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文以载道 名人观点>>大师十一 论著名篇(从俞平伯到张爱玲等人)>>俞平伯的著作>>俞平伯--红楼梦(四)上卷(三)(1

主题:俞平伯--红楼梦(四)上卷(三)(1
发信人: peng_xy()
整理人: unlimited(2000-03-06 12:27:51), 站内信件
    (三)高鹗续书底依据 
    我们既已知道现行本底后四十回底本文,回目都是高鹗一手做的;就可以进
 
一步去考察这四十回底价值。从偏好上,我对于高作是极不满意的,但却也不愿
 
因此过于贬损他底应得的地位。我不满意于高作底地方,在下篇详论。现在先从
 
较好的方面着笔,就是论高氏底审慎,他续书底依据所在。 
    在未说以前,我不能不声明一下。我非高鹗,不能知道他当时下笔底光景;
 
换句话说,我所没找着的,不能就武断他没有依据,只可以说我们不知道有什么
 
依据罢了。可找着的依据,自然 
都在原书八十回内;但因我底疏漏,未必能全举出,读者只可以当作举例看。 

    最初,颉刚是极赏识高鹗的。他说:“我觉得高鹗续作《红楼梦》,他对于
 
本文曾经细细地用过一番功夫,要他的原文恰如雪芹底原意。所以凡是末四十回
 
的事情,在前八十回都能找到他的线索。……我觉得他实在没有自出主意,说一
 
句题外的话,只是为雪芹补宜完工罢了!”(十,五,十七信。) 
    他底话虽然有些过誉,但大体上,也是很确的。高鹗补书,在大关节上实在
 
是很仔细,不敢胡来。即使有疏忽的地方,我们也应当原谅他。况且他能为《红
 
楼梦》保存悲剧的空气,这尤使我们感谢。这点意思,已在《红楼梦底风格》一
 
节文中说及了。 
    我们现在从实际上,看他续书底依据是什么?我先举几件,在后四十回的荤荤
 
(牛字作底)大事,试去推究一下。 
    (A)宝玉出家。 
    (1)空空道人遂因空见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第一回) 
    (2)甄土隐听了《好了歌》,随着跛足道人飘飘而去。(同上) 
   (3)贾雨村游智通寺,门旁有一副对联,下联是“眼前无路想回    头”。雨
 
村想道:“……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走入看时,只见一个
 
龙钟老僧在那里煮饭。(第二回) 
    (4)警幻说:“或冀将来一悟,未可知也。“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第
 
五回) 
    (5)“说不得横了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家也要过的;如此一想,却倒毫
 
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第二十一回) 
    (6)第二十二回之目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7)宝玉道:“什么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只是‘赤条条无牵挂’的
 
2”言及此句,不觉泪下。他占偈道:“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
 
境。”他做的一支《寄生草》是:“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
 
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 
真无趣!”(第二十二回) 
    (8)和尚念的诗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I”(第二十五回)  
 
. 
    (9)黛玉道:“我死了呢?“宝玉道:“你死了,我作和尚。”(第三十回)’
 

    (10)宝玉笑道:“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第三十一回) 
    (11)宝玉默默不对。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
 
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第三十六回) 
    (B)宝玉中举。 
    (1)“嫡孙宝玉一人,聪明灵慧,赂可望成。”(第五回) 
    (2)众清客相公们都起身笑道:“今日世兄一去,二三年便可显身    成名的
 
了!”(第九回) 
    (3)黛玉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同)按,这是高鹗底误会
 
。第五回所引文下,尚有“吾家数运合终”一语,可见上边所说是反语。第九回
 
清客们底话,随口点染,并无甚深义的。至于第五底话,也是讥讽口吻。颌刚说
 
:“其实这一句也不过是黛玉习常的讥讽口 
    吻,作者未必有深意。要是这句作准,那第十八回里,宝钗也对宝玉说:‘
 
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5’也可以算宝玉
 
去会试了。“(十,五,十七信b) 
(C)贾氏抄家。  ’ 
    (1)“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
 
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第一回) 
    (2)偶遇荣宁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
 
传,已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第五回) 
    (3)秦氏道:“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
 
’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便是有罪,他物可入官,这祭祖产
 
业,连官也不入的。”(第十三回)  ·. 
    (4)探春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
 
