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nleexp(相距千里)
整理人: zhilingh(2003-03-07 11:39:26), 站内信件
|
而“武侠”一词的形成其实是在本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押川春浪的三部小说使武侠轰动了二十世纪初的日本国。而中国最早标明“武侠小说”字样的是林纾在1915年12月发表于《小说大观》三期上的《傅眉史》,从此,武侠热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掀起。二十年代有“南向北赵”,三十年代是“北派五大家”,五十年代间,梁羽生、金庸相继出山,六十年代,古龙“求新求变求突破”,七十年代,温瑞安崭露头角,还有远涉重洋的萧逸等海外华人“武侠军团”,这大半个世纪,武侠热点不断涌现,成为中华文化一道新的风景线。
武侠小说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不在于世事动荡或民风尚武好斗,而在于它以一种通俗的形式反映了大众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承担起了一种大众传播和才华娱悦的作用。其最主要的功能大致有四:一是以“义”字为核心的道义传扬,梁启超提出的侠义准则是:“国家重于生命,朋友重于生命,职守重于生命,然诺重于生命,恩仇重于生命,名誉重于生命,道义重于生命。”
侠士是集社会下层人物优良品质于一身的正义、智慧、力量的化身,因此,武侠小说表现出极浓厚的传统“以文载道,以武传神”的文化功底。二是作为一种人生方式的气概和韵味,它所讲述的英雄与侠义,深刻与沉痛,磨炼与成长,虽然绝非可照搬到现实中,但却可以满足人们的愿望,给予人们启迪。而武侠小说的审美功能并非被广泛承认,但在今天海内外遍地开花的“武侠研究会”、“金学会”,和浙大文学院“掌门”之职的查先生慷慨陈词过后,谁还敢妄言,武侠是不入流的的文学?武侠小说中玄幻精美的武功和至情至性的情感蓄含了“至道合一”的武学哲理,无不使人欣然神往。而从民间角度提示和打拳文化更是它的又一功能。
但武侠小说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反映人们一种精神向往,因此号称“成人的童话”,重在领会其实质及审美欣赏,而非现实里的存在。接下来,我们就着重介绍一下本世纪的武侠发展历程吧。
所谓“旧武侠小说”,指的是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又称“技击”、“侠义”、“奇侠”、甚至“党会”等名,集中在本世纪前半期。当“武侠”一词通过海外华人报刊将其从日本传回后,1915年林纾发表第一个武侠短篇,武侠小说便骤然兴起。早期多为短篇集,大多零杂琐碎,只是为后来作了题材上的准备。直到1921年平襟亚主编的《武侠世界》月刊和22年包笑天主编《星期》周刊之“武侠号”等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武侠才宣告出现。此时以向恺然和赵焕亭合称“南向北赵”最为著名。
向恺然,号称平江不肖生,为20年代侠坛首座,领导南方武侠潮流,自幼喜文好武,造诣深厚,两赴日本留学,但一直不行志,待应邀写作的《江湖奇侠传》,一改以往武侠面目,而一炮打响,但一发不可收拾。他喜夜工,文笔工整,多以神怪为题,故事性强,但结构略显松散。解放后,他出家为僧,1957年以68岁高龄病逝。但他开创的武侠新风使他一直保持武坛泰斗的地位和声名。共著有武侠小说12部。
“北赵”指的是赵焕亭,以一部《奇侠精忠传》与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并称齐辔。赵焕亭出身官宦之家,受过良好教育,游历甚丰,为文严谨,风评极佳。但由于种种原因,抗战爆发后,便退出文坛,专事书法。共留下武侠作品19部。
(待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