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anhanxiang()
整理人: mdan(2000-02-29 13:33:21), 站内信件
|
老子的道与人
远志明
许多人以为老子的「道」没有位格、没有情感、没有意
志,甚至与人无关。这完全是戴著无神论眼镜的学者
的说法。
老子说,「道」彷佛「隐秘不显」,或者「视之不见,听
之不闻」。1实际上却真实存在,只是无形无象罢了。老
子没有用「灵」字,只用「恍惚」,说恍惚之中有象、
有物、有精、有真、有信。这不能不说是近乎灵状。2
老子又多次称「道」为「母」,有信、有德、有能、有爱
、有权柄、有赏罚、有教化、有公义、有生命、有赦罪、
有拯救等。3那就是说:「道」有人格。
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在历史演变中,有一种将上
帝过份人格化或完全拟人化的倾向。其实「道格」包含了人格
,又大大超越人格。
道格像人格,使人能够和他沟通、亲近,并信赖、依靠。
道格超越著人格,使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必须警醒敬畏
。
老子论「道」时,没有过度人格化,有助我们理解上帝
既可知、可说,而又不可尽知、不可尽言的本质。
仔细分析老子的「道」,你要看见有七个属性,和圣经中
的上帝奇妙地巧合:
第一,「道」独立自在、自有永有,不以人的知或不
知、信或不信为转移。3
第二,「道」创造、爱护、养育万物,是天下母(父)。人是
「道」之子。4
又说,「道」还以恩德、慈爱、公义去养育掌管。5
无神论者抓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6一句话,断定「道」不仁不爱、无情无意,这只
因不知底细。刍狗,是古人祭天的稻草狗。刍狗在祭坛上神
圣尊贵、不可侵犯,离开了祭坛,便是一把稻草,没甚么
价值。这正是人的处境面对这种根本的生命价值,
仁义说教一点儿派不上用场。信耶稣的人知道:献上生
命必救了生命,自保生命必丧失生命。7老子这个「刍
狗」之喻,含义深刻啊!
第三,「道」是超越的。超越了人的智慧:人必须「绝
学、弃智、无知、复归婴孩」,才能进入「道」。「道」的
奇妙作为,人始终无法参透。8「道」超越一切形象,超越
人的道德:离弃了「道」,才大喊仁义。得「道」之人,
在道德律法以上。9
第四,「道」是生命。老子说:「道」永生不死,归入「道
」就是归回生命,离开「道」就是入了死亡,老子本人
以吃喝「道」为宝贵。10
第五,「道」给人启示。人不能靠自己悟「道」,唯有「道
」来启示人。「道」可以用言语启示人:大「道」出口成
为言语,虽然平淡无味,却大益无穷。这不能不使人想起
耶稣留给世界极通俗明白的几百句话。
老子又说,对于这些话,上士听了,勤勉遵行;中士
听了,若有若无的样子;下士听了,大笑起来。还说,如
果不被这种人嘲笑,哪还叫「道」么?11这又不能不使人
想起耶稣「撒种」的比喻:上帝的道像种子,落在路
旁的被鸟吃了,落在浅土里一发芽便乾枯了,落在荆
棘丛中被挤得长不起来,唯有落在好土里结出果实百倍
。12
老子又说,「道」可以藉著奇妙作为,给人无言的启
示。只是这种「不言之教」,世人很难明白。13圣经上
说:无言又无语,也无声音可听,他的话语却通达天下,他
的声音却传遍地极。14
早有人责难老子:既然你说凭人的智慧不能认识「道
」,你是怎么认识「道」的呢?其实老子明白说过:从古
到今,「道」的名份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
怎么知道万物之父的情形呢?就是由「道」而来。15
第六,「道」有公义。老子说,「道」作为至高的掌权者
(太上),其作为之奇妙,权能之广大,行踪之奥秘
,本性之谦卑,使人毫无觉察,以致称之为「自然」。
16然而,冥冥之中,他主宰著生杀予夺,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谁想取而代之,必然伤著自己。17
第七,「道」是拯救者。这一点留下次谈。(神光之下话
老子之三)
注:
1.《老子》41、14章。
2.《老子》14:是谓恍惚;第21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
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分别见《老子》1、25、52、59;21;51、65;4、37;34、67、81;17;73、 74
;35、43;77、79;16、52;62;27、67章。
4.《老子》25、1、52章,如:既知其子,复归其母,没身不殆。
5.《老子》51、34、73、79、81章,如: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
,亭之毒(督)之,养之覆之:万物恃之以生,爱养万物。
6.《老子》5章。
7.《圣经》马太福音十六章25节。
8.《老子》18、19、3、28、10、28、49、55章,如: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圣人皆孩之;复归于婴儿。又5、58章:多言数穷;孰知其极?人
之谜,其日固久。
9.《老子》18、62章,如:大道废,有仁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
10.《老子》6章:谷神不死;16章:归根复命;30、42、55章:不道早
已;20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11.《老子》35章。又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
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12.《圣经》路加福音八章5至15节。
13.《老子》2、35章:圣人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天下希及之。
14.《圣经》诗篇十九篇2至4节。
15.《老子》21章: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
之状哉?以此。
16.《老子》17章:太上,下不知有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
姓皆谓我自然。
17.《老子》73、74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
杀者杀,希有不伤其手矣。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128.173.69.1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