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文以载道 名人观点>>大师十一 论著名篇(从俞平伯到张爱玲等人)>>俞平伯的著作>>俞平伯--红楼梦辨(十一)上卷五(2)

主题:俞平伯--红楼梦辨(十一)上卷五(2)
发信人: peng_xy()
整理人: dl(2000-03-08 00:25:50), 站内信件
第四十二回,宝玉看宝钗为黛玉拢发,这一段痴想,高本写得极风流,戚本却写
得很煞风景。我并引如下:
    “宝玉在旁看着,亦觉更好,不觉后悔;不该令他抿上鬃去,也该留着,此
时叫他替他抿上去。”(高本)
(第一及第三之他是指黛玉,第二之他指宝钗)
‘宝玉……叫我替他抿去”(戚本)
(我是宝玉自指。)
这一个“我”字错得好利害啊!照高本看,宝玉不愧“意淫”之名;被戚本这一
误,宝玉简直堕落到情场底饿鬼道。高本所写的光景,情趣,何等的风华可喜;
生生被一个“我”字糟蹋了。凡这等地方,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所关很大,我不
得不辨一下。
    且不但风格底优劣迥殊,即以文词底结构论,这个“我”字万万安他不下。
为什么呢?上文明有“也该留着”一兼词,(高戚两本同)正为说明此语之用,言当
初不该让黛玉自己拢发,最好留着,即宝钗替她抿上去。若宝玉想自己为黛玉拢
发,何必说什么留着?因为即使是留着,也与宝玉无干。宝玉在这回书上本没有替
黛玉抿发,何必惋惜呢?而且上文所谓“亦觉更好”一兼词,如下文换了“我”字
,又应当作何解释?宝钗替黛玉抿鬓,所以能说更好。以如此好的风情,而宝玉要
亲自出马,岂不是煮鹤焚琴,大杀风景呢?这类谬处,都是后来传钞人底一己妄见
,奋笔乱改所致。他们因被这好几个他字搅扰不清,依自己底胸襟,莫妙于换一
我字,方足以写宝黛底亲昵。我们看戚本底眉评,就可以恍然于这类妄人底见解
了。(戚本这回眉评说:“今本将我字改作他字不知何意?”)
    第四十九回,写香菱与湘云谈诗之后,宝钗笑话她们;高戚两本有繁简底不
同,而戚本却很好,可以照补。
    “……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痴痴颠颠,那里还象两个女
儿呢?’说得香菱湘云二人都笑起来。”(高本)
    “……李义山之隐碎。放着现在的两个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作什么?’湘
云听了,忙笑问:‘现在是那两个?好姐姐,告诉我!’宝钗笑道:‘呆香菱之心
苦,疯湘云之话多。’二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戚本所作,不但说话神情,极其蕴藉聪明;且依前后文合看,这后来宝钗一语,
万万少不得的。因为如高本所作,宝钗说话简直是教训底口吻,另无甚可笑,二
人怎么会都笑起来?必如戚本云云,方才有可笑之处,且妙合闺阁底神情。否则,
一味的正言厉色,既不成为宝钗,又太杀风景了。
    第五十三回,写贾母庆元宵事,戚本较高本多一大节文字,虽无大关系,却
也在可存之列。现在引如下:
    “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的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
,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世卖之物。凡这屏上所之花
卉,皆仿的是唐宋元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
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或歌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
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写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倔强可恨。他
不仗此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
称为‘慧绣’。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倡这慧娘命夭,十
八岁便死了,如今再不能得一件的了。所有之家亦不过一两件而已,皆惜若宝玩
一般。更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
其妙,这样针迹,只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隐
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
无限。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
一共十六扇。贾母爱之,如珍如宝,不入请客各色陈列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
高兴摆酒时赏玩。”
这虽没有深意,却决不在可删之列;不知高本为什么少此一节。或者高鹗当时所
见各抄本,都是没有这一节的,也末可知。现在看这节文字,很可以点缀繁华,
并不芜杂可厌。
    最奇特的,是戚本第六十三回写芳官一节文字。芳官改名耶律雄奴这一件事
,高本全然没有,在宝玉投贴给妙玉以后,便紧接着平儿还席的事。戚本却在这
里,插入一节不论不类的文字。因为原文甚长,不便全录,只节引有关系的一节

