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0年 文集目录>>知秋一叶 红楼有梦>>一览《红楼》(全本)>>论红学产生的必然性——兼谈《红楼梦》的

主题:论红学产生的必然性——兼谈《红楼梦》的
发信人: unlimited()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3:37:14), 站内信件
这一段常看见红友们的文章中对于“红学”似乎有一种疑惑和怀疑的心绪。其实
最早我在这方面也有一个过程。认为《红楼梦》大致就是常说的“世俗小说”,
或者“百科全书”一类的古典小说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呢?还至于让那么多做
学问的人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这种“无聊”的是,有工夫去多研究点别的,不行
吗!
我分析初期读者之所以有这种想法主要的原因不外乎几点:1。读《红楼梦》的时
间短;2。读《红楼梦》不认真琢磨;3。读《红楼梦》的相关资料少。时间短决
定了你不会去认真揣摩文字中的沟壑深浅;不认真琢磨决定了你不会从全面和整
体上考虑书的重要关节,即全书的结构布局和写作层次感;而读相关资料少则使
我们无法开拓全新的视野。
说到此,我想给大家几个现实的例子。前一段的“万缘岛主”朋友问过一个问题
。就是问关于雪芹文中略显“唐突佳人”(林黛玉)的文字。具体就是薛呆子一
撇眼看见林妹妹风流婉转,不由得酥倒在那里的文字。这里我十分赞赏这位岛主
朋友的细心揣摩和留意。试想如果他囫囵吞枣地看过去,能问这样高水平的文字
吗?如果不凝神静思一下的话,能体会得到雪芹文字的妙处吗?当然不能。而文
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红学要研究的范畴。再有红友曾问过湘云的最终归
宿,包括“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究竟“伏”的是什么,还有贾家的结局等问题
。从目前的资料猜测,这是后面佚文中的比较重要的情节。可我们在读通行百二
十回本的《红楼梦》时,会发现这些比较明显预示的情节怎么到得后面似乎面目
全非了?!这就是红学研究的范畴。它小可以到斟字酌句,如“冷月葬花魂”究
竟比“冷月葬诗魂”哪个更合理,大到《红楼梦》产生的年代背景、曹雪芹的个
人家世和整个清王朝的社会缩影及历史的更替变迁。这就是为什么文学艺术领域
有“红学”这个学术领域的含义。在本文的最后,我附上一篇拙文,这是过去在
这方面的某些想法,虽然幼稚,贻笑各位耳目,但借此抛砖引玉,以为讨论之基
础也就不枉了。

我们在逐步了解和接触“红学”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许多疑惑。诸如象下面几
个情况:1)第三十五回,黛玉在院内说话,宝玉叫快请,下文没有了,到第三十
六回,又另起一事,和这件事情却一点不相干。弹于既然来了,按理宝玉应该把
她请进去,两人之间可能有一番交谈或者什么事情,但恰恰这个地方各本都没有
连接,也就是原文肯定在此处有删节。当然这也可能是“增删五次”的痕迹吧。
2)秦钟临死时,小鬼索命,有一段它与阎王、判官的对话,有的朋友也甚觉奇怪
。3)宝玉在《芙蓉女儿诔》中的一句诔文。在最终敲定“茜纱窗下,我本无缘;
黄土陇中,卿何薄命?的时候,黛玉为什么陡然变色,无限狐疑,却又不敢外露
呢?凡此种种地方,我们都会有疑惑。而这些除了需要我们靠自己的知识和赏鉴
力去揣摩外,我觉得大可以去图书馆等地方调些红学书籍读读以作参考,会对理
解上大有裨益的。
红学家的学说虽是一家之言,但由于他们本身渊博的才学,加上丰富的资料以及
涉猎领域较广,在理解上肯定比初期读者要高的多。我们可以采各家之长,以备
自用。当然借“他山之石”,一定要有一个基本原则:不能盲目迷信。因为尤其
在艺术赏鉴方面,既定头衔并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们不妨先沿一个思路走下
去,如发现错误,再用他家学说加以辅弼,才能不失偏颇。

