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bw()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6:04:58), 站内信件
|
人生与哲学
一、人生的困境
1、何为困境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问题,如果他能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
问题就会消失。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他所
作的思考也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
而当一个人面对一个困境时,这个困境不象时一个问题是
处于这个人之外的。而是他被迫的整个人深陷其中,无力自拔
的境况。这样一种困难的处境,一个人如果将其当成问题来试
图解决,将不会有效果。
方法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他无法帮助一个人脱离困境。而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虚假的方法,似乎可以帮助你脱离困境。
经过选择、使用,然后发现是无效的,这本身就是困境的一种
表现形式。
2、困境种种
A、失落感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无法不失去许多美好的,珍贵的东
西,日积月累,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失落感,因为时光无情的、
必然的流逝,一切都在变化消失。这种必然的现象,使得我们
的失落感是必然存在的。
B、选择与后悔
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面临一个又一个的选择,而且任何人
都无法选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每一个都只能走一条道路,
只能走一次人生。一切都无法重新来过。因此,在一个人进行
了一次重大的选择之后,未被选中的可能性人生就成为现实人
生的一种比照。但是由于可能人生只是存在于想象之中,对比
现实人生,它往往会更美好,更理想一些。而在选择时越是犹
豫不决,事后就越容易把另一种可能想象得更好。而在选择时
面临的问题越是重大,则犹豫不决的情况就越是严重。因此,
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人生中,越是重大的选择,就越是容
易让人感到后悔。
C、根本性的恐惧
在人生的旅途中的,存在着一些人们不愿意面对,但又不
得不面对的必然事件。这就造成了人生根本性的恐惧。
因为对于生的眷恋,而导致对衰老、疾病、死亡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大多数人都体验过的。但是大多数人都淡忘了这个
恐惧,不去多想这个事实,直到一些突发事件,迫使他必须面
对这些根本性的恐惧。
D、日常生活中的烦恼
前面三种问题都是必然存在的,只要是人都会面对这些问
题,只要面对这些问题,就必然会处于困境。
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琐碎小事,有些人会烦恼,而另
一些人则不会。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提问,有没有人在日常
生活中从不感到烦恼呢?没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
烦心的事,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一个小孩,如果被抢走手中的玩具,他多半会大哭。而一
个半大的孩子,如果被抢走玩具,他会问,有什么事吗?如果
另一件事更重要,那么他会去干另一件事,而不会无法玩玩具
而烦恼。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知道了许多更重要的事,
为了大事而放弃小事是不会令人烦恼的。但是一个成年人所关
心的大事出了问题,他就会烦恼。而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关注
的一件或几件大事。这些事情的进行情况如何直接影响一个人
的心情,而事情出现不顺利的情况总比一帆风顺的可能性大,
因此许多人都感到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再换一个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我们的记忆中留
下许多快乐与痛苦的往事。当我们回忆往事时,痛苦的印象总
是比快乐的印象更深刻。当我们回忆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
,已不再感到快乐,当一个人回忆当年结婚的情形,也不再感
到兴奋。而当他回忆痛苦的往事,离婚时的心情,却依然清晰
,依然痛苦。
3、对困境的进一步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一个婴儿的成长过程,考察一下他是如
何一步一步陷入人生困境的。
一个婴儿来到人间,对于他来说,是无所谓困境的。因为
在他的大脑里还没有装入知识,更不要说形成概念和价值观了。
但是一个婴儿在成长,他的五官,身体在与外界接触,他
的大脑在形成一些知识、概念。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婴儿的条件反射。以往我们总是
从外部来看猫、狗的条件反射。而对于一个成长过程中人,条
件反射意味着什么呢?
