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文以载道 名人观点>>大师十一 论著名篇(从俞平伯到张爱玲等人)>>俞平伯的著作>>俞平伯--红楼梦辨(七)上卷三(4)

主题:俞平伯--红楼梦辨(七)上卷三(4)
发信人: peng_xy()
整理人: dl(2000-03-08 00:25:32), 站内信件
    后四十回中还有许多大事,也可以约略考见其线索。 
    (一)薛文起复惹放流刑。(第八十五回) 
    (1)薛蟠打死了冯渊,避祸入京,住在贾宅梨香院,被贾氏于弟引诱得薛蟠比
 


当日更坏了十倍。(第四回) 
    (2)第四十八回之目是,“滥情人情误思游艺”。似乎下边还有文章,不见得
 


就此太平无事。 
    (二)宴海棠贸母赏花妖。(第九十四回) 
    (1)宝玉道:“……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这阶上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
 


死了半边,我就知道有坏事!……所以这海棠,亦是应着人生的!”(第七十七回
 



    (三)证同类宝玉失相知。(第一百十五回) 
    (1)贾雨村说甄宝玉底性情,完全与宝玉相同。(第二回) 
    (2)宝玉入梦;见甄宝玉和自己一样。(第五十六回) 
甄宝玉自然是宝玉底影子,并非实有其人;但何必设这样一个若有若无的人呢?这
 


不但我们不解,即从前人也以为不可解(如江顺怡君)。高氏想也觉得这样写法,
 


太没有道理;所以极力写甄宝玉是个世俗中人,使与宝玉作对文。但他虽然作了
 


翻案文字,也依然毫无道理,不脱前人底窠臼。 
    (四)“得通灵幻境悟仙缘”。(第一百十六回) 
    (1)甄士隐梦到太虚幻境。(第一回) 
    (2)贾宝玉梦到太虚幻境。(第五回) 
但他何以要使宝玉去重游幻境呢?这因为不如此,宝玉不能看破红尘,飘然远去。
 


