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unlimited()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3:21:11), 站内信件
|
最近,由于刘心武先生大作《红楼三钗之谜》的问世,久已沉寂的红学界探佚之 风又渐有声息了。我以为这是可喜的事情。这就象一个人在跑步,即使因为这样 或那样的原因磕磕绊绊,或者暂入歧途,但仍是在前进着,总比在原地踏步要好 。
如果我们从字面上分析“探佚”这个词,恐怕是很直白的。它无非就是对散佚的 东西搜寻探索,溯本追源,还其本真,以期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其实我觉得红楼探佚从产生到现在,大致可以做以下的一个粗粗概括:即起于早 期评点索隐派,变于胡(适)、俞(平伯)、兴于双周(汝昌、[衣]古昌)、而 创于心武。我知道这样的评价可能会招来非议,入了形而上学的泥坑。所以有必 要先释义,再分析说明。这里的“起、变、兴、创”的主角是从他们当时的学说 影响、主将地位上讲的。当然包括还有一大批同时代的著名学者也参与其中,而 且还不乏学论显著、泽被后世之士呢。但此处为了行文简洁,所以我暂时避繁就 简,只为了说明文章主题,哪怕失于全面具体也不顾了。^_^。请看官谅之,并欢 迎辅以佐证。
“索隐”一词出于《易·系辞上》,那里说“探颐索隐,钩深致远”,就是探索 隐蔽的事情的真相或文章的含义。沈瓶庵、王梦阮这派的学者总认为《红楼梦》 背后“隐藏”着什么,不是他们考证的“顺治、鄂妃说”,就是后来的“明珠家 事说”、“张侯家事说”等。我以为这类探佚的思考发端恐怕是立足在创作理论 中最基本的“小说是作者的自传”的习惯性思维吧。这也就是之所以不能叫这个 “索引派”的一个原因。
虽然索隐派的探佚只是一种虚无缥缈、若有若无、猜谜式的,却居然存在了相当 长的时间,可谓垂垂老矣,直到“五四”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时,才发生了质的 变化。我这里要提的两位是胡适博士、俞平伯教授。胡博士的学问无疑是渊博的 ,其大作《红楼梦考证》结束了“索隐派”的长期禁锢统治,恢复了科学的理论 考证。他对散佚的“后四十回”(暂且这样算,下同)的研究和论点与俞平伯先 生的《红楼梦辨》一书基本是如出一辙。只是一个基于科学论证,一个则更多地 从文学理论角度分析、鉴赏其完整性和艺术性。但大家都知道胡适博士在红楼方 面的全部见解从总体上说是与他的学问成反比的。这包括他固执、错误地夸大了 “自叙说”,对于程高伪续大加褒扬等。当然我们要肯定他发现和得到甲戌本之 后倡导注重脂批重要性,同时指出了前后不同笔法和文风的贡献。但我现在也想 不明白,象他这样的学识如果仅是通读一遍接近于曹雪芹《石头记》真本的甲戌 本,也肯定和应该分得清脂本与程高本之间真伪艺术价值的天渊之别了!为什么 当时还死抱着程乙本、亚东本等篡本是曹雪芹原书原貌的谬论呢?!在今天,虽 然有的事很难分清对后错,但于学术和思想领域内,我认为必须是泾渭分明,且 一定要判定清楚的。只是俞老的理论受到了大肆批判,而胡博士的有益贡献除了 我提到的要重视和分析脂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终于愿意把私藏的甲戌本借给 了徒弟周汝昌参看。
我记得周汝昌先生曾在某著作中自嘲说道,俞老和他是红学研究的两个误会。因 为他们一个是历史学家,一个是文学巨匠,最早与《红楼梦》靠不上边的。只是 因为平素爱好,再加上喜欢评论。发表个人见解后一发不可收,结果阴错阳差地 被人戴上了“红学家”的帽子。虽然是自谦之语,但研究红学的这些家们哪个不 是偶有涉猎,然后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的呢!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可以 说是每一个想进入红学领域爱好者的不可逾越的必读之书。它应该是近代红学界 与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吴世昌《红楼梦探源》二书具有同等高度和地位的 红学著作。这本书内容详实、资料丰富细微、旁征博引。就是这本书开创了后来 的“曹学”、“脂学”、“红楼版本学”、“探佚学”、“红楼校注学”等等一 系列的红学研究“旁支”的先河!周汝昌先生与家兄[衣]古昌一同为了探佚、为 了去伪存真,做了大量地细致入微的研究比较工作。相继出版了《石头记鉴真》 、《红楼梦的真故事》、《红楼梦真貌》等探佚、考批性质的作品集。虽然填补 佚文的部分略带有臆断和不准确的地方,但他们因为考批注意到了许多的暗示、 伏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前面我把他们兄弟俩的成就放在一个“集大成者”的地 位上的道理。所以称为“兴”是不为过的。
及至当代作家刘心武的红楼探佚集——《红楼三钗之谜》的问世,又给探佚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是从作家的视角出发,以书中的原文为依据,以脂砚斋批 语为准绳,张开想象的翅膀,把曹雪芹删去的,或者后来的佚文根本没有涉及的 ,一一“还原”,一一展现。所以这又不同于如他师辈的那些红学家做的工作。 因此我说他可堪一个“创”字。
其实在那浩如烟海的红学海洋中,一个人的研究成果看上去似乎是微乎其微的。 而且这样的研究还经常要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赞扬、指责、褒贬和批评等。但我 以为这就恰恰应了鲁迅先生的那段关于“路”的形成的描述。我们的红学研究之 路也就是在这样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才发展到今天。唯愿将来会有更多的人继续 下去吧。
最后,我偶然想到,这探佚学发展的阶段原来也与近代武侠小说崛起的过程颇有 异曲同工之妙呢,又似略有不同,只是武侠作品先是“起于传统武侠风格的梁羽 生”,后有“集大成者的武侠文学宗师金庸”,然后是“变江湖风波恶为人性情 义浓的古龙大侠“,最后为“开创超新派武侠作品的代言人温瑞安”。两厢比较 ,内中体会者,博此一笑。
知秋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修改:.unlimited 于 Nov 1 13:17:58 修改本文.[FROM: 202.106.180.243]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6.179.2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