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eng_xy()
整理人: dl(2000-03-09 21:51:27), 站内信件
|
(十)八十回后的的《起楼梦》
《红楼梦》只有八十回,八十回以后那里还有《红楼梦》?所以这个标题严格 地解释是不很通的。但从戚蓼生,高兰墅以来,凡读《红楼梦》的人都说这书是 没有完全,即以我们底眼光看也是如此。这可见现存的《红楼梦》虽只有八十回 ,而《红楼梦》却不应当终于八十回;换句话说,即八十回以后应当还有《红楼 梦》。只可惜实际上却找不出全璧的书,只有狗尾续貂的高鹗底一百二十回本, 这自然不能使爱读《红楼》的人满意。这节小文专想弥补这个缺陷,希望能把八 十回以后原来应有的——可以考见的——面目显露一二。这本是一个很大胆的企 图,妄想,恐不免终于失败。但我被迫于研究这书底兴味,不得不轻率地负荷这 个担子,虽然我自知是个无力的人。我总竭力避免不知妄说这个毛病,虽然妄说 终是难免的。
八十回以后全是黑漫漫的长夜,而我却偏要从其间去辨别路途,自然得借重 —盏明灯。以我们所知的作者身世是这样地少,决不够引路底需要,这使我更添 二重困难。现在可以勉强当作灯烛的,只有原书八十回。因为一书首尾每有照应 ,可以由前推后;而且八十回的留下的煞尾底暗示又不算很少。这仿佛是洞口底 微明,使入洞的朋友,至少有几丈的光明,可以借他看见洞内一切的伟丽。但几 丈以外,则为光明之力所不能及,只好去暗中摸索,凭着自己底猜详。我以为猜 详是变形的瞎说,菽麦不辨,鹿马不分,是常有的现象;虽说得天花乱坠,而究 竟无可信的价值。所可信的,还只在几丈之内,光明所及的地方,是凭我们底目 ,不是凭我们底想。我写这节文字,即抱这个态度,宁少说,说得简略些,老实 些,不完全些。这全是应有的缺陷,不是我一个人底过失。至于夸张敷衍,想当 然才是求真理底蟊贼,我们应当尽力去排斥。虽然,《红楼梦》研究是学问界中 底沧海一粟,无有甚深甚广的价值;我总认定搏免得用狮子底全力,方才可免兔 脱的危险。
曹氏为什么只做了八十回书便戛然中止?以我们揣想,是他在那时病死了。《 红楼梦》到八十回并不成为一段落,以文章论,万无可以中止之理;可见那时必 有不幸的偶然事发生,使著书事业为之中断。看敦诚赠诗有“著书黄叶村”之语 ,事在一七五七年,假定为著《红楼梦》之时;下距雪芹之卒只八年(雪芹卒于一 七六四)。而《红楼梦》八十回底成就,依本书第一回看,有十年之久。可见书未 完成而作者衰病以卒,确是可能的事。颉刚也这么揣想。他说:“……不久,他 竟病死了,所以这部书没有做完。”(十,五,十信)这原仅仅是揣想,无可证明 的,但除此更无较近情理的,我们故勉强采用了这个。
《红楼梦》既是残本。那么现存的八十回是当全书底几分之几?这也不容易 径直解答,因全书并没有真的存在,如何能衡量出一个确定的比例。依本书八十 回内所叙的事比看,似八十回至多可当全书之半即全书应当有一百六十回),至少 可当全书九分之四(即全书一百八十回)。这原是粗略地计算,但已可见现行的一 百二十回本和已佚的一百十回本都是后人底手笔决非原书了。我在《石头记底风 格与作者底态度》一文里说:
“依我底眼光,现存的八十回只是《石头记》底一小半,至多也不过一半, 真要补完全书,至少也得八十回,像现在所有的四十回决不够的。因《石头记》 以梦幻为本旨,必始于荣华终于憔悴,然后梦境乃显。现存的八十回正是荣华未 谢之时,说不到穷愁潦倒,更说不到自色悟空。以前八十回行文格局推之,以后 情事即极粗略写去,亦必八十回方可。就事实论,截至现存八十回看;十二钗已 结局者只;可卿,将尽者有迎春,巧姐则尚未正式登场。副册中将下世者有香菱 ,已死者有晴要,金钏,尤二姐,尤三姐,其余大观园中人物均尚无恙。知其结 局虽极匆匆,亦决非四十回所能了。况且宝玉将由富贵而贫贱,由贫贱而衰病, 由衰病而出家;若曲折尽量写去,即百回亦不嫌其多,况乃仅仅四十回。观高君 续作末数回,匆促忙乱之象,不是行文,大类写帐,可见原作决不止百二十回之 数。