所以他说:“两番阅册,原始要终之道。历历生平,如何不悟?”(第一百二十回
 


)但其实这样写法,是可以不必的。 
还有两件大事,似有线索,又似乎没有;我也不敢断定,在这里略说一说。(1)第
 


一百三回,夏金桂自己服毒。(2)第一百十二回,赵姨娘赴冥司受报应。这两事似
 


乎从同一的依据来的,就是在第五回,所冤冤相报岂非轻”。而赵姨底死,写这
 


层意思,尤为明显,故回目上有“死  仇”之语。但依我底眼光看,《红楼梦曲
 


》中所谓“冤冤相报”,是专指秦氏与宁府之事,似不与金桂赵姨二人相干。但
 


高氏补这两回书,是否以此为依据,原不可知。他或者是以意为之的,或者是另
 


有所依据而我们不知道。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讲得通,所以现在也不深加批评了。
 



    高氏所补的四十回底依据所在,已大约写出;虽不见详备,也大致差不多了
 


。我们离高鹗一百多年,要想法搜寻他作文时的字簏中物,当然是劳而无功。但
 


我以为如此一考,更可以使读者恍然于后四十回之出于补缀,不是雪芹底原本。
 


这就是这篇文字所以要作底意义。 
但是,高氏补书,除有依据之外,还有一种情形要加注意的,就是文情底转折。
 


往往有许多地方,虽并无所依据,而在行文方面,却不得不如此写,否则便连串
 


不下。所以我们读高氏续作,虽然在有些地方是出于他杜撰的,只要合于文情,
 


也就不可轻易菲薄他。我们要知道,有依据的,未必定是好;反之,没有依据也
 


未必定是不好。高鹗续书是否有合于作者底原意,是一件事;续书底好歹又是一
 


件事,决不能混为一谈。所以虽承认了高氏底审慎,处处有所依据,但我们依然
 


可以批评这书底没有价值。在另一方面想,我们说高作完全出杜撰,一点不尊重
 


作者底意旨,却也可以推重这书有独立的声价。只是就续《红楼梦》说,两个条
 


件不能不双方并顾;一方固然要有所依据,那一方又要文情优美。因为如没有依
 


据,便不成为“《红楼梦》底续作”;如文字不佳,那又不成为好书了。所以我
 


们所要求于续书人的,——高鹗在内—是一部很好的《红楼梦》底续书。 
    高氏自然到处都不能使我们惬意。但他底杜撰之处实在不很多。有许多地方
 


,虽然说是杜撰,但却另有苦衷,不得不作如此写的。,续书中最奇特的一段文
 


字是宝玉失通灵,及后来和尚送玉。(第九十回,第一百十六回)既是要他失玉,
 


又何必复得?况且,玉底来去,了无踪迹,实在奇怪。说得好听些,是太神秘了;
 


不好听呢,便是情理荒谬。且不但这一段而已,即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
 


奇谋”,以我们眼光看来,何必写得贾氏一家如此阴险?况且;所谓“奇谋”,
 


实际上连一个大也不值,岂不可笑?这些地方,我们自然不能佩服。 
    但如仔细想一想,便可以知道高氏作文底因由,不得因为没有依据,便一棒
 


打杀。失通灵,得通灵底必要,高氏自己曾经说明,不劳我们底悬揣。我们看:
 



“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从此夙缘一了,形质归一。……”(第一
 


百二十回) 

所谓避祸,当然是指查抄;但查抄未必有碍于宝玉(即贾琏也始终无恙),何必避
 


呢?这实在不甚可解。:至于所谓“撮合“的是什么,却极易明了,即所谓金玉之
 


缘。我们试想,如黛玉竟死,宝玉应作何光景?是否能平安地娶了宝钗?这个答案
 


,也不必自己瞎猜;只看紫鹃诓宝五,黛玉要回家去,宝玉是什么光景的?(第五
 


十七回)以外宝玉和黛玉誓同生死的话;在八十回中屡见。宝玉曾告诉紫鹃一句打
 


趸的话,我的不妨征引—下: 
    “活着,咱们;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第五十七
 


回) 
我们既不能承认,宝玉是薄情,打谎语的人;那么;怎样能使金玉团圆?宝玉对于
 


宝钗原非毫无情愫,但篱五千死,宝玉决不能再平安度日,如何再能结合数年的
 


夫妇?这个实际上的困难,在行文时候,必然要碰到的。既然碰到了,就不能不想
 


个解决的方法。高氏想的方法,便是失玉。 
    “失玉”是不是好的方法,是另一件事。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这是方法之
 


一,而且,’想用这个方法的人;也不止高氏一人。在三十回本的佚本里,我曾
 


考出有“甄宝玉送玉”这一回事。看事情底空气,大约和高作是差不多的。既然
 


“玉”烦人送,:当然是丢了;不然,玉在身边,何劳甄宝玉先生来送呢?至于那
 


本上写玉是怎样遗失的?我们不知道。象高本写失玉,却实在是个奇谈。 
    高氏所以写失玉,因为不如此金玉不能团圆;所以写送玉,因为不如此宝玉
 


不能出家。“宝玉出家,“和“宝钗出闺”,这是续作里底两件大事;而以失玉
 


送玉为关键。不明白这个缘故,轻易来批评高氏补书底不小心;这实在不能使他
 


心服的。 
    至于我所以不满意于他的,却并不在为什么要如此,只在怎样地这个问题上
 


面。第九十四回写失玉这个光景,实在人情之外,且亦在文情之外。真成所谓“
 


来无迹,去无踪”了。(第九十五回,抄玉扶站乩语)。高氏是平淡无奇这样一个
 


人,却喜欢弄笔头,做那些离奇光怪的文字;于是无往而不失败。八十回内写甄
 


士隐,贾宝玉游“幻境”,已觉东方的浪漫色彩太浓厚了;但总还“不远情理”
 


