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客家风情>>〖资料存档.历史渊源〗>>【 客家儿女 】>>客家之子--刘光第  ZT

主题:客家之子--刘光第  ZT
发信人: gaosuiying(winche)
整理人: lyl0753(2003-01-14 20:28:35), 站内信件
刘光第 
----------------------------------------------------------------------------------------



  刘光第是晚清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以一个正直清廉的士大夫,在空前民族危机的历史条件下步入晚清改革的历程,最后为维新变法献出了年仅39岁的生命。他同样也是值得人们永久纪念的客家英杰。

  刘光第(1859-1898年),字德星,号裴村,四川富顺赵化镇人。刘氏先人,“忠于宋,耻仕元,由江西瑞金避地汀州,居长汀者一世,迁武平者十六世”,清初复由武平徙居四川富顺,入蜀后,刘家仍然使用祖籍的客家方言,奉行祖籍地的风俗习惯,故刘光第是一个地道的客家人。刘光第自幼家境贫寒,但“意气卓荦,不以贫废读”。1882年,参加四川乡试中举人,1883年试于礼部,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从此进入仕途生活。刘光第一进入仕途,就有一种真切的忧患意识,这位年轻的新进士认识到“时势之变,仕途太坏”,非“极力振剧,加意洗革”不可。1885年5月,刘光第任刑部广西主事。此后,他对国家兴亡,朝政腐败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在与人通信中多次表述了对时局的极大忧患,深感晚清王朝危机四伏:“但如大厦然,已经风削雨蚀,木坏虫生,旁观者虽代为忧灼,加以疾呼苦告,奈何居屋下者,方且宴安饮乐,毫不经心,且怒旁人多事,即处屋中之奴仆有先见者,或有所条陈,反为阿谀苟容之管家所斥逐,此等家屋,尚能望其长久耶?”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时代呼唤着改革。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先进的中国人发起了以救亡、维新为宗旨的变法运动。在这种背景下,已经进入仕途10余年的刘光第,怀着一股炽热的爱国之情上条陈倡变法,设西学,为维新变法作出了贡献。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因控制督办军务实权的李鸿章,秉承慈禧太后旨意,始终采取避战方针,自开战以来,中国战事节节失利,当时有识之士,无不义愤填膺。刘光第看到侵略者的烽火从朝鲜蔓延到祖国大地,忧心如焚,“缕缕愚枕,不能自己”。为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他于是年冬疾书条陈,即著名的《甲午条陈》,请代奏皇上,“以备朝廷采择”。
《甲午条陈》是刘光第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首次陈述政见,公开主张改革弊政的宣言书。《条陈》中有对“罔肯变通”,“规守成法”的守旧派的指责,有对“稍有经营”,“虚名无实”的洋务派的批评,有对皇上“酌中外之利害”开创新的规模的希望。这些都表现了刘光第变通成法、振兴国家的思想。1896年开始,刘光第直接投身于维新运动。1896年8月,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这是维新派的最有影响的报刊。在百日维新期间,刘光第做了两件大事,为维新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一,撰写《论<校*庐抗议>》。《校*庐抗议》是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冯桂芬的著作,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后来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898年7月24日,光绪帝根据孙家*的奏请,下令将《校*庐抗议》印发各衙以悉心核看,签注意见,以备采择。刘光第应命作了《论<校*庐抗议>》,对冯桂芬的《校*庐抗议》“尽其所虑而论之”,其“原义所未及,而今当变通者”也作了补充,并逐条签注按语,表明自己的政见。文章中,刘光第主张保护和发展本国民族工商业;鼓励民间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要加强学习西方,“取其长而制其害”;在科技文教方面,要“兼通中西法”,“参中西,究利弊”等等。其二,参与新政。1898年8月28日,湖南巡抚陈宝箴向光绪帝推荐了刘光第和杨锐等10多位具有维新倾向的人才。9月4日,光绪帝召见刘光第。刘光第“力陈时弊艰危与中外积弊,非力矫允滥,无以图治。”9月5日,光绪帝授给他们四品卿衔,担任军机章京,命与杨锐、谭嗣同、林旭一起参预新政。军机四卿的职位虽然不高,但“凡有章奏,皆四人阅览;凡有上谕,皆由四人拟稿,军机大臣侧目而视矣”,“名为章京,实为宰相也”。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软禁,宣布“临朝听政”,并下令搜捕维新派。刘光第与杨锐、谭嗣同、林旭、康广仁、杨深秀6个被捕遇害,血洒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刘光第牺牲了,但他的鲜血没有白流,他和其他维新志士为祖国的昌盛而身殉变法的精神,至今还激励着千千万万有志于振新祖国的人们。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