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aix()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6:09), 站内信件
|
在世界文明史上,人们提出过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观念,并留下了程度不同的社 会烙印。但几乎找不到哪一种伦理道德观是可与佛教的伦理道德观相媲美的。社 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进步的社会制度,它所倡导的社会伦理道德自然也发展到了 全新的高度。在这里,随着剥削制度的消除(尽管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依然 存在着剥削制度的残余,但作为支配性的社会制度已不是剥削制度),佛教所创 立的论理道德观,理当获得更加广泛的“适应”性天地。
佛教的伦理道德,可谓至善至美。它所涉及的范畴极其广泛,内涵极其丰富,不 独包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包刮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基本点集中体现在它所 创导的种种“誓愿”、“八正道”、“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六和”、“四无畏”以及“护国”、“孝慈”,等等。
佛家所发之誓愿是极其宏大的。“普度众生”则是它的理想目标和根本宿愿。这 个“众生”,不仅包刮人,并且包刮一切“有情”之生灵。它认为,人与一切“ 有情”原本皆具灵明清净之“佛性”,其“性”不因好恶而生灭增减。这种本原 上的同一,自然也就无所谓“贵贱高下”之分,人们无由相互压迫和相残,也不 应当有什么主宰和凌驾于万物生灵之上的人的任何特权。同时它认为,人与一切 “有情”无一能逃脱得了生老病死之苦,以及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 盛苦,还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和刀兵之祸,犹如漫漫苦海,难以数计,无有穷 期。这都是因为迷而执妄、“佛性”隐淹之所致。佛家的责任,就在于启导人们 知迷去执,恢复其本具的灵明之性,以解脱这自作自受的万般之苦。这就是所谓 “普度众生”之大概,并构成佛教伦理道德观的理论基础。佛家的这种“大慈大 悲”之心,或许人们会借用“博爱”一词来相比,其实大不然也!所谓“博爱” ,那是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用以反抗封建阶级、夺取统治地位的一句口号, 其内涵有很大的局限性和虚伪性,远不如佛家“普度众生”来得博大、宽厚而真 实。于是就有人站出来责问:“这不是鼓吹调和,善恶不分吗?”非也!“调和 ”是真,但决不是善恶不分。佛家历来是力主扬善抑恶的,但又特别欢迎邪恶之 辈的翻然改过、弃恶从善、“回头是岸”。又有谁能反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呢?这也许就是佛家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吧。只要不执偏见,就 不能不承认佛家“誓愿”之宏大、之真切,实属世所难寻。人世间若能稍稍听几 句佛家的劝导而力行之,何来这许许多多的怨憎、暴虐和相残!这里需要指出的 是,近代社会以来,提出了不少为世人所拜倒的“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 所谓“物竞天择”、“生物圈”、“食物链”等等的理论,不仅广泛用来解释自 然界,并且将其深深地引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以致将其视作推动社会进步的 根本动力。其结果是,“弱肉强食”成了天然合理的普遍信条和原则,人们的物 质生活也确实愈来愈“现代化”了,可谓进步大矣!然而,它所付出的代价极其 巨大,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其广泛,它所造成的恶果极其深重,非但社会伦理 道德败坏不已,暴虐横行,而且给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形成严重破坏,以致给人 类本身的生存空间提出了疑问。不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物 竞天择”和“生物圈”、“食物链”等现象,人类社会的历史简直就是血与火的 循环恶圈,“弱肉强食”的冷酷记录。但切切不可忘记,客观存在并不等于合理 。如果忘记这一点,那就无所谓人的“理性”和 “良知”,由此而创导的社会伦 理道德充其量也只能是捉襟见肘而已,于是就不得不转而借重于“以暴制暴”的 种种手段。可是不能不提醒一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引以为荣的“法治社会”的 伦理道德,又好到哪里去了呢?说白了,还不是依然陷于“合法暴力”与“非法 暴力”之间永无终了的相互博弈的怪圈之中!这决不是反对“法治”,而是说不 要迷信“法治万能”的神话。教化与法制相比,“教化”才治本,“法制”只治 标;“教化”治于未萌,“法制”治于已行,惟有教化重于法制,二者相兼,方 得奏效。
所谓“八正道”,是指正知、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精进。 佛教与许多外道不同,十分强调“正修”,从思想到行为都得正而不邪、正而不 偏,反对任何歪理邪说,反对一切盲从和迷信,反对各种邪恶行为。可叹的是, 无知者却往往无意有意地将“盲从”、“迷信”之类的帽子硬按在佛教的头上, 岂不冤乎?其实,佛教所创导的“八正道”恰恰抓住了社会伦理道德要害,思想 、信念、见解正了,岂有追求、业操、行为、谈吐不正之理!此所谓治本之道。 反过来说,倘若追求、业操、行为等等不正,也势必导致思想、信念、见解的堕 落。故而“八正道”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既得注重于思想的修养,也须注重于行 为的修养。可悲的是,近现代社会所推行的许多政策和它所创导的伦理道德往往 是自相矛盾、相互打架的。你看,一方面推崇“利己主义”,鼓励“无情的竞争 ”;一方面又娓娓动听地告诫人们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似乎非常圆满 ,辨证得很。其实,只是一帖自相抵消、治而不愈的无效药方。这就是许多国家 法律多如牛毛而社会伦理道德却每况愈下之所以然否?
所谓“五戒”,即是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其实,佛家的 戒多得很,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五戒。试想想,若是人世间确能广行此“五戒”, 那么何来这层出不穷的相残和恶斗、腐败和疯狂,何来这没完没了的生灵涂炭, 何愁天下不太平?可笑的是,有人竟念念有词地咕噜:“如此一来,养殖业岂非 统统泡汤?消费刺激又何谈起?不就大家都成了苦行僧了?社会怎能进步?”对 于此等责难,实在不想多费口舌,只想奉劝此辈不妨多花点时间读几遍《红楼梦 》,而后体会体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究竟说的是何意,“好了歌”是否真有道理?