另外前一段也看到朋友们谈高鹗续书的问题,基本上都赞成定义为:狗尾续貂。
这个评价我基本上赞同。我只是觉得,既然很多人有此共识,那为什么直到现在
人民文学出版社仍然在刊行百二十回本呢,其道理何在?!所以在广义上,我感
觉我们的文学界对高鹗续书的态度是毁誉参半的,是比较客观地一种扬弃。虽然
他降低了曹雪芹原书的艺术性,但大抵上保持了原书的悲剧性结尾,这点是需要
肯定和注明的。
说到此,前一段重读俞老的大作——《红楼梦辨》,看到这样一段话,感到甚合
我心,说到了这个问题的根子上。录之如下:
“凡好的文章,都有个性流露,越是好的,所表现的个性越是活泼泼地。因为如
此,所以文章本难续,好的文章更南续。为什么难续呢?作者有他底个性,续书
人也有他底个性,万万不能融洽的。不能融洽的思想、情感和文学底手段,却要
勉强去合做一部书,当然是个“四不象”。故就作者论,不但反对任何人来续他
底著作;即是他自己,如环境心境改变了,也不能勉强写完未了的文章。这是从
事文艺者底应具的诚实。
至就续者论,他最好的方法,是抛弃这个妄想。若是不能如此,便将陷于不可解
决的困难。文章贵有个性,续他人底文章,却最忌的是有个性。因为如表现了你
底个性,便不能算是续作;如一定要续作,当然须要尊重作者底个性,时时去代
他立言。但果然如此,阻抑自己底才性所长,而俯仰随人,不特行文时如囚犯一
样未免太苦,且即使勉强成文,也只是“尸居余气”罢了。我们看高鹗续的后四
十回,面目虽似,神情全非,真是“可怜无补费精神”的事情!…..”
以此段文字与众红友共勉!

知秋


(附:拙文)
                    我对“红学”研究的一点杂感

想起了前一段的某些红友在网上曾经提出过如何看待汲取《红楼梦》的“营养”
问题,我想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可大可小。不是只言片语就“万事大吉”了的,不
过我们可以再琢磨推敲一下这些“营养”在当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现状.......

近来很多朋友恐怕都有一个共识:曹雪芹的《红楼梦》养活了不少文人墨客。让
他们有了饭碗,而大嚼特嚼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让本就
逐渐势微的“红学”更加滑向了轻浮的泥潭。我知道这个话可能很不中听,也肯
定不太入这些人的耳。其实这当然不是所感之人内心希冀的,但越来越多的事实
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现在我们如果不正本清源,不倡导“红学”研究的正
途,那最终的结果只能导致这门学问的“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了
!可是恰恰令人费解的是:究竟什么是“红学”真正的“本”和“源”呢?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是非常之难的。因为到现在整个红学界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到底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这门学问从产生至今,大大小小产生了许多派别,
代表人物众多,而且各执一词,所以根本没有规定谁就是正确,谁就是谬误。而
区分对错与否,不少朋友都是看各家治学、研究态度的严谨程度大小。其实说实
在话,“红学”研究根本就没有权威,只有我们手头这部书是最现成的权威,一
切的答案都在其中。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如果连最起码的书都不读,
何来谈其中的沟壑学问呢?说到此,又非常有必要提一下那个特殊的人物——脂
砚斋。我想我们在对他个人及其批语的问题上,可以采用哲学上的继承态度:扬
弃。因为通过各版本的介绍和了解,还有很多红学家的研究、比较和分析,我总
觉得造成我们今天在很多问题上看法的不一致的始作俑者很大程度上是脂砚斋批
语的责任。朋友们,你们是否发现“红学”各派的分歧不少是出于对其批语的不
同解释而来的呢?我的意思不是批判他,污蔑他,只是似乎我们过去过份地依赖
了他。因为到如今这个人究竟是谁,说不清楚!其珍贵的批语究竟是否是其一人
所写,说不清楚!批语的前后矛盾是怎样造成的,说不清楚!他为什么多次批阅
红楼,说不清楚!这么多的“说不清楚”怎么办?我只说一下我这上面的想法:
对于他文艺鉴赏、品评字句、揭示主题类的评语,我是非常乐于接纳和参详的。
而对于悲天悯人、引导读者、昭示后回的批语,我只就作为参考之用,不特意去
玩味它。
在“红学”研究的路途上,由于个人的喜好,我对于剖析、鉴赏类的书籍和文章
尤为手不释卷。因为除了可以从这类文章中最能轻而易举地窥到各位学者内涵的
高低上下,更主要的原因是通过这些鉴赏,可以直接地把曹公的精妙笔法、特殊
结构布局等吸收作为己用。毕竟我们为了保护祖国最伟大的文化遗产也好,还《
红楼》以本来面目也好,为“红学”研究正本清源也好,所有的名目和口号都只
有一个终极目的:发扬光大《红楼梦》。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6.28.9]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