲歌”的气概。 

   在这一点,可能是侧重的原因,伯虎的《屠龙》中的人物性格更似盛唐中人,比较洒脱、比较轻,缺乏危宋的沉重失落感和宋理学下面的窒息感觉。从情节来说,人物形象这样刻划更利于情节的跌宕和悬念,事实这也是《屠龙》的特色。但似乎有违选材的初衷。 

   从文字意境来说,鱿鱼用的是重剑,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追求一直文字的古雅和厚实感。从表现力度来说,非常切合战国故事的风格,《左传》的文字风格之所以成为史学名篇与此不无关系。这种叙事风格比较好地表现出时代的大局观,展现小说中错杂的矛盾。但作为武侠小说来说,太过沉重,在表现情节上,缺乏灵活,DSY2K的意见有她道理,当然要做到不滞于此,我想我们坐中三杰恐怕都没有这个水平了,呵呵~ 

   在《屠龙》中,伯虎文字功夫不俗,几段场景的刻划很见功夫,枫桥夜咏有前赤壁赋的意境。破拳的文字有紧迫感,一层一层,引人入胜,佛光一段充满神妙感觉。可以说亮色方面,《屠龙》为多。 

   从情节方面比较,因为《刺虎》是合作,伯虎写的时候,情节奇诡,但与《刺虎》的主题似乎有阻力,鱿鱼独写后,更侧重环境的烘托,大背景的构建和人物性格的展现,在情节方面略显平淡,这也是该小说的定位问题,既要顾及小说的历史真实性又要写出悬念突出,我想有点强人所难。 

   《屠龙》的情节一直为看官称颂,从场景的转换,人物的登场。线索的埋伏,伯虎都显得很用心,除了解剑略为平淡外,其它几章都各有显现点,这与伯虎文字量大,信息量丰有关。鱿鱼要注意长度了…… 

   两位要继续努力,我这边的意见就是多看剧本,尤其是名著的剧本。注意对话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

Powerkom 
广州社区■★PDA时代★■版主  
“If I get close to you, I get hurt. But if I don't get close to you, I get lonely. If I tell you truly how I feel, you distance from me. But if I can not tell you truly how I feel, I distance from you.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