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hlbest(秋风)
整理人: chocho.1(2003-11-08 23:15:49), 站内信件
|
在红楼中谈阶级?搞笑!曹雪芹了解什么阶级观念?就算他有阶级观念,那他又是什么阶级出身?自始至终,他有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无产阶级”的生活?没有!若要说他的作品里有什么所谓的对无产阶级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抨击,那纯粹是后人强加的!最起码我是这么认为。
首先,中国人了解阶级一词从什么时候开始?又由什么人首先提出?划分阶级的界线又是什么?日常生活中谁都承认等级的存在,却没有谁把阶级挂在嘴边,这又说明什么?
当然,我这一切只是对当局整天对人民灌输阶级观念感到不满。窃以为,在政治中有必要提提阶级观念,可是,在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也处处生搬硬套的给安上一个个阶级方面的问题,岂不可笑?作为当代人,把当代的阶级方面的概念安在杜甫,白居易,曹雪芹,甚至屈原等等身上,我除了发笑,不能再说什么了。
我不否认,从很多文学作品中能看出有关阶级的区别……,然而,能看出阶级的存在不等于作品中有阶级观念。很简单,作者当时没有存阶级观念去创作这个作品。所以说,后人若硬要从中“发掘”出阶级观念,那也只能是读者自己的看法,充其量也不过见仁见智而已,作品本身又哪有所谓的“阶级观念”?当然,各种“某某选集”,“某某理论”以及各大党报的社论例外。
余杰的书比较偏激,但其中有一句话我至今非常赞赏:“鲁迅若从地下复生,竖起一杆大旗,大喝一声——跟我来!!一定会有很多所谓的鲁学研究者滚滚而来。可是当鲁迅看清手下那些大将们的嘴脸后一定会伤心失望,弃之而去……”
有没有必要在各个领域尤其是文学领域引入阶级的概念,有没有必要非得从任何一部作品中都找出什么阶级矛盾与社会冲突?
我的观点:文学是人学,它所描写的只能是也一直是人性!我们可以从一部作品中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心理矛盾还有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发展……但我始终看不出,也不赞成看出所谓的阶级!倒不是这样做就会有何坏处,只是,根本没必要!
在今天,连中国共产党的党章都在淡化阶级观念了。这说明什么?
老是提阶级观念,老是玩意识形态在当今社会已然无路可走。政治上尚且如此,文学领域呢?
红楼的价值何在?就在与对人性的描写,对社会的刻画以及对历史的写照。当然,不能不提的是它里面的诗词等等。一切文学作品,真正能让它不朽的就是它里面所透露出的人性的深刻,感情的纯粹,还有人物命运的无奈……为何悲剧总是比喜剧更具震撼力?就是因为在悲剧中所透露出的人性的冲突和面对命运是的无奈!深沉的无奈,刻骨的悲伤,心死的哀痛……哀莫大于心死!!
爱情是古今作品所描绘的中心。在红楼中,爱情的夭折是因为社会的阻碍。那在当代呢?相爱不能相处的故事时有发生,那又是因为什么?大胆的推测一下,宝玉与黛玉即使生在当代,他们就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吗?那也未必啊!
在此,又不由得想起红楼的结局:死的死,散的散,或遁如空门,或继续无奈的活着……还是佛家最为高明:万物皆空!
白茫茫落个干净……
大概一切故事最后的最后都只是个——
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