所谓“十善”,即是身之不杀、不偷、不淫;口之不恶语、不绮语、不妄语、不 两舌;意之不贪、不嗔、不痴。人之善与恶,无不根源于身、口、意之造作。故 而佛家极其注重这三者的“修行”。这是极具针对性的。如若人们能够普遍实行 之,不仅会少却多少是是非非,争争斗斗,信许监狱也可因此而正寝。可悲的是 ,而今的社会,许多人的身、口、意三者都是放荡不羁的。就“身”而言,大规 模的残杀生灵自不必说,人与人之间的斗殴相杀也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至于小偷 扒窃之类已是防不胜防,利用职权巨额侵吞国家集体财产的则是甚于小偷千万倍 的明火执仗的窃国大盗,而卖淫嫖娼竟然成为一种大发其财的社会产业和一些达 官贵人、豪富阶层的时尚追求。至于嘴巴,动辄恶言相辱,嗜好奉承拍马,擅长 拨弄是非,说尽假话以为能者,可说比比皆是。“意”之贪、嗔、痴,更是泛滥 成灾。这决非说现在没有好人,而是说现实世间人们的道德堕落够触目惊心的了 ,以致再完备的法律也显得那么惨白无力。
所谓“四摄”,即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佛家通过这四种办法和途径 使人家乐意接受自己的主张与教化,这就是“四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佛家 的布施与世俗界的“布施”不同,它不仅是施舍财物,而且还包刮“法施”(也 即宣传真理)和“无畏施”(也即为了真理,为了救度他人,可以牺牲一切而无 所畏惧),同时必须做到“三轮体空”,就是说,当你给人布施时一定要把所施 的一切、所施的对象、以及所施者自己忘得一干二净,没有任何代价,以至“无 名英雄”也不存在。此种情操,比之于那些仅仅出于怜悯和同情的赐舍,或者为 了给自己谋求福报、留个好名声以致树碑立传的慈善家,显然要高尚得多,彻底 得多。佛家所说的“爱语”,决不是奉承拍马之类的“绮语”,而是诚实、质朴 ,循循善诱的友善宣化和劝导。所谓“利行”,就是要有益于他人,方便于他人 ,成就于他人,而不求回报。所谓“同事”,就是要善于同他人共事,善于和众 人打成一片。唯其如此,方能有效地能团结人们、引导人们、教化人们,故而谓 之“摄”。倘若世俗社会的各种领导机关及其官员们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多少传扬 和广大一些这“四摄”精神,也许凝聚力会强得多,好召力会大得多,实际效果 会好得多。
所谓“六度”,即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在佛家看来,此 六者犹如舟筏,能帮助人们解脱各种烦恼,度过茫茫苦海,驶向那清净自在的彼 岸,故谓之“六度”。这“六度”各有其用,是一一对治人的六种普遍性顽症的 :布施对治悭贪,持戒截断恶源,忍辱降伏嗔恚,精进克服懈怠,禅定消除散乱 ,般若治理痴愚。治愈了这六种顽症,人不仅会变得很高尚,而且会变得富有智 慧。遗憾的是,现世间的人们变得愈来愈贪婪、焦躁和冲动,这不仅是良心的泯 灭,也是理智的丧失。既贪又痴,哪有不堕落之理?
所谓“六和”,即是指: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悦、身和同住 、口和不诤。人世间的争吵相斗,不是见解不同,嘴巴好净,就是不事修养,无 所约束;更多的则是利益分配不均,社会不公所引起。如果人世间能够多提倡、 多弘扬一些佛家的“六和”精神,那将少却多少冤家对头!可悲的是,而今的社 会,一方面大肆鼓吹“个性解放”、“个人价值的实现”,一方面又喋喋不休地 嘟哝着抽象的“人类之爱”等等,这本身就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博弈唆教,怎能造 就和谐的社会氛围?
所谓“四无畏”,即是菩萨的生无畏、死无畏、说法无畏、度众生无畏。“无畏 ”者,无所畏惧之义也。单就社会伦理道德而言,要做到“度众生无畏”,那是 很不容易的。佛教里面有许多这样生动的故事,为了真理,为了度化他人,以至 可以不惜以身饲虎,可以被人肢解而一无怨言。古今中外历来有不少为真理而视 死如归的仁人志士,虽也可歌可泣,但比之于佛教的“四无畏”精神,却要狭窄 得多。
从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家还是爱国的积极提倡者。释迦牟尼为捍卫自己 的祖国就曾经三次亲自前往前线阻挡敌军,一些佛教寺院就叫“报国寺”、“护 国寺”。但是,佛教的“护国”精神,决非狭隘的民族主义,它更多的则是提倡 民族和谐与友好。佛教还积极提倡“孝慈”,比谁都更懂得敬孝父母,尊敬兄长 ,慈爱弟妹,但为了解救纭纭众生之苦,不得不忍痛出家,释迦牟尼就是这样的 典范。在某些人看来,确有些“残忍”,其实这正是一切圣人这所以为圣人之所 在。
拿“伦理道德观”来衡量佛教的思想,也许是不对的,难免有贬低之嫌;若从“ 伦理道德观”来衡量,我这里所列举的也许挂一漏万。但我之所以这样做,目的 只有一个,就是让佛教的雨露更多地洒向人间,使社会多一些阳光、多一些理智 ,多一些慈爱。。。。。。唯此而已。
池墨于2000年1月2日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135.180.144.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