“若依大情大体看,结果亦正复相同。《石头记》本演色空;(见第一回)由梦 中人说,色是正,空是反,由梦后人说,空是正,色是反。所以道士给贾瑞的风 月宝鉴,有正反两面,其实骷髅才是镜子底真的正面。作者做书时当然自居为梦 醒的人,故《石头记》又名《风月宝鉴》,正是这个意思。既晓得《石头记》中 底色是书底反面,那么,现存的八十回不过一段反跌文字,正文尚在其后。依文 格推断,反跌文字已占了八十回,正文至少亦得八十回方能相称。不然,岂不头 重脚轻呢?况且前八十回备记风月繁华之盛,若无后文一振便味同嚼蜡;惟其前荣 后悴,然后方极感叹无聊之致。”(《学林》第一卷第三号)
八十回后,回目约有多少,已说明了。我们便要研究结构与事实这两点。事 实呢,比较还有些可以推求,容在下文说。结构却因不见原书,简直无从悬揣, 即使可以悬揣,也总是不可靠的。我已声明,本篇不愿罗列没有依据的话;所以 关于八十回后底结构问题,我愿付缺如,一字不提,自安于不知。我只消极地说 一句,决非是高鹗底一百二十回本底样子,虽然或者许有相似的地方。我怎么能 知道呢?因为事实既有了差异,不得再有很相同的结构。
八十回后的《红楼梦》原有三方面可以讨论:(1)回目之数,(2)结构,(3)事 实;现在(1)项约略说了一点,(2)项是无可说的,只剩(3)项了。而(3)项底内容 ,可考见的却比较(1)(2)丰富得
多,所以成了本文底主干题目。自此以下,专在这一点上研究。
八十回后底书中事实,可依照八十回中底书中事实,大略分为四项:(1)贾氏 ,(2)宝玉,(3)十二钗,(4)众人。我逐一明简地去说明。有许多例证前已引过全 文的,只节引一点。怀疑的地方也明白叙出,使读者知我所以怀疑之故。
(一)贾氏——贾氏后来是终于衰败,所谓“树倒猢狲散”,这是无可疑的。 虽然以高鹗这样的势利中人,尚且写了抄家一事。至于高本以外的两种补本,在 这一点上也正相同,且描写得更凄凉萧瑟。这可谓“人有同心”了!所以大家肯公 认这一点,没有疑惑,是因八十回中底暗示太分明了,使人无可怀疑;且文章一 正二反也是常情,可以不必怀疑。既然如此,似乎在这里可以不必多说,我们看 了高本,便可以知原本之味。但在实际上却没有这样简单。
贾氏终于衰败虽确定了,但怎样地衰败?衰败以后又怎么样?却并没有因此决 定。这就是本节应讨论的题目。我先列举三补本底写法:(1)高鹗的四十回,贾氏 是莎家,铃家以后又复世职,发还家产。(2)三十回补本,贾氏子孙流散,一败徐 地。(3)所谓旧时孵洲萧条陷本中(2)项写得最利害;(3)项亦差不多;(1)项却写 到复兴,即抄家时也只约略说过;这三本底批评,各有专篇,不在这里说。我们 且讨论这两个问题。
贾家是怎样地衰败的?这有两个可能的答语:(1)渐渐的枯干下去,(2)事败摇 法网,如抄家之类。我们最初是相信第一个解答,最近才倾向于第二个了。要表 示我们当时的意见,最好是转录那时和颉刚来往的信。我当初因欲求“八十回后 无回目”这个判断底证据,所以说:
“抄家事闻兄言无考,则回目系高补,又是一证。”(十,五,回信)
颉刚后来又详细把他底意见说了一番:
“贾家的穷,有许多证据可以指定他不是由于抄家的:
(1)‘如今生齿仔累,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的尽多,运筹谋画者无 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到掉,内囊却也尽 上来了!’(第二回,冷子兴对贾雨村说的话)