条件反射对于婴儿来说,意味着他感到外部世界是有规律
的,对条件的反应,意味着对于外部世界最简单规律的一种把
握,因为对于世界的存在规律的一种信任,而产生一种希望、
并预先作出准备。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个正常的人,有总结规
律,产生希望,对未来作出预测,对尚未发生的事作准备的本
能。
进而我们作出推论:一个相对正常生长的婴儿,他首先认
识到的是世界的必然性,而在初步形成了一些对世界的片面认
识之后,才开始认识到了世界的偶然性。
必然性对婴儿来说是安全的,而偶然性则意味着危险。认
识世界的偶然性是一个必然经历的痛苦过程,这是婴儿所要经
历的第一个困境。
在婴儿剩下的人生旅程中,他的本能始终在起作用,他会
不断的寻找规律,总结规律,形成观念,产生希望,预测未来,
作好准备。当他发现世界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时,就会产生
人生不如意的感叹。这就是一个人陷入人生困境的深层原因之
一。
其次,外部价值观念的内化是成长的一种表现。一个小孩
的价值观念是很淡薄的,他们很少会有没面子,内疚等感觉。
因此一个小孩子的行为是完全凭着一时的好恶的,我们的语言、
行为往往会前后矛盾,让人感觉可爱而且可笑。如果一个成年
人也是毫无价值观念的话,他就会受人嘲笑,甚至生存困难,
处处遭到排挤。一个成年人必须有一整套比较一致的价值判断
体系。但是我们是如何把各种各样的价值标准教给小孩子的呢?
首先是用表扬、批评甚至体罚,其次是用反问句强调价值标准
的不可怀疑性,然后用类比句表明价值标准的必然性。然后,
他会渐渐的发现,价值标准是经受不起问为什么的。一个初步
建立的前后一致的价值判断体系,在一个矛盾和充满偶然的世
界里,一定会遇到问题,然后他会感到困惑,于是会接触到另
外一些不同或相反的价值标准。而当一个人的理智中同时存在
着好几个不同的声音时,他会感到更困惑。这就好象一个蜗牛,
他必须有一个壳来保护自己,而另一方面,他会越来越感到壳
的沉重,而又无力自拔,不敢自拔,不想自拔,也不会自拔了。
这就是一个人陷入人生困境的第二个深层原因。
二、哲学的困境
哲学是人对这个世界的在最深层次上进行的思考。因为人遇
到了太多的问题,而且在思考的过程中发觉问题不是变少了,
而是越来越多,旧的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亚里
斯多德对他的学生们说,大的圆圈同未知的接触越多,而未知
的也就更多。米兰·昆德拉在一次演讲中曾经引用了一句话:“
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是因为,当人们面对困境进行
思考的时候,不但没有解除困难,而且思考本身也陷入了困境。
思考的最为深入的哲学,也就处于最为深陷的困境。
下面要首先谈一谈何为哲学困境。哲学困境是这样一种情况,
当一个人发觉自己已经陷入了一片沼泽地时,他开始奋力挣扎,
然后他发觉自己不但陷得更深,而且陷得更快,于是他也就挣
扎得更快,于是他也就更加快速的下沉,直到死亡。
人生的困境只是一片沼泽地,而当他进行思考时,他下沉得
更快,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哲学家比别人更痛苦的原因。为什
么对困境的思考会陷入更深的困境呢?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哲
学困境形成的原因。
1、反思精神
哲学发展的动力(如果新学说的出现能够算是哲学的发展
的话)是怀疑与反思的精神。哲学存在与否也是由哲学家们是
否有怀疑与反思的精神决定的。如果我们说哲学伟大的话,那
么他的伟大之处就是教人思考,怀疑,反思。所以伟大的苏格
拉底告诉我们:“不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是
问题也就出在这里,苏格拉底没有错,错在我们除了思考之外,
还是思考。
如果一个人具有彻底的反思精神,那么他十有八九就会疯
掉。如果他在干任何事之前都要问个为什么,他就无法干任何
事,如果他要对所有命题都进行检验,那么他用什么标准来检
验自己的检验标准?如果必定有至少一个标准是先天的,那么
他凭什么标准来选择这个先天的标准?如果有一组标准是先天
的,那么他们能不能证明自己是先天正确的?不能。著名的哥
德尔定理指出,任何一组命题,无法在其内部自证其是。因此,
每一个判断都是可以怀疑的,因此,反思是可以无限的,因此,
哲学所面临的问题是无穷的。而且即使一种哲学给出了答案,
这个答案也是可以被其他哲学所怀疑的。这个世界上有如此众
多的哲学流派,他们互不相同,互相争论,真是给本以处于困
境的人生,忙中添乱。
2、发展的矛盾
每一个哲学家都会死去,在他死去以前或以后,他的哲学
思想都会被自己或他人所归纳,总结成一套理论体系。为了能
够用自己的理论来说服读者,他的思想体系必须有说服力。对
于大多数人来说,说服力的大小,取决于理论是否逻辑严密,
说理清晰,前后一致。但是逻辑严密的理论,从来都是死的理
论。理论的框架,从来都是理论的棺材。所以许多伟大的哲学
家告诉我们,即使是圣人的言论写进书本,也就成了糟粕,语
言对于思考的表达,从来就是力不从心的,更何况逻辑严密的
语言。任何一种成形的理论,碰到活生生的现实,都会因为僵
硬而被撞得粉碎。所以哲学家的弟子们提出要发展先哲的哲学
思想。
但是所有的理论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对于死去
