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alin1976(蝉雏)
整理人: sisi8597(2004-03-17 05:27:22), 站内信件
|
你说的也非常好。很高兴和你探讨这么有意思的问题。
如果诠释者仅仅是桥,一边是创作者,一边是欣赏者,那么从理论上说,有一座桥就够了。我们可以给每一个作品找一座最好的“桥”,录成唱片,然后所有演奏家下岗音乐学院音乐厅关门……当然现实不会是这样,因为每个欣赏者都期待着有一座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桥。
任何表演艺术的蓝本(剧本、乐曲……)因该说都是半成品,在它们被诠释之前它们都还是“原料”。我想打一个庸俗的比方:比如一首音乐作品是个罗卜,有的演奏家红烧,有的演奏家清炒,还有的做汤、做馅儿……托斯卡尼尼可能认为只有生吃才是“忠实于罗卜”,而富特万格勒认为和牛肉一起炖才能“表现出罗卜的灵魂”……实际上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因为有人爱吃生的,有人爱吃炖的,而且都津津有味。
有一出孟京辉导演的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我非常喜欢,后来买来达里奥.福的剧本一看,才发现除了基本脉络之外,孟京辉的版本和原剧本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我更喜欢孟的“篡改”。
我个人认为吉列尔斯和李赫特演奏的格利格钢琴小品,他们的诠释比作品本身更有价值,就像一座古代伟大的桥,也许它自身的审美价值已经超过实用价值。
【 在 piy 的大作中提到:】
:真正的演员是不屑于靠自己的眼泪来赚取观众的眼泪的。台上台下哭倒一片的只是小感动。感动你的是话剧本身,所以对于演员来说,歇斯底里或者掏心掏肺都是没有必要的----当然我说的是理想的境界
:
:坐在台下听别人演奏,你的脑子必须很清楚,到底是音乐让你感动,还是演奏的人让你感动。毫无疑问具备大智慧的应该是是前者。
:
:那么作为一个钢琴表演者,你所做的,不应该是刻意去强迫音乐按照你的设计走,也不应该是用你的肢体语言去暗示观众,更不应该以音乐为中介表达你自己的情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