… (2)‘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 三等仆妇,穿吃用度,已是不凡。’(第三回)
(3)‘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都是那些纨绔气习, ……今日会酒,明 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无所不至。’(第四回)
(4)‘外面看着虽是烈烈轰轰,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与人也未必信呢!’( 第六回,凤姐对刘老老说)
(5)‘可卿死后,贾珍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又贾珍托 凤姐办丧事,说:“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要好看为上。”(第十三回)
(6)‘平儿向凤姐说,“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的还要捞出来花呢!”’(第 十六回)
.(7)‘赵嬷嬷道,“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船,修理海塘,只预 备接驾一次,把银子化的象淌海水似的!”’(第十六回)
(8)‘贾妃在轿内看了此园内外光景,因点头叹道,“太奢华过费了!”…… 贾妃极加奖赞,又劝以后不可太奢了,此皆过分。……贾妃……再四叮嘱,“倘 明岁天思仍许归省,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
由以上八条归纳起来,贾家的穷不外下列几项缘故:
(甲)排场太大,又收不小;外貌虽好,内囊渐干。(1) (2)(4)
(乙)管理宁府的贾珍,管理荣府的贾琏,都是浪费的巨子。其他子弟也都是 纨绔气习很重。一家中消费的程度太高,不至倾家荡产不止。(3)(5)(6)
(丙)为皇室事件耗费无度。(7)(8)
所以贾氏便不经抄家,也可渐渐的贫穷下来。高鹗断定他们是抄家,这乃是 深求之误。”(十,五,十七信)
但他后来渐渐觉得高氏补这节是不很错的,虽然仍以为原书不应有抄家这件事, 他说:
“籍没一件事虽非原书所有,但书上衰败的豫言实在太多了;要说他们衰败 的状况,觉得‘渐渐的干枯’不易写,而籍没则既易写,又明白:高鹗择善而从 ,自然取了这一节。”(十,六,十信)
我在六月十八日复他一信,赞成他底意见。这时候,我们两人对于这点,实在是 骑墙派;一面说原书不应有抄家之事,一面又说高鹗补得不坏。以现在看去,实 在是个笑话。我们当时所以定要说,原书不写抄家事,有两个缘故:(1)这书是纪 实事,而曹家没有发见抄家的事实(以那时我们所知)。(2)书中并无应当抄家之明 文。至于现在的光景,却大变了,这两个根据已全推翻了,我们不得不去改换以 前的断语。
现在我们得从三方面去观察这个问题。(1)从本书看,(2)从曹家看,(3)从雪 芹身世看。若三方面所得的结果相符合,便可以断定“书中贾氏应怎样衰败”这 个问题;我们知道,从本书看,确有将来事败抄家这类预示,且很觉明显不烦猜 详。(所引各证见上卷《高鹗续书底依据》及下卷《后三十回的红楼梦》)我们又 知道,曹家虽尚未发见正式被抄没的证据,但类似的事项却已有明证,很可以推 测后来应有这么一回事。这一点胡适之先生说得最明白。我引他底话:(他原文上 面引谢赐履一折,从略不引,但应当参看。)
