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vizer()
整理人: cooldogzhang(2000-10-18 16:01:51), 站内信件
|
[科幻一家言] 叶李华 123推荐
[开宗明义]
一、「科幻」为science fiction(SF)的中译,英文本身
即有「科幻小说」的涵义。除科幻小说外,科幻艺术还包括科幻电影与电视影集 、
科幻漫画、科幻卡通与动画、科幻诗,以及新兴的科幻类电脑游戏。
二、科幻的定义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尺度差异极大。其中最广义的一种,
认为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现实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正统科幻迷所持的标准则
较严格,主张至少要包含一个科幻因素──科学与幻想缺一不可。倘若没有任何
科学根据,则只能归为奇幻、魔幻或超现实作品;反之幻想若是付之阙如,那就
只是一个科学写实故事。俄裔名小说家纳布可夫有句耐人寻味的名言:「科学离
不开幻想,艺术离不开真实」,或许正是科幻艺术的最佳写照。
三、科幻中的科学并没有任何局限,天文、物理、生物、化学、机械、电子
都可以提供很好的题材。除了自然科学之外,社会科学同样能作为科幻的素材。
例如赫胥黎(AldousHuxley)的《美丽新世界》与欧威尔(Geo
rgeOrwell)的《一九八四》,便是两部很有名的社会科幻小说。
四、根据科幻的严格定义,不难导出如下定理:科幻基本构思必须符合两个
条件:(1)现在绝不可能;(2)未来一定要有可能。因为若是现在已有可能 ,
则见不到幻想的成分;而假如未来亦无可能,那就代表该构思已抵触了既有的科
学。
五、一个「超现实」情节能否算是科幻因素,最终仍取决于作者如何处理与
诠释。例如「复活」便是个标准的超现实情节,符合条件一「现在绝不可能」,
而当今科学非但未曾否定复活之可能性,甚至还将其列为重要的课题,因此它也
符合条件二「未来一定要有可能」。然而,假使作者对死而复生的过程仅仅一笔
带过,或是利用某些灵异理论来解释,那么这个故事当然不能算是科幻。唯有根
据现有的生物学、医学知识加以衍伸,创出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基础,这样的复
活才能够进入科幻的殿堂。
六、软科幻VS硬科幻:具有理工背景的科幻作家,通常比较注重科学根据 ,
对科幻因素的描述与解释也较为详尽,令读者不禁信以为真,这便是所谓硬科幻
一派,而其中最硬的则非「机关布景派」莫属(请注意「硬」在此并没有「生硬 」
的涵义)。反之,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没受过理工方面的训练,在描写科技内容时
便会避重就轻,而尽量以故事情节、寓意与人物性格取胜,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
属于「软科幻」。
七、真科幻VS伪科幻:在正统科幻迷眼中,科幻除了有软硬之分,尚有真
伪之别。真科幻不但科学与幻想两大因素并重,还具有深层的哲理与人文思想,
藉科幻手法拓展人类的心灵空间与视野。伪科幻则以娱乐性为主,热闹有余而深
度不足,欠缺发人深省的内涵。
《星际大战》(StarWars)三部曲便是伪科幻的经典之作,它只能
算是传统西部片的太空版──手枪换成死光枪,马车换成太空船──虽然紧张刺
激、高潮迭起、声光效果绝佳,却只能刺激感官,而无法打动心灵。相较之下,
「星舰」系列(StarTrek)四代影集与八部电影则是真科幻的代表作。
八、科幻小说是一种标准的「类型文学」,但与其他类型文学(侦探、武侠 、
历史小说……)有一点很大的不同。科幻中的幻想成分本身即为一种预测,若干
时日之后,一旦预言成真(例如凡尔纳(JulesVerne)的潜水艇),
或被那时的科学否定(例如威尔斯(H。G。Wells)的火星人),那么该
篇小说「科幻性」便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复存在,而仅剩下文学史上的价值,成为
供科幻迷凭吊的「古典科幻」作品。不过这并不代表其可读性就此消失,正如古
典力学如今仍有存在价值一样。
九、一般说来,西方的科幻就像中国的武侠,总是被正统的文学理论家视为
成人童话,其实这种看法多少有点偏见。科幻小说并非都是发生在几万年之后、
遥远冰冷的太空中,那些外星人大战机器人的故事。真正有内涵、有深度的科幻
小说,应该是结合科学、哲学、历史、宗教、神话与传说,以及各种人文思想与
社会科学的综合文体,简直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而且时空舞台与角色变化
更是无穷无尽,让作者与读者都能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这正是
科幻小说最大的魅力与魔力!
