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闽南风情>>【闽南风情】>>〖民俗风情〗>>【泉州风俗文化】>>[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话南音 ZT

主题:源远流长话南音 ZT
发信人: q_alice(Alice)
整理人: fantast(2003-04-04 20:26:34), 站内信件

     “音乐是一条河流”,它的每一个音符如同朵朵浪花,流荡着历史和时代的旋律。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它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引了元曲、弋阳腔和昆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痴如醉的心田。

    南音相传形成于晋唐,五代时期即公元10世纪中叶传入闽南。南音古乐历史悠久,在闽南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南音的故事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泉州安溪人李光地在朝廷当宰相,他让闽南5位南音妙手晋京为康熙皇帝演奏典雅优美的南音,皇帝听了非常高兴,赐封他们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志趣高洁的南音艺人不愿留在京都做官,仍然回到故乡寄情丝竹。从此,南音誉满四方,备受人们的推崇。这也就是历代相传的《御前清曲》的故事。在李光地的故乡安溪县湖头镇,人们可以看到其祖居的一副对联:“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令人怀想当年南音繁盛兴旺的情景。

    此外,如“南曲状元”陈武定、“八闽琴师”郑佑、南音名家林霁秋等,都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据学者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势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

    南音所用的主要乐器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0.6米,延用唐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前几年日本“尺八”演奏团来泉州访问,就是自称要来“尺八的故乡”寻根觅源的。演奏南曲的琵琶(南琶),弹奏时采用横抱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及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而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著名音乐家赵赞叹:“南音是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从乐器、律制等多方面都可以追溯到晋唐时代,故而继承、保存它,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南音被誉为‘伟大音乐’确不虚传,因为它是灿烂的东方古老文化的精华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光荣和骄傲!”而在外国朋友的心目中,南音不但被视为“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且是一座沟通中外人民感情交流的友谊桥梁。许多外国客人来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的南音之乡,对这种绚丽的南音艺术称赞不已;不少外国留学生还特地赶来泉州研习南曲,并且把这种“像仙乐一般神奇美妙的音乐”介绍给本国人民。

    人们不能忘记,作为中华艺术瑰宝的南音,千百年来得以流传至今,是因为有许多艺术家为之呕心沥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南音艺术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南音工作者倾注心血,辛勤耕耘,使南音艺术的发掘整理、表演水平和理论研究获得新的可喜成果。尤其是《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和《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等书籍的编纂、出版,更展示了南音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探索不尽的研究价值。这也是南音艺术得以发扬光大、薪传不息的根本原因。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