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uaju()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3 16:13:43), 站内信件
|
发信人: Sinian (天涯客), 信区: StoneStory
标 题: 宝钗谋略之十一:血手无痕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Mar 26 21:06:47 1999) WWW-POST
宝钗谋略之十一:血手无痕
孙子形篇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李筌注曰:胜敌而天下不知,何智名之有?
杜牧注曰:胜于未萌,天下不知,故无智名,曾不血刃,敌国已服,
故无勇功也。
梅尧臣注曰:大智不彰,大功不扬,见微胜易,何勇何智。
张预注曰:阴谋潜运,取胜于无形,天下不闻料敌制胜之智,不见搴旗斩将
之功,若留候未尝有战斗功是也。
《厚黑学》所说"黑无色、厚无形",即"无智名,无勇功"的引伸。
在红楼梦中,凤姐黑尚有色,厚尚有形,虽为女中丈夫,却非"善之善者"。
"善之善者",宝钗可也。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回,宝钗建议黛玉"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
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黛玉担心人家"多嫌",宝钗答道"明日家去
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
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于是,黛玉天天喝起燕窝来。
不错,一开始是宝钗供黛玉燕窝。黛玉是贾家的人,贾府到底是有体面的,自
己的人岂能让外人来供养?所以这燕窝的开支最终要算到贾府头上。这些后果
对于世故的宝钗来说,完全在掌握之中。
燕窝的来源从宝钗转到贾府是由宝玉来实现的。
燕窝对于宝钗来说可能是"便宜",对于这时的贾府,可不再是便宜的东西了,
何况,用宝玉的话说,这东西"要天天吃惯了,吃上三二年就好了"。那时的
贾府入不敷出,已经支撑不住了,凤姐甚至拿偷贾母的东西当银子。宝玉对于
贾府的经济状况还是明了的。因此,他向贾母提出为黛玉送燕窝,口气十分
弱,"虽不便和太太要,我已经在老太太跟前略露了个风声,只怕老太太和凤
姐姐说了"(第五十七回),这句话有三个转折,太太-老太太-凤姐。宝玉洞
明世务,因为从贾府当时的情况看,这种要求是非份的,因此没有直接向凤姐
要;没有向太太要,因为宝玉知道太太与黛玉并不亲;与黛玉亲的是贾母,而
且只有贾母这种最高统治者,才能对于这种非份的要求有特批的权力。
从宝玉要这燕窝一事来看,多么艰难!其后果,便正如黛玉所说,"多嫌",但
这只是对于普通家庭成员的眼光看觉得她搞特殊化,而对于管家的人来说,黛
玉不仅"多嫌",而且是特大的累赘。
这些后果对于世故的宝钗来说,完全在掌握之中。而黛玉还对宝钗感恩戴德,
悲夫!而又有多少读者因此深赞宝钗的"贤淑",而责黛玉的"小器",悲夫!
书中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回中,是否露些蛛丝蚂迹,来昭示宝钗的用心?
在这一回中,宝钗、宝玉先后来看黛玉,都谈到黛玉的病情。
宝钗是这样写的:这日宝钗来望他,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
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
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
法。"宝玉是这样写的: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
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
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宝玉对于黛玉是何等了解,他说"今儿气色好了些",自是好了些,这里不是
安慰之语,因为从其他地方看,如果黛玉病略有加重,宝玉都是直说的。"
好了些"是否因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之故?"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
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
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黛玉心情不会比与宝钗交谈时好,何况读了"《秋
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
成《代别离》一首"。可见"好了些"也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之故。
宝钗看黛玉,"因说起这病症来",就不是随便扯到"病"上来的,而是宝钗有
所准备的,先谈病,先指出黛玉以前用的药"总不见效",怎么办?
换药吧,换什么药?"燕窝"。
干得多自然!
正所谓"血手无痕"。
-- ——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38.249.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