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edialink(小米哥哥)
整理人: yong1015(2003-01-23 12:22:02), 站内信件
|
★原文转载自chuishui版medialink的《头先睇左<我的美丽乡愁>》★ 有点感触,因为以前自己也在外地工作过,也有想家的滋味,唔知道加大有无呢?咔咔.
在影片里面有很多熟悉的广州场景,好似天河北、体育东、体育西依D商务中心,也有熟悉的北京路、海印广场等商业旺地,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
几煽情,值得一睇。
以下转载
^^^^^^^^
《我的美丽乡愁》: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家
新浪网友:慕鸥
《我的美丽乡愁》是俞钟再度出手的作品。片名和上回的《我的兄弟姐妹》有对称的意味。总觉得“我”这个第一人称加得很讨巧,因为有些人是很容易被这种诗意般的亲和感俘获的。玩笑地讲,文隽们对于市场心理把握的专业水准,从这个片名的包装上就可以窥见一斑了。
俞钟曾在一篇访谈里讲过,他故意模糊掉了《我的兄弟姐妹》的故事年代。这一回他则选取了切实可感的当代时空背景,将视角对准了一群漂浮在广州这个繁华之地的年轻人,讲述他们忙于生计的酸甜苦辣,还有情感上的欢乐与哀愁。电影是分两条线叙事的,一条是涉世未深的细妹踏足都市的戏剧性经历,一条是雪儿与jack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两条线齐头并进,但编导会让它们适时交叉,完全素不相识的人物会有几次偶然的联系(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有电台不同频道自话自说的譬喻,用在这里便感觉某个频道里突然出现了其他频道干扰的杂音),但不会发生激烈的戏剧冲突,又沿着原来的路线继续平行,然后又缘分般的相遇,总之到了最后,两条线的人物完全走到了一起(表现在电影中是细妹到雪儿的公司上班,因而两条线从此有了重合的可能)。这样的叙事方式显然有模仿的痕迹(这就不多说了,最简单就是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但俞钟在处理上还是比较巧妙的,基本上能做到不露痕迹浑然天成。比如让雪儿和jack到细妹打工所在的美华海鲜酒家吃饭,细妹放飞的风筝意外地飘到了雪儿和母亲的身旁(这个交叉点更是在剪接上自然地完成了转场)等等。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暗示着俞钟一开始就是把这些有着同为“外乡”背景的年轻人作为一个群体来刻画的,所以如果大而化之的话,不妨把这部影片看作是《我的兄弟姐妹》的另一个版本。
细妹绝对是整部影片的主角和最大亮点,影片的好戏也基本集中在细妹这条线上。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天真不谙世事的姑娘懵懂地闯进都市将产生怎样的戏剧性效果。要命的是她言语不通,思维脱节,文化程度又不高,如何立足并生存下去实在是一个充满委屈和挫折的过程,她的所见所感切身体验便构成了整部影片的看点。打长途电话的被骗、找工作未果流落街头、被顾客泼水、同事间的嬉戏打闹、胖妞的直爽可爱、老板的苛刻小气等等,辛酸有时,欢笑有时,苦涩有时,幽默有时,无一不充满生活情趣且不乏写实的力度。也就是说,在细妹的纤尘不染与都市的复杂冷酷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这种反差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细妹最终凭自己的努力融身都市这一过程使得故事跌宕有致,精彩好看。相形之下第二条线的爱情故事则司空见惯,没有丝毫新意。也许俞钟想反映不同层面的人生状态,想借雪儿陈年的伤心往事(多年前生下一小孩,抛弃她的男友入狱,这因此成了她矜持冷漠的心理阴影)来说明都市曾给她留下的心灵创伤,可惜这个故事未免太过牵强,反而影响了这一人物的完美性,所以不但不能引起同情,还会导致观众对这一人物心理期待上的不舒适和缺憾感。就表演来讲,刘璇青涩的演技成就了细妹这一人物的生动性。因为刘璇初次触电,正如细妹踏足都市,面对的都是陌生的领域,所以演员与剧中人物那种新奇和萌动的心境是完全暗合的。大桥上细妹许愿那段戏,当矿泉水瓶滚过那虔诚的脸庞时,刘璇所表现出的专注投入就像一阵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她的纯粹简单会让你暗暗称奇并生出那种久违的感叹。徐静蕾的角色发挥空间不大,变化不多,中规中矩。陈晓东则一如既往地在耍帅,自我感觉良好,jack这个角色居然还曾做过六年的外科大夫,和《停不了的爱》中的阿东身份严重重合,只能再次充当男花瓶而已。
