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文以载道 名人观点>>大师十一 论著名篇(从俞平伯到张爱玲等人)>>俞平伯的著作>>俞平伯--红楼梦辨(十八)中卷十(3)

主题:俞平伯--红楼梦辨(十八)中卷十(3)
发信人: peng_xy()
整理人: dl(2000-03-09 21:51:47), 站内信件
(四)杂说众人——本书最重要的事实,已在上三部中约略包举。现在说道—些从
无统系中找个统系。现在把宝玉,十二钗以外的众人底事情;我以为须更正高本
底错误的,分为两项:(A)贾氏诸人(B)副册又副册中的人物。
    贾氏诸人可以略说的——因为略有些关系——只有邢夫人,贾环,赵姨娘。
以外那些不相干的,自然不应当浪费笔墨。我们先说邢夫人与凤姐底关系。我以
为贾母死后,邢夫人与凤姐必发生很大的冲突,其结果凤组被休还家。这也是八
十回后应有的文章。
丛书中我们知道,凤组是邢夫人之媳。而王夫人之内侄女,因贾母在堂,所以两
房合并,王夫人与凤姐掌握家政,而邢夫人反落了后。贾母死后,凤姐当然得叶
落归根,回到贾赦这一房去,并不能终始依附王夫人。书中曾明说过应有这么一
回事:
    “平儿道:‘何苦来操这心!……依我说,纵在这屋里(王夫人处)操上一百分
心,终久是回那边屋里去的’(邢夫人处)……”(第六十一回) 
这已无可疑了。但凤姐回到那边屋里以后,又怎么样呢?以我揣想,应和邢夫人发
生大冲突。怎么知道呢?从八十回中推出来的。
我们看,凤姐平素作威作福,得罪了多少下人,而邢夫人又是禀性愚弱,多疑的
人;(第四十六,第五十五,第七十一回)两方面凑合,那些下人岂有不去在邢夫
人面前搬弄是非的理?贾氏那些下人底恶习,凤姐说得最明白:“坐山看虎斗,借
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第十六回
)在这样空气下边,贾母死后,凤姐失势,自然必当有恶剧才是。而且,邢夫人和
凤姐底冲突,贾母在时,八十回中已见端倪了。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第七十一回目录)
    “邢夫人自为要鸳鸯讨了没意思,贾母冷淡了他……自己心内,早已怨忿;
又有在侧一干小人,心内嫉妒,挟怨凤姐,便挑唆得邢夫人着实憎恶凤姐。”
    “鸳鸯说:‘……那边大太太,当着人给二奶奶没脸。”(均第七十一回)
这三节话,简直就是我上边所说的证据。邢夫人果然是小人底挑唆,着实憎恶凤
姐。果然是故意与凤姐为难。贾母在日,凤姐得势之时尚且如此,则贾母身后,
凤姐无权之时,又将如何?其必不会有好结果,亦可想而知的。且贾琏因尤二姐
之死,本有报仇底意思,(第六十九回)再重之以婆媳交哄,岂有不和凤姐翻脸的
?