“这时候,曹(兆页)(雪芹之父)虽然还未得罪,但谢赐履折内已提及两事: 一是停止两淮应解织造银两,一是要曹(兆页)赔出本年已解的八万一千余两。这 个江宁织造就不好做了。我们看了李煦的先例,就可以推想曹(兆页)的下场也必 是因亏空而查追,因查追而抄没家产。”(《胡适文存》,卷三,二二七页)
这虽非抄家,但追赔八万多两银子也就和抄家差不多。所以胡先生这个揣想,大 致是确实的、(惟我以本书底年代推看,抄家似不应在曹(兆页)卸任之时,恐尚须 移后十余年。)即我们如考查雪芹底身世也可以揣测他家必道逢不幸的变局,使王 孙降为寒士虽然不一定是抄家。我们知道,雪芹幼年享尽富贵温柔的人间福分, 所以才有《红楼梦》(看书中的宝玉便知);但在中年(三十多岁),已是赤穷,几 乎不能度日了。敦诚寄怀雪芹诗,在一七五七年,中已有“于今环堵蓬蒿屯”之 句,可见他已落薄很久了。(如假定雪芹生于一七二九,到敦诚作诗时,雪芹年三 十八。)后来甚至于举家食粥(一七六一,敦诚赠诗),则家况之赤贫可知。但曹氏 世代簪缨,曹雪芹之父尚及身为织造,怎么会在十年之内,由豪华骤转为寒畯, 由吃莲叶羹的人降为举家食粥?(依本书看,八十回终了时雪芹已有十九岁,到他 三十岁后便已赤贫,可见境遇底剧变即在此十年之中。)要解释这个,自然不便采 用“渐渐枯干”这个假定。虽然“渐渐枯干”,也未始不可使他由富贵而贫贱; 但总不如假定有抄家这么一回事,格外圆满,简截。我总不甚相信,在短时期内 ,如不抄家,曹家会衰败到这步田地。况且本书上明示将有抄家之事,尤不容有 什么疑惑。上边颉刚所归纳的三项,也是实有的现象,但书中贾氏底衰败,并不 以此为惟一的原因,也不以此为最大的原因。最大的原因还是抄家。因为“渐渐 枯干”与抄家是相成而不相妨的。我们并不能说,如是由于抄家便不许有“渐渐 枯干”这类景象,或者有了“渐渐枯干”的景象,便不许再叙抄家事。我以为《 红楼梦》中的贾氏,在八十回中写的是渐渐枯干,在八十回后便应当发见抄家这 一类的变局,然后方能实写“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这种的悲惨结果,然 后宝玉方能陷入穷境,既合书中底本旨,也合作者底身世,然后方完成?按迹寻踪 不失其真”的《红楼梦》。
这样看来,原书如叙贾氏底结局,大致和高本以外的两补本差不多;和高本 也差不多,只是没有贾氏重兴这回事。我们本来还有一点没有正式提到,就是衰 败以后怎么样?这可以不必讨论,从上边看,读者已知道,衰败便是衰败,并没有 怎么样。高鹗定要把贾氏底气运挽回来,实在可以不必,我已在《高作后四十回 底批评》中详说了。
(二)宝玉——因为“红楼”本是一梦,所以大家公认宝玉必有一种很大的变 局在八十回以后。这一点是共同的观察,可以不必怀疑讨论。但变局是什么?却不 容易说了。以百年来大家所揣测的,只有两种:(1)穷愁而死,(2)出家。如联合 起来还有一种,(3)穷愁而后出家。
究竟这三种结局,是那一种合于作者底原意,我们无从直接知晓。我们只可 以从各方面去参较,求得较逼近的真实;如此便算解决了。我最初是反对高鹗底 写法——宝玉出家——以为宝玉应终于贫穷。我对颉刚说:(已见《辨原本回目只 有八十》这一文中的,不再引。)
“我想《红楼》作者所要说的,无非始于荣华,终于憔悴,感慨身世,追缅古 欢,绮梦既阑,穷愁毕世。宝玉如是,雪芹亦如是。出家一节,中举一节,咸非 本旨矣。盲想如是,岂有当乎?”(十,四,二七。)
“由盛而衰,由富而贫,由绮腻而凄凉,由骄贵而潦倒,即是梦,即是幻, 即是此书本旨,即以提醒阅者;(第一回)过于求深,则反迷失其本旨矣。我们总 认定宝玉是作者自托,即可以以雪芹著书时的光景,悬揣书中宝玉应有的结局。 ……究竟此种悬想是否真确,非有他种证明不可,现在不敢确说。”(十,五,四 。)