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第七
 
十四回。这回之目是“抄检大观园。”)  ·.. 
    (5)“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做什么机密事。”尤氏听了
 
道:“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妈妈道:
 
“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瞒人的事。”(第七十五
 
回) 
    (6)王夫人说甄氏抄家事,贾母甚不自在。(同) 
    (7)第七十五回之目是“异兆发悲音”。本文上说:“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
 
之声。大家明明听见,都毛发竦然。……恍榴闻得词堂内桶扇开阖之声,只觉得
 
阴气森森,比先更觉凄惨起来。” 
高鹗补秒家一节文字,本此。他写宁府全抄了,也本此。《红楼梦》写宁国府底
 
腐败,极有微词,将来自应当有一种恶结果。且“树倒猢狲散“有罪家产入官”
 
说在秦氏口中。甄家被抄事,又从尤氏一方面听来。异兆发悲音,又专被贾珍他
 
们听见。再证以第五回,“造衅开端实在宁”等处,可见将来被祸,宁府尤烈。
 
高氏写此等处非无根据,但到末尾数回,自己完全推翻了上边所说的,实在是他
 
底大错。 
    (D)贾氏复兴。 
    (1)“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第一回) 
    (2)秦氏冷笑道:“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第十三回) 
我所找着的,可以替他作辩护,只有这两条。而其实都靠不住。(1)或指二人一事
 
而言,未必是说贾氏复兴,我疑心是指李执贾兰底事情。(2)秦氏所说,正是反话
 
,所以在下边紧接一句,“岂人力所能常保的?”她又说:“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
 
散的俗语。”可见她无非警告凤姐,处处预作衰落时底打算,不致将来一败而不
 
可收拾,并非作什么预言家。后来因风姐毫不介意,且更威福自您,以致一败涂
 
地,应了荣宁两公底“运终数尽”的话。高鹗把这个看得太拘泥了,不恤忽略书
 
中以外的许多暗示,这一点上,我不愿意为他辩护;他为什么要如此续?在下篇再
 
论。 
    (E)黛玉早死。 
    (1)“昨日黄土陇头堆白骨……”(第一回) 
    (2)和尚说:“……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I”(第三回) 
    (3)“欠泪的,泪已尽。”(第五回) 
    (4)黛玉道:“我作践了我的身子,我死我的!……偏要说死2我这会就死1…
 
…正是了;要是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死活凭我去罢了!”(第二十回) 
    (5)黛玉续偈说:“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第二十二回) 
    (6)葬花诗上说:“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亦倾!……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天尽
 
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坏净土掩风流。……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
 
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
 
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第二十七回) 
    (7)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第二十八回) 
    (8)“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榴,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
 
症。’我虽为你知己,但恐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2”(第三十二
 
回) 
    (9)“那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只见腮上通红,
 
真合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深。”(第三十四回) 
    (10)第五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宝钗来望她,黛玉道:“不中
 
用,我知道我的病是不能好的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求的
 
。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些似的!”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第四十五回) 

    (11)黛玉抽着的诗签,是一枝英蓉花,题着“风露清愁”,有一句诗,道是
 
:“莫怨东风当自嗟。”(第六十三回) 
    (12)黛玉做的柳絮词,有“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1”(第七十回
 
)  ’   
    (13)黛玉和湘云联句有“冷月葬诗魂”之句。湘云道:“只是太颓丧了些。
 
你现病着,不该作此凄清奇谲之语。”(第七十六回) 
    (14)妙玉笑道:“有几句虽好,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于人之气数而有
 
·”(同) 
    (15)黛玉叹道:“我唾不着,也并非一日了!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
 
夜满足的5”湘云道:“你这病就怪不得了I”(同) 
    (16)宝黛推敲《晴雯诔》中底字句。宝玉说:“莫若说,‘西纱窗下,我本
 
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陡然变色。虽有无限狐疑,外面却不
 
肯露出。(第七十九回) 
这不过随便翻检着,可举的已有十六条之多。如仔细寻去,八十回中暗示黛玉之
 
死,恐怕还多着呢。高鹗补书,以事迹论,自然不算错;只是文章不见高明,这
 
也容我在下篇批评。 

 

--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1.12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