  “宝玉忙笑道:‘……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耶律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
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
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
天地日月亿兆不朽;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不用一干一戈,
皆天使其拱俯,缘远来降。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芳官笑道:‘……
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自己开心作戏,却自己称功颂德?’宝玉笑道:‘所以
你不明白。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秋万载,不用武备。咱们虽一戏一笑,
也该称颂,方不负坐享升平了。’……”
这竟全是些梦话,不但全失宝玉底口吻,神情,而且文词十分恶劣;令人作呕。
即看文章前后气势,也万万不能插入这一节古怪文字。但戚本何以要增添这么多
的梦话?这不会是传钞之误,我以为是有意添入的。我们且参看第五十二回,真
真国女子底诗末联,高本作“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戚本却作“满南”。
这个缘故,便可以猜想而得了。
    以作者底身世,环境,及所处的时代而论,绝不容易发生民族思想。即使是
有的,在当时森严的文禁之下,也决不会写得如此显露;以作者底心灵手敏,又
决不会写得如此拙劣。我以这三层揣想,宁认高本为较近真相的,戚本所作是经
过后人改窜的。
    为什么要改窜?这是循文索义便可知晓的。至于在什么时候经过改窜,却不容
易断定了。第一,这决不是戚蓼生所及见的,也不是他底改笔。因为戚氏生在乾
隆中年,曾成进士,做官,决非抱民族主义的人,且亦决不敢为有民族思想的书
做序。第二,这数节文字底插入,似在高本刊行之后,我疑心竟许是有正书局印
行时所加入的。因为戚本出世底时代,正当民国元年;这时候,民族思想正弥漫
于社会,有正书局底老板,或者竟想以此博利,也未可知。这虽是无据之揣想,
却可以姑备一说。我看这几节文字底显露,生硬,很不象清代文人之笔。(有正书
局印行戚本,确在民国元年,我那时在上海,曾见过这个本子。但我现在手头之
本,却写的是“民国九年三月初版”,这真不知其命意所在?读者必有在民九以前
,见过戚本的,可以作我说底印证。)
  全回文字几全不同的,是第六十七回。高鹗底引言曾说:“六十七回此有彼无
,题同文异……”果然我们把两本第六十七回一对看,回目虽相同,本文却是大
异。这相异之处,或者是戚本之真相,与上边所说经后人改窜的有些不同。这自
然,我不能全然征引来比较,只好约略说一点。
    戚本这回文字,比高本多出好几节,举重要的如下:
    (1)宝玉黛玉宝钗一节谈话。(卷七,五页)
    (2)宝玉和袭人谈话。(七页)
    (3)袭人和凤姐一大节谈话,并说巧姐底可爱。(九页)
    (4)凤姐和平儿谈尤二姐事,明写凤姐设计底狠毒。(十一,十二页)
    多少相仿,而文字不同的又有两节:
    (1)赵姨娘对王夫人夸宝钗一节。(六页)”
    (2)凤姐拷问家童一节。(十,十一页)
总说一句,全回文字都几乎全有差异,是在八十回中最奇异的一回,且在高鹗时
已经如此的。我们要推求歧异底来原,只得归于抄本不同之故;但抄本何以在这
一回独独多歧,当时的高氏,也没有能说明,我们也只好“存而不论”了。
    至于优劣底比较,从大体上看,高本是较好的。譬如凤姐拷问家童一节,高
本写得更有声色;风姐和平儿谈话,及设计一节,高本只约略点过,较为含蓄。
第一项中底(1)(2)两节文字,都可有可无,有了并不见佳。只第二项底(1)节,戚
本似不坏。第一项中底(3)节,戚本虽稍见长,不如高本底简洁,但描写神情口吻
颇好;说巧姐可爱一节大学,尤不可少;巧姐是书中重要人物之一,而八十回中
很少说及,戚本多此一节极为适当。优劣本是相对的,我只就主观的见解,以为
如此。 
    戚本在第六十九回,又多了一节赘瘤文字,大可以删削的。这回正写凤姐如
何处置尤二姐及秋桐,戚本却横插一节前后不接的怪文。现在引如下:
    “……一面带了秋桐来见贾母与王夫人等,贾琏也心中纳罕。那日已是腊月
二十日,贾珍起身先拜了宗祀,然后过来辞拜贾母等人。合族中人直送到洒泪亭
方回,独贾琏贾蓉送出,三日三夜方回,……且说凤姐……”
在“纳罕”“且说”之间这节文字,高本上都是没有的。戚本却添了四行字,实
在没有道理。不但上文没有说贾珍要到那里去,下文没有说回来,踪迹太不明瞭
。且正讲凤姐,为什么要夹写贾珍远行,文理未免有些“欠通”。即写贾琏贾蓉
送行送了三日三夜方回,也不象话。贾珍去了,后来没写他回来,却已自己回来
了,更不象话。(第七十一回)但如没有这一节,同回贾琏说:“家叔家兄在外”
,却没有着落。只有这一个理由,可以为这一节作辩解。
    在同回,戚本有一节极有意义的文字,远胜高本,很可以解嘲的。戚本上说