我当时所持的最大理由,是宝玉应当贫穷,在书中有明文,(第三回,宝玉赞)而 雪芹也是贫穷的,更可为证。当时却不曾全然说明书中相反的暗示(宝玉出家), 只勉强解释了几个,中间有些遁
词。颉刚先是赞成我这一说的,后来却另表示一种很好的意见,
我于是即被他说服了。我们来往的信上说:
“曹雪芹想象中贾宝玉的结果,自然是贫穷,但贫穷之后也许真是出家。因 为甄士隐似即是贾宝玉的影子——(一)‘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二)到太 虚幻境,扁额对联都与宝玉所见同。’(三)‘封肃便半用半赚了,略与他些薄田 破屋,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稿等事,强勉支持一二年,越发穷了。’(四 )他注释《好了歌》云:‘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甄士隐随着跛足道人飘飘去了,贾宝玉未必不随一僧一道而去。要是不 这样,全书很难煞住,且起结亦不一致。所以高鹗说宝玉出家,未必不得曹雪芹 本意。
“宝玉不善处世,不能治生,于是穷得和甄士隐的样子,‘暮年之人,贫病 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于是‘眼前无路想回头’,有出家之念 。”(十,五,十七,颉刚给我的信。)
“论宝玉出家一节见地甚高,弟只见其一未见其二也。贫穷与出家原非相反 ,实是相因;出家固不必因贫穷,但贫穷更可引起出家之念。甄士隐为宝玉之结 果一影,揆之文情,自相吻合。雪芹自己虽未必定做和尚,但也许有想出家的念 头;我们不能因雪芹没出家便武断宝玉也如此。……我们不必否认宝玉出家,我 们应该假定由贫穷而后出家。”(十,五,二十一,复颉刚信。)
这明是从(1)说(终于贫穷)变成(3)说底信徒了(贫穷后出家)。我当时所以中途变 节,一则由于宝玉出家,书中明证太多,没法解释;(《高鹗续书底依据》一文中 ,约举已有十一项,恐还不能全备。)二则若不写宝玉出家事,全书很难结束,只 是贫穷,只是贫穷,怎么样呢?且与开卷楔子不相照应,文局也嫌疏漏。我因这两 层考虑,不得不择善而从,做颉刚底门下了。
至于各补本作者底意见,也可以约略点明,作为参考。高鹗写宝玉是不贫穷 而出家;所谓旧时真本底作者,主张宝玉不出家而贫穷;——沦于击柝之役—— 三十回本底作者和我们一样,主张他贫穷之后再出家。三十回本发现得最晚,有 许多地方,暗合我们底揣想,这是我们所最高兴的。我现在将三说分列如下:
一(1)贫穷——所谓旧时真本,我底初见。
(2)出家——高鹗四十回本。
(3)贫穷后出家——后三十回,我们底意见。
究竟谁是谁非,只好请作者来下判断。八十回中既并有“贫穷和出家”这两种预 示,或者我们底主张较为近真些。但各人都有自是的成见,预示又每每含糊,可 以作种种不同的解释;所以是非底判断还是不容易下的。而且,我们现在已知道 雪芹以穷愁而卒,并没有做和尚,这也未始不是(1)说底护符。但我们始终以为行 文不必凿方眼,雪芹虽没有真做和尚,安见得他潦倒之后不动这个心思?又安见得 他不会在书中将自己底影子——贾宝玉——以遁入空门为他底结局?所以宝玉虽即 是雪芹,雪芹虽没有出家,而我们却偏相信宝玉是出家的。这是违反了逻辑底形 式,但我们思想底障碍便是这个形式。因为形式是死的,简单的,事实是活的, 复杂的;把形式处处配合到事实上,便是一部分思想谬误底根原。我本不应当说 这些题外的迂谈,但这是我们对于自己底主张底辩解。
--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1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