《我的兄弟姐妹》中基本上是以亲情为煽情点,没有过多的内涵。这部电影俞钟显然想表达些什么。看得出来,电影有明显的女性倾向,因为两条线的主角都是女性,强仔和jack不过是围绕细妹和雪儿的帮衬角色。俞钟的用意或许在于,女性出门闯荡遭遇的经历可能更具传奇性,更艰辛不易,也就更能唤起观众的心灵响应。细妹这个名字朴素至极,几乎不成其为名字,这说明了这个人物形象折射现实生活的普遍性意义。事实上俞钟借助罗家英饰演的老板的台词把影片的社会背景揭示了出来:“有没有看过中国地图呀,西边高,东边低,北边高,南边低,广东在中国的东南,也就是中国最低的地方,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全国的水都流到广东,水是什么,水为钱,水就是财呀,所以广东会有钱,这是天注定的,既然是天注定的,大家就要认这个命,都要认真的工作。”这个由中国地势推理到广东富裕的逻辑实在是堪称经典,它反映了广东人的优越感,也把细妹、强仔、雪儿、jack们的人生走向清晰而形象地勾勒了出来。所以这部电影倒是紧跟时代潮流的,主题上也切合当前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找不到其他词汇,不要拍砖)的社会形势。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原来的家,涌向广州或者其他的都市打拼,正如细妹和雪儿认为自己是四处游荡的鱼,他们为了追逐自己的理想在这样一个都市化的过程中放弃并消解了传统家的内涵。但都市是个竞争社会,节奏紧张,现实而人情淡漠,身处其中通常会遭遇种种冷漠和受伤,所以会有乡愁,一种对于既往亲情的留恋和怀想。乡愁终归是缠绕郁结于心中的美丽,有了它,我们才会坚守一些纯真。但俞钟肯定认为这种乡愁是社会进步应有的伴生品。细妹一直想看海,而乌兰大姐最后回到了草原,大海和草原都是无边无际的意象,要想达到无边无际的境界,你就必然得走出山村和狭隘的世界。俞钟让细妹继续留在了都市,并通过乌兰大姐的话告慰了细妹和我们所有人对于乡愁的困惑:“在草原上的牧民,帐篷就是他们的家,放牧到哪里,家就在哪里。其实我们也一样,你在哪,你的家就在哪。”这样的境界和胸怀,确实是照应了整个社会的开拓精神。前人说过,人生何处不青山。叶圣陶先生也在一篇散文里谈到,其实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故乡。可以说这部电影达到了相同的旨趣。
影片对于细节的注重是值得称道的,很多精心编排的包袱在影片中俯拾即是。电影一开始在火车上有位女士和细妹聊天,如果你够细心,会发现坐在那位女士旁边喝酒的蒙族大汉正是乌兰大姐的丈夫。那位女士后来还出现了,细妹还帮她追回了被抢的钱包,钞票洒落后,正好有一张是雪儿做过记号的,然后被jack看到并换走了。细妹把红头绳塞进矿泉水瓶,丢进珠江,结果被河道清洁工捞走了,更意想不到的是到了影片最后才给了一个美华海鲜酒家水族箱里的镜头,红头绳在水里悠游,一切恍如上天注定,原来,命运安排细妹必然走进这家酒家,结识一大帮朋友,并在这里品尝涉世之初的种种滋味。所有的机缘巧合冥冥中把这些剧中人物绑在一起,一同呼吸,感应彼此。从人物对白上也可以看出编导的细致。雪儿是个独立能干的女性,个性强烈,冷淡矜持,所以她总不肯屈就别人,非要让谈话对象讲普通话。细妹对于世事完全没有自己的认识,而是经常引用妈妈的话来指导自己的观感,她的单纯善良也就有了生动的注脚。
还记得初次看《我的兄弟姐妹》时,为影片舒缓的镜头和洇染着感伤的蓝调画面所倾倒,那时就认为俞钟如果没有完全被商业左右的话,应该是一个较有潜力的文艺片导演。遗憾的是这次《我的美丽乡愁》同样是部特征明显的商业片。为了达到煽情效果居然让胖妞意外地撞车身亡,没有比这更恶俗牵强的桥断了。为了将两条叙事线联系起来设置了过多的巧合,流露出刻意雕琢的匠气。乌兰大姐的离家南下作为副线,没来由地冒出来,和故事相关度不高,基本上只是对影片主题旁敲侧击,显得不够自然,有说教的痕迹。最关键的是影片结尾皆大欢喜,只因为迎合贺岁的喜庆气氛,轻而易举地消解了前面没有解决的种种矛盾和困境,大大削减了影片该有的现实力度和反思深度。当你看见一向刻薄计较的酒家老板突然醒悟到以前都是自己不对时,你会觉得自己之前给这部影片以思考完全大可不必,上当的感觉冲淡了你对这部电影的好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