。至于高氏写通灵玉无端而去,无端而来,那竟很象圣灵显示的奇迹,与全书描
 


写人情的风格,柏凿不相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高氏底失败。我也明知道,要
 


把“失玉“送玉”,写得十分的入情入理,是很困难的;但我始终不敢轻易赞成
 


高鹗底补笔。我以为高氏如以续书为甚难,则大可以搁笔,不必拿狗尾来续貂;
 


如以为尚不甚难,则应当勉为其难,不应逃于神怪。 
即宝钗嫁时,风姐设奇谋,也无非是要度过这个困难,使他俩得以成婚,一方又
 


可以速黛玉之死。使文字格外紧凑些。以外并无别的深意可说,在八十回中,也
 


并没有什么依据可寻。总之,高鹗补这几回,要如此写法,完全为结束宝黛两人
 


底公案,使不妨碍金玉姻缘,我们可以原谅他。但他底大病,并不在凭空结撰,
 


却在文笔拙劣,情事荒唐这两点上。这个毛病,在四十回中几乎处处流露,也不
 


仅仅在这两三回内。即完全有依据的,也依然不能藏拙叼。 
    但是高氏无缘无故的杜撰文字,在四十回内却也未始没有,这我们更不能为
 


他强辨。即如宝玉中举,虽我替他勉强找了几条根据,其实依然薄弱得很,高氏
 


岂能借这个来遮羞?我们试看关 
于宝玉中举的文字有多少回? 
    第八十一回——李严词两番入家塾。 
    第八十二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 
    第八十四回——试文字宝玉始提亲。 
    第八十八回——博庭欢宝玉赞孤儿。 
    第一百十八回——警谜语妻妄谏痴人。  ‘ 
    第一百十九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一共书只四十回,说宝玉做举业的,倒占了二十分之三。这真是不知其命意所在
 


?如稍为看仔细一点,宝玉实无中举底必要;即使高氏要写他高魁乡榜,也不必写
 


得如此累赘。高氏此等地方, 
可谓愚极且迂极了。 
    还有一节,也是无缘无故的文字。第八十九回,“蛇影杯弓黛卿绝粒”。写
 


黛玉忽然快死了,忽然又好了,这算怎么一回事呢?“失玉送玉”还有可说的,至
 


于这两回中写黛玉,简直令人莫名其妙。上一回生病,下一回大好了;非但八十
 


回中万没有这类荒唐的暗示,且文情文局,又如何可通?说要借此催定金玉姻缘,
 


也大可不必。什么事情不可以引起钗玉姻事,定要把黛玉耍得忽好忽歹?况且到第
 


九十四回,黛玉已完全无病,尤其不合情理。黛玉底病,应写得渐转渐深。怎么
 


能忽来忽去呢?在这一点上,高氏非但卤莽,而且愚拙。 
    大观园诸人底结局,高氏大都依据八十回中底话补出。只有香菱传补得谬,
 


且完全与作者底意思相反。胡适之先生曾据第五回册子原文,来驳高氏底不合,
 


我极为同意。(胡说见《胡适文存·红楼梦考证》)。高氏这一点看不清楚,最不
 


可解;因为第五回,第八十回暗示香菱被金桂磨折死,不为不明显,以高鹗底小
 


心审慎,何致于盲目不知,铸了大错。这竞使我诧异极了。 
    我这节文字底目的,原要考定高鹗续书底依据,并不是要指斥他底过失。只
 


因四十回中也有许多无根之谈——即是没有依据的——也得顺笔叙出,所以不免
 


说了些题外的话。其实,关于高作优劣底批评,应当留作下一篇讲,不是本篇底
 


责任。本篇底大意,只是要证实颉刚这句话:“后四十回的事情,在前八十回都
 


能找到他的线索。” 
    二二,五,十五 
    ①高氏写香菱不死,后来扶正,这个大错误,现在看来也是由于误解第六十
 


三    回,香菱抽着的诗签,是“连理枝头花正开”。我们应当注意这“正”字
 


底意义,明言此正是她底团圆时节;反言之,则连理花不久便将凋谢的。高鹗因
 


不解此意,故下文弄错了。 




--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12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