凤姐既身受两重的压迫,又结怨于家中上下人等(如赵姨娘,贾环等),贾母死了
,王夫人分开了,则被休弃返金陵,不但是可能,简直是必有的事情。册子上一
座冰山,是活画出墙倒众人推的光景。而与邢夫人交恶一事,尤是冰山骤倒底主
因之一。
  我们再说贾环赵姨娘与宝玉之事。我也以为八十回后必不能没有这一场恶剧。
颉刚也曾经有这见解。他说:
    “我疑心曹雪芹的穷苦,是给他弟兄所害。看《红楼梦》上,个个都欢喜宝
玉,惟贾环母子乃是他的怨家;雪芹写贾环,也写得卑琐猥鄙得很:可见他们俩
有被此不相容的样子,应当有一个恶果。但在末四十回里;也便不提起了。
    “宝玉那时,不相容的弟兄握了势可以欺他了,庇护他的祖母也死了,他又
是不懂世故人情,不会处世,于是他的—房就穷下来了。”(十,五,十倍)
颉刚已代我说了许多话;我只引几节八十回中底话来作证就完了。凡一部有价值
的文学书籍,必不会有闲笔,必不肯敷衍成篇。以《红楼梦》这样的精细,岂有
随便下笔,前后无着落之理?我们只看八十回中写贾环母子与宝玉生恶感这类事情
,写得怎样地出力,便知道必有一种关照在后面。若不如此,这数节文章,便失
了意义,成为无归的游骑了。我把前人所谓“言不空生论不虚    作”,断章取
义,介绍到《红楼梦》来。我觉得一部好的文学,便是一队训练完备布置妥贴的
兵,决不许露出一点破绽,在敌军——读者——底面前。
    宝玉与贾环母子底仇怨,八十回中屡见:如第二十回贾环说宝玉撵他;第二
十五回,贾环将蜡烛向宝玉脸上推;第三十三回,贾环在贾政前揭发宝玉底阴私
,使他挨打。但最明显,一看便知道必有后文的,是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
逢五鬼”。这回底色彩在八十回最为奇特,决非随意点缀的闲文可比。我引几节
最清楚的话:
    “赵姨娘听了答道:‘罢!罢!再别提起!如念就是榜样儿。我们娘儿们个跟
得上这屋里那一个?’
    ‘怎么暗里算计?我倒有个心,只是没这样的能干人。’
    ‘……难道就眼睁睁的看人家来摆布死了我们娘儿两个不成?’
    ‘果然法子灵验,把他两人绝了,这家私还怕不是我们的?”
这四节赵姨娘底话,表现他们所以要害宝玉底缘故,十分明白。(凤姐将来被休时
,从这里看,也应当受贾环母于底害。)(1)因自己不如人,而生嫉妒。(2)我不害
人,人将害我,不能相容。(3)如害了宝玉,偌大家产便归于贾环之手。有这三个
因,于是贾环母子时时想去算计宝玉。赵姨娘幸灾乐祸的心理也在第二十五回里
表出。
    “赵姨娘在旁劝道:‘……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
他早些回去,也免得他受些苦;……”
以这种“祸起萧墙”的空气,等贾母死后,自无不爆发之理。可见颉刚底悬揣,
是大半可信的。我在这里,又联想到贾氏底败,其原因不止一桩;约略计来,已
有大别的三项:(1)渐渐枯干——上文颉刚所举示的各证。(2)抄家——我所举示
的各证,及上文底情理推测,曹家事实底比较。(3)自杀自灭——如这儿所说的便
是。而第七十四回探春语尤为铁证。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才能一败涂地呢!”
这是很明显的话。她上面说“抄家”,下面接着说“自杀自灭”,上面说“先从
”,下面说“才能”;可见贾氏底衰败,原因系复合的,不是单纯的。我以为应
如下列这表,方才妥善,方才符合原意。
A急剧的  甲    抄家……(外祸)               贾
        乙    自残……(内乱)               氏
B渐进的  丙    枯干   a  排场过大           衰
                       b  子弟浪费           败
                       c  为皇室耗费
   从上表看,像高氏所补的四十回,实在太简单了,不能从多方面下手。原来写
复合的成因是很难的,只为实际上复因多而单因少;所以文学如以严格地写实为
主,便不许舍难取易。高鹗却不见得明白这个道理,只是马马虎虎的把账一了,
就算完事。
    这些话原应该列入(1)项中说,在这儿是题外的文章;但我因从贾环母子与宝
玉冲突一事,又想到这一段意思,便拉杂地写下来。好在只在一文中间,前后尽
可以参看。本来文章分段,是因才力薄的不得已的办法,如果当真能“文如其旨
”:最好是一气呵成,而能使读者一样的眉目清朗,不枝不蔓,这才是真正的文
学手段,可惜我不能啊!分段原是大略的指标,不能十分机械地去限制。思想底
径路,最好用李后主底词句来描写,所谓“剪不断,理还乱”的便是了!
