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unlimited()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3:37:13), 站内信件
|
论争是这个世界人类在不断进步、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为求得真理,而进
行的讨论、争议的必然形式。
我只谈谈我对有关《红楼梦》问题而产生的诸家论争的态度和看法。
1.大凡我们让人家接受自己的观点总想一股脑儿全灌输进去,不讲求方式、
方法,结果却总产生相反的效应,最终人家还是没接受。在红学领域,这
种强行让人家接受的事例就更加屡见不鲜。我们知道,鲁迅是“五四”时
期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在后人的论战中,很多作者都效仿过他杂文中
的论战技巧。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这篇文章,我想各位都应该很
熟悉的。就现实意义来说,它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持不同观点可以,可以
摆事实、讲道理去说服人家,以学术上的观点让人家心服口服,而不是侮
辱人格,不是口诛笔伐。
2.我在研读《红楼》时,通过各种学说、学派,逐步加深对该书的浓厚兴
趣。可就是这个过程,我从中感悟到了许多《红楼》以外的事。我想跟各
位辩友说的是:这是一种全新的体会,一种对古句“文人相轻”的深层理
解。这种体会和理解使我受益匪浅,也是其他事情不能代替的。红学中流
派数不胜数,就拿宝玉生辰、曹雪芹亡年来说,就大致分为三派了。更甭
说全书架构、隐入何事、脂批的真实性、伪续书价值等等大关节的地方。
在诸位论争当中,具体到从报纸、刊物发表的文章看,除了必要的一些阐
述观点的语句,有很多的话都是对人不对事。有针尖对麦芒的、有指桑骂
槐的、有道听途说,互相讹传的、有取法中庸的,等等。形成了很不正常
的论战风气。周汝昌教授,我内心非常喜爱这个人,因为他爱憎分明。但
是这不等于学术论争的性格。熟悉他作品的朋友,不知有否发现?他基本
在所有作品中就续书问题上过分地“抑高扬曹”,好象曹雪芹有通天彻地
之能,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其实我过去的一些文章中便有这种影响下的
语句。可在《红楼梦》电视剧播出后,许多地方一下子掀起了红学热潮。
随之而来的就一片怪责之声。因为的确该剧受周老的影响不小,尤其是贾
家势败后的情节处理上。这些声音有的还是争论,但很多都是羞辱和漫骂
了。这种“只记一点,不记其余”,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
本人也不赞成和逢迎,而且是必须摒弃的做法。
3.在诸家的论争中,对于轰动一时的《红楼解梦》,我觉得态度上也有失
偏驳。不怕大家不相信,我看对该书基本上视为“不入流的作品”。实际
上,红学研究不分先后,目的只有一个:发扬光大《红楼梦》。但研究者
的水平各异、资料收集的多少、职业或业余就很容易分得出来。这是能通
过其文笔看的出来的,是掩饰不了的。我们知道,霍氏姐弟的红学根基应
该不是很高,文化程度也不高,但他们的这种突破一切束缚、直面历史、
力求新颖变化的文风令人刮目。但就《解梦》的价值而言,不客气的说,
有论点有“过分牵强”之感,对于脂批依赖、相信较多之嫌,文笔不流畅
之过,等等。但我认为说他们“不入流”,未免言过其实。因为毕竟霍氏
注意到了许多书中的细枝末节,又发现了不少资料。其实真理往往就在这
不经意和因为要驳倒对方而不断搜集、整理,追溯过去,联想将来的行动
中才有望产生的。
“开谈文学,必先《红楼》”。对于我们国家的这颗无价“瑰宝”,我们
一直在努力开发和挖掘。那么究竟用什么方法、什么样的研究态度才能是
正途,才能不偏离科学的研究道路,取决于我们未来红学家的正确的论争
态度、文化观念和严谨的研究作风。应该是还“红楼”以“红楼”。
知秋一叶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0.74.176.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