    “只见这二姐面色如生,比活着还美貌。贾链又搂着大哭,只叫:‘奶奶!你
死的不明!都是我坑了你!’贾蓉忙上来劝:‘叔叔,解着些儿。我这个姨娘,自
己没福。!说着,又向南指大观园的界墙。贾琏会意,只悄捎跌脚说‘‘我想着了
,终究对出来,我替你报仇。’”
    高本把这一节完全删了,只在下边语写“贾琏想着他死得不分明,又不敢说
”一语,作为补笔,却不见好。因这节文字,可以断定凤姐底结局,极为紧要,
万无可删之理。且尤二姐暴死,以凤姐平素之为人,贾琏又何得不怀疑?故以文情
论,这一节亦是断断乎不可少的,何况描写得极其鲜明而深刻呢?
    第七十回,高本也有一点小小的疏漏,应依戚本改正。现引戚本一节,括弧
中的是高本所没有的文字。
    “只见湘云又打发翠缕来说:‘请二爷年去瞧好诗。’(宝玉听了,忙问:“
那里的好诗?’翠缕笑道:‘姑娘们都在沁芳亭上,你去了便知。’)宝玉听了;
忙梳洗了出来,果见黛玉……都在那里……”
    高本既少了括弧中的一节,下文所谓“那里”便落了空。不如戚本明点沁芳
亭,较为妥贴。亚东本依此添入,是。
    第七十五回,有一节文字,我觉得戚本好些。现在把两本所作并列如下:
    “尤氏……一面洗脸,丫头只弯腰捧着脸盆。李纨道:‘怎么这样没规矩!
’那丫头赶着跪下。尤氏笑道:‘我们家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
,究竟做出来的事都彀使的了!’”(高本)
    “小丫环炒豆儿捧了一大盆温水,走至尤氏跟前,只弯腰捧着。银蝶笑道:
‘……奶奶不过待咱们宽些,在家里不管怎样罢了。你就得了意,不管在家在外
,当着亲戚也只随便罢了。’尤氏道:‘你随他去罢,横竖洗了就完事了。’炒
豆赶着跪下。(下同)”威本)
这虽是不甚关紧要的文字;但依高本,却很不合说话时底情理。李纨责备小丫头
底没规矩,而尤氏即大发牢骚,说外面讲礼貌的人,作事都够使的,岂不是当面
骂人?况且书中写李纨平素和易,怎么这一回对于小事如此的严声厉色?戚本所作
似很妥当,补尤氏说“随他去罢”一语,亦是应有的文章。
    还有一节底异文,虽论不到谁好谁歹,却是很有趣的.高鹗底四十回,在第一
百九回,有“候芳魂五儿承错爱”;大节很有精彩的文章,柳五儿明明是个活人
;但据戚本,八十回中柳五儿已早死了。我引戚本独有的一节文字。
    “王夫人笑道:‘你还强嘴!我且问你,前年我们往皇陵上去,是谁调唆宝
玉要柳家的五儿丫头来着?幸而那丫头短命死了!……”(第七十七回)
所以若依戚本去续,那五儿承错爱一节,根本上是要不得的。但高本底第七十七
回,因没有这一节文字,前后还可以呼应,我们也不能判什么优劣,只能说他们
不相同而已。
    但却有两层题外的揣想。可以帮助我们的。(1)高鹗所见的各钞本,戚本并不
在内;因为高氏如见有一种抄本上面明写五儿已死,他决不会作第一百九回这段
文章。(2)再不然,便是高鹗曾经修改过八十回本,将这一节文字删去,使他底补
作不致自相矛盾。这两层揣想,必有一个是真实的,但我却不能断定是那一个。

    就两本底本文,回目底大体约略比较一下,已占了这么长的篇幅,恐怕还因
我翻检匆忙,仍不免有遗漏之处。好在我并不是要做校勘记,即脱略了几处,也
无甚要紧。倒是篇幅底冗长,使读者感到沉闷,我却深抱不安的。现在只说一点
零碎的话,拿来结束本篇。有正书局印行的戚本,上有眉评,是最近时人加的,
大约即在有正书局印行本书的时候。看第三回眉评,曾说西餐底仪节,可见是最
近人底笔墨了。这位评书人底见解,实在不甚高明。他所指出戚本底佳胜之,实
在未必处处都佳;他所指出两本底歧异之点,实在有些是毫无关系。到真关重要
的异文,他反而不说了。我当时如就这眉评来草本篇,其失败必远过于现在。因
为他底不可靠,所以仍费了我很多的翻检底功夫。这是我在这里表示遗憾的。 

    戚本还有一点特色,就是所用的话几乎全是纯粹的北京方言,比高本尤为道
地。我因为这些地方不关重要,所以在上文没有说到,但分条比较去虽是很小,
综观全书却也是个很显著的区别,不能不说一说。雪芹是汉军旗人,所说的是他
家庭中底景况,自然应当用逼真的京语来描写。即以文章风格而言,使用纯粹京
语,来表现书中情事亦较为明活些。这原是戚本底一个优点,不能够埋没。惟作
眉评人碰到这等地方,必处处去恭维一下,实在大可不必。他们总先存着一个很
深的偏见,然后来作评论,所以总毫无价值可言。王雪香底高本评语,也是一味
的滥誉,正犯了同一的毛病。我作这篇文字,自以为是很平心的,如应了“后之
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句老话,那却就糟了!
  二二,六,十六。

--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12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