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unlimited()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3:29:21), 站内信件
|
过去我曾写过关于刘心武的“三钗之死”有关报道的文章,内容也只涉及了他的 《秦可卿之死》。最近有幸看了刘心武先生的大作——《红楼三钗之谜》,内容 详介了除原有秦氏之外的妙玉与元春二钗的探佚文学作品。读后遂深感到想象与 现实中的遥远差距,自己竟然没有想到原来红学研究也可以做到这个地步。这里 我不想评论刘先生此书出版的后果和影响到底怎样,但我认为这也是他对红学研 究进行了踏踏实实地工作,才会有今天的成果的。其实最早也有从作家的角度对 红楼一书的风格、内容等进行过探讨的。我们知道,王蒙的《红楼启示录》就是 这样的读后感,但他还是和过去的人一样立足于事后评论,没有干脆抛开原书自 己创作。虽然我个人在探佚的问题上持谨慎态度,认为《红楼梦》的散佚是无限 怀念的历史遗憾,但基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古意,以及《红楼梦》 书中“惜。。。迷失无稿,叹叹”等深意之语,靖藏本的得而复失,反其意用之 ,反其意想之,我认为它大概也是一种宿命和恰好!这使得自“五四“以来,这 么多年的红学研究得以言之有物,得以延续和发展,得以堂堂正正、言之凿凿地 进行考证和争论。虽然这当中学说庞杂,派系林立。有正本清源的,有旁门左道 的,有维系传统的,有渐入魔道的等等。但起码红楼梦一书不会在我们这代人手 中湮没下去!记得有个朋友说过,《红楼梦》养活了中国不少的文人,使他们得 以生存。这话听来非常刺耳,不好听。但的确事实也不能回避。我们遇到这种说 法时,我认为大可名正言顺地、实事求是地说:是的,那又怎样?!如果任由《 红楼梦》自我繁衍,自生自灭,那罪过岂不更大?“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 心”,未来的红学家们如果能做到这个,就相当不错了。
(未完待续)
知秋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6.247.2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