的、破碎的理论的一种修补,而修补,又往往是疲于奔命,而
显得苍白无力的。
当然,我们应该辨证一点来看待这个情况,如果我们说一
种理论只要一出现就会被撞得粉碎,是过于偏激了,如果我们
说任何一种发展都是一蟹不如一蟹,也是不客观和不顾现实的。
然而,在这里要指出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才算发
展,怎样的发展才不会被人认为是一种变质,如果一切事物都
有一个产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的话,那么对一
种理论的发展是不是不过是一种延缓其衰老的手段,而不可能
使其真正的永远存在。那么对于一种垂死的理论的发展,要么
是一种的无望的挣扎,要么是一种带着伪装的变质,我们可以
看到哲学史上的许多“发展”,都不出以上这两种模式。
3、辨证的怪圈
辨证法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产物,是人类智慧所能开出的
最美丽的花朵,但是当辨证法把自身作为其思辩的对象时,怪
圈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让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几个思辩的怪圈。
一切归纳得出的结论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世界上没有绝
对真理,因为这个宇宙是无限的,人类是无法穷尽的。这是一
个非常辨证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的基础是宇宙无限,那么
宇宙为什么是无限的呢?“宇宙是无限的”这个结论,不也是
归纳得出的吗?另外,“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这个观点是不
是绝对正确呢?如果这是个绝对真理,那么这个真理本身就错
了,如果这不是个绝对真理,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世界上没有另
外一个绝对真理呢?当我们思考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从原先的
清楚明白反而变得糊涂了。
再来看一个问题,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发展的矛盾:辨证法
指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类的思维也是
这样,朴素的辨证法-->形而上学-->科学的唯物主义的辨证法。
这又是一个非常辨证的发展观点。但是,科学的唯物的辨证法
还会不会发展呢?如果他再进一步发展,是不是又会成为一种
更为高级的形而上学呢?再者,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辨证法的
一部分,那么他的发展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如果他不发展,又
是不符合辨证法的,于是这个怪圈就可以总结成这样一句话:
通过辨证法能得出许多相信辨证法的人们无法接受的结论。
4、解释的困境
哲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解释这个世界,困难的是,他还要向
人们证明,自己确实已经正确的解释了世界。我们从两个方面
来讨论这个问题,一个是解释的困境,一个是对解释进行解释
的困境,也就是表达思想、交流观点而处于的困境。
第一方面,我们一直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而
解释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进而根据本质来回
答现象何以产生。但是思考必须通过语言来进行,所以我们要
首先讨论一下语言是如何来帮助思考的。思考的对象是一个或
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被表达成语言,然后哲学家对这个问题进
行思考,当他的思考有了答案时,首先在哲学家的思维中形成
了一段语言。但是如果这个答案能够被语言所表述,那么,他
就一定还能被继续追问,那么就有出现了一个问题需要寻找答
案,那么就又产生了一个现象需要寻求其本质的原因。就好象
人们在大象的眼前挂了一串香蕉,大象不断的向前走,可是总
也吃不到,我们对于本质的追求,也与此类似。
第二方面,当我们要把一个思想向别人表达时,总是希望
对方的知识水平越高越好。但是即使是两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
间,也往往会指责对方没有正确的理解自己的著作,直接一点
说:就是不带眼镜,人们看不见,带了眼镜,就一定是有色的。
三、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的哲学的困境
未完待续......
-- 飘飘似蝶 渺渺如仙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63.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