    贾氏诸人底结局中贾兰是很分明的,在李纨底册子曲子上面,明写他大富大
贵。我以为贾兰将来应是文武双全的,不应仅仅中举人。不但是第五回所暗示的
如此。即第二十六回,宝玉看见他射鹿,问他做什么?贾兰回说,演习骑射;也是
一证。本来满洲是尚弓箭的,贾兰将来文武双全,也是意中的事。但这一点,如
原本果真这么写去,却没有什么好;因为太富贵气了。这倒很像高氏底笔墨;但
高鹗在这里偏又不这么写,不知又为了什么?我想,高鹗自己中了个举人,只知世
间只有举人员阔,也未可知。但这自然是开顽笑的话。
    以外副册,又副册中人物,我所知道的离完全竟很远,现在只挑些可说的说
。因为不关重要,所以也简单地说。
    (1)香菱是应被夏金桂磨折死的。我引胡先生底话:
    “第五回的‘十二钗副册’上写香菱结局道:‘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道际
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乡。’两地生孤木,合成‘桂’字。此
明明说香菱死于夏金桂之手,故第八十回说香菱‘血分中有病,加以气怨伤肝,
内外挫折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惭羸瘦,饮食懒进,请医服药无效。’可见
八十回的作者明明要香菱被金桂磨折死。……”(《胡适文存》,卷三)
他说得再确实没有了,但我还得稍添补一下。成本第八十回之目是“娇怯香菱病
入膏盲”,也是香菱将死底一证。我又以为香菱应死在元宵节后,或者竟在节上
被夏金挂害死的,也未可知。我举一诗为证。第一回,甄士隐抱着女儿(香菱),
和尚对她念了一偈,其文是:
    “惯养娇生(出于名门)笑你痴(呆香菱),菱花空对雪澌澌(言与薛蟠并无恩爱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高鹗所补,没有照应到这一点,也是他底粗忽。
    (2)小红应当和贾芸有一个结局。这也让适之先生说:
    “即如小红,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极力描写这个攀高好胜的丫头;好容易他
得着了凤姐的赏识,把他提拔上去了;但这样一个重要人才,岂可没有下场?况且
小红同贾芸的感情前面既经曹雪芹那样郑重描写,岂有完全没有结果之理?”(《
胡适文存》,卷三)
颉刚也说:
    “小红事,我从‘遗帕惹相思’数回看来,似乎应和贾芸有些瓜葛,但后来
竟不说起,似乎是一漏洞。”(十,五,二十六信)
小红在后四十回中虽屡见,(第八十八,九十二,一O一,一一三各回)但只和丰儿
当了凤姐底小丫头,毫不重要。即第八十八回,和贾芸捣了一回鬼,以后也毫无
结局,可见高鹗确是没注意到她。且所以遗漏了她底结局,或者他因为不知道应
当怎样写法?即我们现在对于这点也是不知道的。适之只说,“岂可没有下场”;
颉刚只说,“应有些瓜葛”。究竟下场是什么?瓜葛是什么?他们既说不出来,我
也说不出来。只好请雪芹自己说罢,但他却没有说什么!
    (3)鸳鸯不必定是缢死。这是消极的话。我并不知道她底结局,究竟是的确怎
样(虽然大概可以知道),只觉得高氏补这节文字,不兔有些武断,虽不一定就是
错误。鸳鸯底结果底暗示,如下:
    “鸳鸯冷笑道:‘……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做姑子去,不然,还
有一死!……”
    “我也不愿着我老子娘哥哥去,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姑子去。”(均
第四十六回).
