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iy(布伦德尔)
整理人: sisi8597(2004-01-04 03:45:11), 站内信件
|
我从来就认为我们交大的乐队能比现在搞得更好,也有足够的能力让我感到满足,感到快乐。但现实是,交大离他们所能达到的目标还有一段路
最近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想,觉得在诸多方面,乐队还能上好几层楼,一一列举如下
第一,音乐是精致的。
好的音乐都是精致的。顾名思义,我认为精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确,另一个是高贵典雅,修养好。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品,是精致的。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能会使敏感的心灵产生变化。所以因素之间的比例搭配,是大有学问的。都是f,斯卡拉蒂和老柴就大不一样,同样的rubato,贝多芬和肖邦就大相径庭----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不必赘述。fisher弹琴,就好像进了实验室,任何的处理都是经得起放大镜的推敲的,他的学生布伦德尔大师继承了老师的衣钵。乐队方面,我们想到了切利比达克。他的作品,往往比标准速度稍慢,丁是丁卯是卯,有如解剖,来龙去脉,清清楚楚。
这样的演奏,是客观的,是精致的,是经得起推敲的。任何艺术的最高境界,都应该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是精致的(而不是八九不离十的),是经得起推敲的。
精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进化,而不是刻意的,强求的,扭曲的,不健康的,法兰西民族从社会,人的心态等诸方面,都是精致的,所以他们的音乐必然精致。-----想想德彪西的音乐便知。
好了,可以来看看交大的乐队。他们排练的时候几乎从不抠细节----也许他们认为音准和节奏就是细节的全部,----但是那怎么够呢?如果音准和节奏就是全部的话,那音乐岂不是太简单了一点。
我们当然不会奢求一个中国的业余乐队做到切利比达克的境界,但是乐队既然有能力做得更精致,做的更完美,为什么不做呢?超越别人不行,超越自己也没有兴趣了?有些小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改正的,但是从第一遍排练到正式上台演出,从来没有对过。指挥熟视无睹,乐队麻木不仁。我想肯定是有人听出来了,但是谁都不敢管不属于自己的事情----包括我在内。因为有人会说你越权,有人会说你充帅。。。。。。谁都不敢牺牲自己的利益--包括我在内-----于是这个乐队----只好牺牲音乐的利益。
第二,音乐都是不同的
这个问题我在第一个问题中其实已经有所涉及。“都是f,斯卡拉蒂和老柴就大不一样,同样的rubato,贝多芬和肖邦就大相径庭----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不必赘述。" 但是人所共知,不等于人人遵循。卡拉杨的那套金版唱片学校对面随时随地有卖,大家基本上也都听过。这套曲目,从贝多芬到肖斯塔克维奇,虽不说是包罗万象,至少也是种类繁杂。于是我们可以听到---都是卡拉杨,都是柏林爱乐,录制的时间也差不多----可是音乐显示了多大的变化----这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因为这种变化是任何一个正规的乐队都应该做到的---如果谁把皮尔。金特中的阿拉伯舞和贝多芬奏鸣曲中的舞曲乐章拉的感觉一样,
一定是个大笑话
可是交大乐队就是如此!“春之声园舞曲”的拉法,和格林卡没什么区别
。1812是两个f,埃德蒙多也是两个f。---于是都一样拉!反正只要拍子不错,反正只要看着指挥,什么东西都是一样面无表情的拉。 拉错也没有关系,不会拉也没有关系----因为拉得轻一点,甚至做做样子---谁不会?反正也不缺我一把小提琴。。。。管乐独奏出问题了???----活该,谁让他是独奏??还是我们小提琴好,除了首席之外没有独奏,齐奏就意味着
可以滥竽充数。
这能行吗?你说在这样的乐队,音乐处于什么地位??谁还能得到什么享受?
第三,音乐是平衡的
艺术品都是平衡的,画家作画的时候,往往不让景物都集中于画的一侧,用色的时候,也要考虑冷暖色调的搭配。----当然也有大师的作品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只用冷色调,没有暖色调----但是人家可以自圆其说,对规律的不遵循正代表其对规律的充分掌握。
音乐何其不是这样呢?理查。斯特劳斯的作品织体丰富,对位众多。繁杂归繁杂,内在的平衡从来都是自始自终的。当我们沉醉于“英雄的生涯”美妙的高声部时,请注意他的低声部----低音的走向是何等的沉着,冷静,客观。这就是一种音响上的平衡。再看节奏上的平衡,肖邦说,rubato并不是没有节制的,在这里拉长多少,在其他地方就要紧走两步---这
不正说明节奏平衡的重要性吗!
可是交大的乐队很多时候几乎不考虑平衡,最最明显的莫过于大提琴声部的(包括倍大提琴)的弱势地位。如果你听他们演奏的时候离开乐队有一段距离,你会发现低音明显不够。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大提琴声部本身由于个人技艺或者乐器的原因力有未逮,二是高音声部(小提琴等)实在是太响了。但归根结底因为指挥从没有刻意改进过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乐队太明显了,大提和小提的矛盾只是众多不平衡中的一种。
这就是我目前可以想到的乐队的问题。或许有人会说我在刁难乐队,我是用对待大师的要求去对待交大的业余学生。但我要说,音乐是没有所谓业余和专业和大师的标准的。音乐只有做到了和没有做到。既然交大选择了交响音乐这条路,那也就意味着他选择了一种近乎苛刻的最高要求的路。人们听你拉brahms第一交响曲的时候,脑子里的参照物只能是切利比达克或者卡拉扬等大师的版本。决不会因为你是业余乐团就自己创造一个业余的参照物----还是那句话,既然选择了brahms第一这样的作品,就意味着你选择了最高标准,只有两种状
态,或者做到,或者没有做到
那么照我这么说,既然交大的同学们不可能达到如此标准,那大家就可以马上散伙了?那也不尽然。因为一个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时时刻刻处于上进中的乐团一定会是一个受欢迎的乐团。我想到的是中国交响乐团。从陈佐湟到汤沐海到李心草(听说现在又要换指挥)---国交始终请来一些极好的指挥,乐团也年年有进步---这样的乐团,怎么可能不让人喜欢!我想到的是傅聪,这个钢琴家,从技术来讲绝对是不完美的,但是他的演奏时时刻刻表现出一种向着最高境界的挣扎,令人动容,这样的钢琴家,怎么可能不引起我们的尊敬。
看看交大吧,到东到西的演出就一套曲目。拉来拉去就一个味道,说来说去都说自己是老大。换汤换药却从头到底一个指挥。
如果因为我是交大的学生,就要我说我热爱我们的乐团,那不是地方保护主义吗?
即使我说我喜欢这个乐队,我为乐团叫了好,我维护了交大,那么谁来维护音乐?既然乐团的存在不能维护音乐,那乐团存在的目的,以及动机,到底是什么??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批评指挥,也无意批评同学。因为指挥是尽力的,大家有目共睹。同学一个礼拜来一次,几年如一日,也是精神可嘉。
那么到底是谁的问题?还是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
归根结底,音乐,在这个乐团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乐团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