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anhanxiang()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09:41:46), 站内信件
|
(古道阳):春秋仁学(三)
送交者: 秦时月 于 February 14, 2000 17:47:43:
(上接二)
欲解上述之谜,需对孔子的世界观加以分析。历代各家基本认为孔子是人本主义 者,
其支持的论据大概为:“子不语:乱、神、怪、力”,“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
生焉,天何言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敬鬼神而远之”等。然而 ,对
于这些言语却会有两种解释。
一种可以解释为:孔子认为天是物质之天,四时之行,百物生息全是自然规律。 如果
违背自然规律,人祷告也没用。所以孔子不相信天有意志之说。
但也可能有另外一种解释:孔子冥冥中知道有“天道”存在,如果真有天道,人 不遵
循天意得罪于天,光祷告有何用?而“子不语乱、神、怪、力”中的“乱神怪力 ”不
是指“天道”,而是指怪力迷信。“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解释成《圣经》中的语句也无不可:“神的事,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 ;因
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眼不 能见,
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上二种解释哪种符合孔子的本意呢?实际上孔子的生活是一 种敬
虔的生活,他敬畏上天,认为上天给了他持守不渝的力量。从而有“天生德于予 ,桓
魁其如予何?”,是说上天将仁德赐于我,桓魁能把我怎么样呢?“丘之祷久也 !”,
孔丘祷告很久了。“知我者其天乎!”,真正知我者,只有上天。“吾欺谁?欺 天乎?”,
难道我能欺骗上天吗?“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我若错了,天罚我吧 !
如果说以上只是孔子的平时生活表现,他还有严肃的论述:“君子有三畏:畏天 命,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看来 不知
天命无以为君子。而孔子在历数自己的思想过程时,说“五十而知天命”。所以 在孔
子的思想中,天、天命是一个在冥冥中主宰人事的有意志、有目的的神。孔子的 学生
子夏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可能是从老师处听来的。
这样看来孔子“仁学”体系的诞生虽然不能排除对社会的观察,对历史的思考, 但其
对真理的感通也应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故有“五十而知天命”。由于这种对 天道
或天命的感通是与人类理智的思考交融在一起,所以它不是明晰的,而带有朦胧 的色
彩。正是这种朦胧的意识使孔子虽知有天命或天道,但作为一个严谨的思想家他 知而
不能明言。只能是“未知生,焉知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但
他的朦胧意识使他要过敬虔的生活。
如果站在启示感通的立场上看孔子的思想就比较明了。他知上天赐人以“仁德” 的本
质,不需以社会观察为基础来发展他的仁学理论。尽管在“礼崩乐坏”的世代, 他却
得到了“仁学”理论。但何物遮蔽了人“仁”的本质,他不知道,只看到天下无 一“
仁者”。通向“仁”的“践仁之道”,他也不清楚。如果我们把孔子的这种普通 启示
感通与《圣经》的特别启示比较,则可看出人的“仁”的本质与神创造人时置于 人内
部的“神的形象”极其相近。《圣经》中“神的形像”不是指外表的形体,而是 指内
在的特质,包括智慧、圣洁、公义、正直、慈爱、诚实、良善等。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128.173.69.1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