她明是出家与自尽双提,在第一节中,似以当姑子为正文,而自尽是不得已的办
法。即后来当着贾母剪发,也是出家底一种表示。不知高先生何以会知道她定是
缢死的?这明是一种武断。我们作八十回后底揣测,便应当排斥这种武断,而使鸳
鸯底结局悬着,庶不失作者底本意。
    (4)麝月是跟随宝玉最后的一人。这层意思,在下卷《后三十回的红楼梦》二
文中。现在只把明证写下来。
    “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上面一枝荼蘼花,题着‘韶花胜极’四
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开到荼蘼花事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
春。”(第六十三回)
麝月将为群芳之殿,于此可见。我疑心敦诚所谓“新妇飘零”或就是指的她。(原
诗见《四松堂集》,《努力》第一期所引)但这亦是瞎猜,只供读者底谈助而己。

    (5)袭人应是个负心人。她嫁蒋玉函应为宝玉所及见。这也在后文尚有论到的
。现在举证列下,而分论之。
    (A)“这袭人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限中只有一贾母;今跟了宝玉,心
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第三回)
这可谓绝妙的形容。换句话说,便是“见一样爱一样”,“得新忘旧”的脾气。
这就是将来作负心人底张本。这儿把她底性格写得如此轻薄,反说是“有些痴处
”,可谓蕴藉之至。我想,这文还没有完全,应当补上一句:“将来跟了蒋玉函
,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蒋玉函”。但如此痛快,恐非作者所许的。他如何肯一语道
破呢?
(B)袭人底册词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
缘?”(第五回)
这几个挈合词,已把作者底愤怒,袭人底负心,完全地写出。如读了这两节,还
不相信袭人底负心,可谓不善读书。
    (C)自晴雯被逐,宝玉渐渐厌弃袭人,有好几处,而最清楚的是:
    “宝玉笑道:‘你是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的人,“…焉得有什么该罚之
处?只是芳官尚小,过于伶俐,未免倚强压倒了人,惹人厌。四儿是我误了他。还
是那年我和你拌嘴的那日起,叫上来做细活的,众人见我待他好,未免夺了地位
,也是有的;故有今日。只是晴雯,也和你们一样,从小在老太太房里过来的。
虽生得比人强,也没什么妨碍着谁的去处。就是他性情爽利,口角锋芒;究竟也
没得罪那一个。可是你说的——想是他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个好带累了!’说
毕,复又哭起来。袭人细揣此话,直是宝玉有疑他之意,竟不好再劝,因叹道:
‘天知道罢了!此时也查不出人来了,白哭一会子,也无益了”(第七十七回)

这两节话是何等的感慨!对袭人这节话,简直是字字挟风霜之势,说得声泪俱下
,把袭人底假面具揭得不留丝毫余地。所以袭人也无可再辩,只付之于“天”作
为遁词。于此可见作者对于人情世故阅历之深,何尝真是傻大爷?如袭人这种伎俩
,又岂可以瞒过聪明绝顶的贾宝玉?我常常这么想,厌恶世故的人,每是深知世故
的;因为深知了这无非变把戏,所以深恶而痛绝之。若茫然不知世故是什么,早
日目迷五色,被他诱惑了,如何再能发生厌恶的情绪?祭晴雯文中语,则简直是声
罪致讨的檄文了!
    从上三项,归纳起来,袭人底改嫁有两个原因:(1)她底负心,因宝玉底贫穷
。(2)宝玉厌恶袭人。但她底改嫁,是在宝玉出家之前,或在其后(如假定宝玉终
于出家)?以我说,应在其前。因如高本所写,宝玉失踪以后,袭人再去改嫁,似
不得谓之负心。(高氏是抱狭义贞操观念的,所以在书末深眨斥她。)必宝玉落薄
之后,未走以前,袭人即孑然远去,另觅高枝,这才合淋漓尽致的文情!高氏所
以不能如此写,正因为不写宝玉贫穷之故;我们看后三十回本,一方写宝玉贫穷
,一方即写袭人嫁在宝玉出走之先。这可以见这两事底因果关系,是怎样的密切
。我们试想,宝玉若不贫穷,又不出走;袭人如何能改嫁蒋氏?
