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有凤来仪 网友文集>>2000年 文集目录>>知秋一叶 红楼有梦>> 红楼随笔 (全集)>>红楼随笔——情归何处?

主题:红楼随笔——情归何处?
发信人: unlimited()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3:21:11), 站内信件
几天前的夜里,我又一遍观赏了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越剧《红楼梦》。别人都

熟睡了,那么香甜,那么沉酣,可我却完全置身物外,不知钟点。
先抛开表演、服装、剧情等的老调重谈,我只是后悔这些年来都没有认真坐下来

品味、咀嚼这部老戏曲片。其实在过去的岁月里,因为休假和出差的缘故,曾游

览过这片土地。至今想来也曾流连于苏、杭二州的人间胜境,也曾陶醉于沪、杭

两处方言的温柔婉转、更饕餮于多处的佳美菜肴。可是当时却偏偏忽略了他们更

具地方特色的曲艺艺术。也许是因为北京人的缘故,从性格当中对吴越一带的剧

种就一向不感冒,更不用说什么弹词、越剧等我国优秀的传统剧种了。我过去总

觉得外地人欺生,我们到那里只要一张嘴,人家一听是“京片子”,总拿白眼珠

瞅你。现在想来自己这样做又何尝不是一种地方狭隘主义的表现呢?!
《红楼梦》一书博大精深,我国许多艺术形式都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形

成了最为广泛的创作源泉。就我个人所知,有京剧的《红楼二尤》、京韵大鼓的

《探晴雯》、《黛玉葬花》、相声的《红楼百科》、越剧的《红楼梦》等等。而

尤以越剧版本最让我心动不已。就艺术感染力上来讲,我是非常反对宝玉由女人

来演,虽然这是由当时的梨园风气和习惯决定的,但毕竟看起来略显生涩。但是

越剧演员徐玉兰、王文娟两人的深情演绎逐步改变了我固有的想法。如在“林黛

玉进贾府”一段,曹雪芹笔下的这段精雕细刻、妙笔生花、无尽回味之文在王文

娟声情并茂的表演下更显得如歌如泣、如诗如画。当然最催人泪下的情节莫过于

“哭陵”一段:“林妹妹,我来了,我来迟了!.......”一刹那,我浑然忘记了

自己,忘记了这已是沿袭八十回后高氏的伪续了!也就是这一刹那,我仿佛走到

黛玉床前问道:阿颦,阿颦,何如此的痴啊!情情,要知道“情到浓时情转薄
”啊!“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原侬此

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愿你情归情生处,痴到至痴时!
在许多艺术都已走向市场的今天,我蓦然回首,感到一丝丝的惊讶和惭愧。过去

的岁月因为年小而懵懂,因为阅历浅而知耻勇。今天方惊讶于艺术的无限魅力,

惭愧于过去的井底之蛙和随意不经。但一种艺术的生命如此之久必有其根源所在

,只是今晚得享还不算太晚........

知秋


--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修改:.unlimited 于 Jun 22 22:26:05 修改本文.[FROM: 202.99.57.123]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9.33.22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