[中文科幻三大流派]
想要介绍中文科幻的流派,最好的方式是借用武侠小说的传统。在武侠小说
中,少林与武当一向是武林的泰山北斗,唯一能与二者抗衡的只有天下第一大帮
──丐帮。大致而言,中文科幻也是如此三分天下的局面。
少林寺为天下武学正宗,本源却是西方的天竺,最早是由达摩祖师引进中土 ,
所以正好代表由科幻王国──欧美所引进的译作。从民国初年直到今天,西方科
幻的中译始终是中文科幻最主要的一支。只不过对华人读者而言,由于文化背景
的关系,西方科幻总是给人隔了一层的感觉。
武当其实算是少林的分支,创派祖师张三丰早年寄身少林,后来才根据中国
道家玄理自立门户。它刚好对应张真人的后人──张系国所创立的「张派」科幻 。
学贯中西的张系国早年醉心西方科幻,曾翻译过多篇作品,但在创作中文科幻时
则坚持两大原则:「中国风味」与「文以载道」(是否为道家之道则存而不论) 。
此外武当功夫的特色是沉稳内敛、四两千金,出招如行云流水、清粥小菜,这也
颇为符合张系国的文字风格。
张系国所创办的科幻奖及科幻杂志《幻象》曾提携过不少后进,这些后起之
秀有些亦可归为张派的门人。张派科幻的另一坚持,则是杜绝恐怖、色情与怪诞
的情节。
至于丐帮的武功,则是纯粹的中土武学。丐帮极具草根性,帮众遍布天下,
数人头任何门派都比不过,却也因此不免良莠不齐──这些特点自然非倪匡科幻
莫属。多年来,倪匡的作品深入民心,流传之广无人能及;他的文字则大开大阖 、
痛快淋漓,读来十分过瘾,颇有丐帮大碗酒、大块肉的豪放与降龙十八掌的威风 。
就中国风味而言,张系国与倪匡各擅胜长。张系国把中国古典文学(演义、
笔记、武侠)融入了中文科幻,倪匡是在不知不觉中写出了最本土化的科幻故事 。
[推展中文科幻的阻力]
一、科学精神尚未扎根:科学精神是科幻小说的灵魂,当今华人社会顶多只
能说科学教育已经普及,科学精神则尚未普遍扎根,因此科幻文学自然无法顺利
发芽。
二、伪科学盛行:在这个世纪末年代,各式各样的伪科学大行其道,伪科学
书籍充斥书肆(诸如NEWAGE、中西星相、前世来世、EQ、《脑内革命》 )。
对一般读者的心理需求而言,伪科学书籍与科幻小说功用相近,但前者却更具
「真实感」,更能「打动人心」。因此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下,科幻小说自然
难以在书架上占一席之地。
三、美日伪科幻夹击:不论是美国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或是日本的科幻漫画 、
卡通及动画,其中伪科幻都占了极大的比例,真科幻则仅如凤毛麟角。在这两大
强势文化夹击下,中文科幻小说的生存空间自然极其有限。
[中文科幻如何求生求胜]
○、三大门派是友非敌,应联手合作,共同为中文科幻时代催生。
一、填补倪张断层:张系国的作品犯了陈义过高,以致曲高和寡的毛病;倪
匡的作品则因市场考量,而过于通俗甚至媚俗(倪匡坚信畅销小说必须媚俗)。
因此一个叫好,一个叫座,二者在内涵、立意、文学价值、(尤其重要的是)读
者群上非但没有交集,甚至还有一大段距离。然而中文科幻的潜在读者群,却很
可能正好分布在二者的断层之间。唯有取两家之长、去二者之短,才能写出又叫
好又叫座的作品,才是中文科幻小说发展的正道。
二、化玄幻为科幻:在中国传统典籍中,有许多想像力极丰富的构思,可以
为科幻创作提供极佳的灵感。只要将玄学幻想稍微改头换面,立刻就能转换成科
学幻想的素材。当年还珠楼主所以能写出博大精深的《蜀山剑侠传》,最主要即
是得力于精通释道二家典籍。而倪匡自己则承认,卫斯理系列中许多机关布景乃
至玄妙情节,便是偷师自《蜀山》这部经典。
从古籍中汲取养分,倪、张两位大师已经做了不少(例如倪匡的《聚宝盆》 、
《活俑》、《宝狐》、《黑白无常》;张系国的〈香格里拉〉、〈阳羡书生〉) ,
但或许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关系,后起之秀不是做得不够,就是完全放弃,这是十
分可惜的损失。
三、与其他类型文学比较之下,科幻小说是最适合尝试「电脑化」的文体。
倘若能善用电脑的功能,利用多媒体、超文本(HTML)来创作科幻小说,将
平面故事立体化,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活泼,定能吸引一批与电脑同时成长的
青年读者。附笔:中文科幻网站将是推广中文科幻的另一据点
四、中文科幻创作有个先天性的难题:若是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世界,或
是某个未来的时代,其中的文化与人物应该偏中还是偏西?
由于科幻小说原是西方的产物,过去数世纪又是西方人的天下,西方科幻作
家笔下的世界自然而然会以西方文化/西方人为主。而我们在读中译本时,也一
向视之为理所当然。可是创作中文科幻的时候,作者便会碰到一个两难的困境:
倘若以西方为主,就跟西方科幻中译本没有区别,甚至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危险 ;
若是以华人及中华文化为主,则有大汉沙文主义的倾向(中国大陆的科幻作品便
常犯这个毛病),而且难以令读者信服。如果想采取中庸之道,建构一个华洋杂
处的社会,却又难以写出特有的中国风味。
想要突破此一难局,必须跳出旧有窠臼,自创一个没有国界与文化、种族之
分的时空及社会背景。这并非毫无前例可循,例如日本卡通中的人物,就是兼容
东西之美的「混血儿」(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美学的考量)。此外,张系国的
「城」三部曲所记述的索伦城与呼回世界,便是地球文明与文化的大杂脍。「城 」
这个故事虽然中国风味十足,却没有明显的中华文化背景,堪称一次成功的实验 。
-- 愿科学保佑我们,阿嚏!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3.152.1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