    本书八十回后底事实,可以考见的,约在这四大项中包举。以我底知识这般
的不完备,而这文篇幅已逾万言,这也可见我文字底芜杂,须得请求读者底原有
。我在本文开首已说过,在黑夜中,去辨别路途,是件不可能的事。我强为其难
,这失败也是当然的。我所以甘心冒这失败底危险,只是因自从高本流行之后,
世人每每误认高鹗为曹雪芹,实在是一种很深的遗憾。我想矫正这个错误,使《
红楼梦》底真相得再显于世,于是便不自揣自己底力薄,而竞来负荷这个重任。
我总时时觉得《红楼梦》一书底价值,很当得有人来做番洗刷底事业。我便是一
个冲锋者啊!
    本论已将终了,却还有些零碎的洗刷工夫,现在也写下来,作为收场时的小
锣。第五回,《红楼梦》曲,最后的一折,是《飞鸟各投林》,世人对于这折底
解释往往错了,譬如注原放君便因此故,所以把标点符号错得很多。我把我底意
见申说一番。现在先把原文录下,即依我底解释作句读。
    “《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
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岂非
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述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    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说明之如下:(十年五月十三给颉刚的信。)
    “《十二钗曲》末折是总结;但宜注意的,是每句分结一人,不是泛指,不
可不知。除掉‘好一似’以下两读是总结本折之词,以外恰拾十二句分配十二钗
。我姑且列一表给弥看看。你颇以为不谬否?(表之排列,依原文次序。)
    (1)为官的家业凋零——湘云
    (2)富贵的金银散尽——宝钗
    (3)有思的死里逃生——巧姐
    (4)无情的分明报应——妙玉 
    (5)欠命的命已还——迎春
    (6)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7)冤冤相报岂非轻——可卿
    (8)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
    (9)欲知命短问前生——元春一
    (10)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11)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12)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凤姐
    这个分配似乎也还确当。不过我很失望,因为我们很想知道宝钗和湘云底结
局,但这里却给了她们不关痛痒这两句话,就算了事。但句句分指,文字却如此
流利,真是不容易。我们平常读的时候总当他是一气呵成,那道这是‘百衲天衣
’啊!”
这虽非八十回后之事,但却于十二钗底结局有关,所以列入本篇。《红楼梦》除
此以外还有一节很重要的预示,便是甄士隐做的《好了歌注》。《好了歌》是泛
指一般人的,而《歌注》却专指贾氏一家之事。可惜现在我们不能把这个解析分
明,有些是盲昧的揣想,有些连揣想底径路也没有,只觉得八十回后,对于此点
,应有个关照而已。关照是什么?我们当然是不知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
今又糊在蓬窗上。(宝玉之由富贵而贫贱)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
霜?(宝玉之由盛年而衰老)?昨日黄土陇头堆白骨,今宵红绡帐里卧鸳鸯。(似指宝
玉续娶之事,如高鹗写黛玉死而宝钗嫁,旧时真本写宝钗死而湘云继。)金满箱,
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谁?旧时真本以为是湘云。)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
己归来丧!(谁?什么?)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谁?高鹗大概以为是薛蟠。
)    择膏粱,谁承望流荡在烟花巷。(我以为是巧姐。)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谁?什么?)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我以为是贾兰。)乱哄哄你才唱罢我登
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可疑的,可盲揣的,都在括弧中表现。我觉得这决不是泛指,在八十回都应有收
梢。我觉得高鹗本中只照应了一小部分,以外便都抛撇了;因为他也没有懂得,
正和我们一样。我看了这个,觉得现在我们所可揣测的,即使全对了,至多只有
二分之一。《歌注》中这些暗示,都是八十回后底主要文字,而我们竟完全不知
,不但不知,有些连盲想都还没有。这可见八十回后底光景,是怎样的黑暗;而
我们从微朗中所照见的,是怎样的稀少!因此,这文中所罗列的,是怎样的不完
备!
    只考辨一部《红楼梦》,可谓微细极了,但我已在这么小的领域内带了这么
多的失望归来了。这可见失望是知识底伴侣,是千真万确的。但我以为这个伴侣
,正足帮助人生底活动。失望便是不知足,不知足便去寻求,寻求所得的是失望
,失望还是不知足。“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愿为庄子下一转语:“因
知底无涯,所以才能容受有涯的吾生哟!”
    二二,六,二五。

--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12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