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专题讨论>>佛教徒该如何表现自己的风范?

主题:佛教徒该如何表现自己的风范?
发信人: buddesus()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6:09), 站内信件
  
佛教徒该如何表现自己的风范? 
曾月淑 
    佛法在人间,要能普遍、要活用。佛法不只是深山闭关,佛法不只是念佛往
 
生,不只是放在藏经楼,是要能深植人心,要能活用在日常生活,要能用佛陀的
 
慈悲、智慧加入群众团体中,付之行动,表现在行为上,才是「佛法不离世间法
」。 
同心协力走入人群 
    每个佛弟子所要做的,不只是个人的念佛、拜忏、消灾,更应四众弟子同心
 
协力,走入人群,结合智慧与力量,传播佛法,甚且更具体的了解众生的疾苦与
 
需要,而给予不同的帮助,行菩萨道。 
    执教佛教艺术、史学的陈清香老师谈到,她自己很幸运地在大学时代接触佛
 
教,这对她的信仰、人格及知识上的吸收,都有很大的助益,对佛教徒在日常生
 
活中的实践她提出三点,供大家参考: 
一、丰富的学识,不仅是佛学上的,各宗教间的,及一般世俗常识,应有一定程
 
度的学养,佛弟子不仅该拥有出世的胸襟,更该兼具世间的学识,学佛的三阶段
: 
闻、思、修,其第一即重多闻,以高深的理论、学术为基础,才易令人信服,正
 
如名和利,地位和头衔,是渡化的工具、手段,使之达成弘法、利众的目的。 

行住坐卧如法实践 
二、对佛法的体认:包括义理上、修行上。义理上包括名相、哲学思考,佛学与
 
其他宗教不同,对佛教典故应有基本认识,才有机会跟有缘众生谈道。在修行上
, 
不论是修禅、净、密、律,佛弟子每天应把握一段时间,如早上起来,或临睡前
, 
作一段功课,或诵经,或持咒,或打坐,或礼佛,使心灵净化、安详,才能有智
 
慧去面临日常的各种困境、考验。 
三、戒律清楚:佛法浩瀚,莫不以戒律为纲领。持戒而后禅定而后智慧。日常生
 
活中,不论说话、行为,心念皆能以戒为师,则不难随地自在,随时清凉!把佛
 
法如法的在行、住、坐、卧间实践出来! 
在工作中实践佛法 
    一位连居士表示,他本身从事公车驾驶员工作,大多时间在公车上,于是他
 
心持佛号,每一乘客上下车时,他皆念佛回向与之结法缘,他觉得每一乘客都是
 
佛,他多有福报可载送他们到各处啊! 
    一位陈记者也提到,因工作采访的因缘,他得以认识各道场、师父,把这些
 
事迹、人物,以笔写下,来与各众生结缘! 
    而东吴大学净智社毕同学,多年来默默把每个月的打工钱,捐到寺庙,或儿
 
童。佛七时,买些礼物送给小朋友。前日,又捐两万元辅助儿童夏令营的创办经
 
费。 
    另外一位文化法律系雷同学表示:佛法是在工作中、学习中实践出来,多做
 
少说,做了十件事,再讲半句,能做人所不能做,忍人所不能忍。欲成佛教龙象
, 
先为人民牛马! 
    又有一位吕同学表示,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心态是最重要的,要能对人
 
付出关怀,对众人慢慢沟通,接引到道场,才能对佛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战胜心魔唯有放下 
    慈济一会员提及「战胜心魔」最为重要。人,常常对无谓的人与事起烦恼,
 
要能找出烦恼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心结要靠自己来解开,否则佛陀在世也无
 
法转众生的业。 
    过去,有一位忠厚老实的农夫,家徒四壁,仅有一把锄头赖以维生,他对这
 
把锄头,总是心存感激,也十分爱惜它。 
    有一天,这农夫忽然领悟到,自己生命一天天的老化,锄头也会随著时日消
 
逝而逐渐磨损,所以自己应看开一切,赶紧修行。于是把锄头收藏好,决心剃度
 
出家,并发愿:「此生此世如果烦恼不断,决不罢休。」说也奇怪,当他听经闻
 
法,心定下来的时候,忽然想起那和他相依为命的锄头,便不顾一切还俗;回到
 
家中,拿起锄头左瞧右看,爱不释手。又一段时日后,又回到师父面前虔求忏悔
, 
然后再出家,又经一段时日,又再还俗。如此来来复复已是六次了。 
    对锄头爱恋不断,道业何能成就?这一次他抱定决心,拿起锄头跑到恒河边
, 
对锄头说:「我这一生的生命是你养活我,慧命却断在你手中。今天我要丢弃你
, 
永远不要和你见面。」闭上眼睛,毅然将锄头抛进河内。 
    当锄头脱离手中,此修行者忽然感到无比轻安和满足,不禁手舞足蹈,大声
 
喊叫胜利! 
    平常我们也和这农夫一样,为世间的人、事、物,爱得那么执著,以致荒废
 
道业,徒增痛苦。要迈向成佛之道,当于时时刻刻,每一当下提起毅力和勇气,
 
战胜自己的心魔。 
逆境来时冷静省思 
    陈清香老师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有顺境也有逆境。尤其于她本身研究历史
、 
佛法史迹,常有「求不得苦」,资料不足,或有困惑百思不解时,她会暂时停止
 

钻研,让头脑轻松,以冷静态度安定一下,有时,反更容易得到解答,真是「踏
 
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印度、日本、韩国、泰国、中国大陆,凡有关佛教史迹,陈老师大都参访过
。 
身历其境常常使陈老师感动,感受到各高僧大德的愿力及悲心,他们悲智双修,
 
以智慧来了解众生的苦,众生的需要,以悲愿来渡化,本著无量的愿力,全心全
 
意地贡献给每一众生! 
    每一佛弟子,日常生活中应常常「观心」。遇困难烦恼时,观察了解其因缘
, 
并从中解放出来。勿失出发心,随时省思,调整心态、作法、行为,再出发,而
 
怎么走就看自己了! 
做个无执的修道人 
    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成佛的道
 
场就在人世间,世法的圆满,就是佛法的实践。人成即佛成,即要以无所得的安
 
详心态做一个无为、无执、无心的修道人,让每一个当下,皆能活在责任义务、
 
般若法喜中,散发生命的光与热。 
(摘自《新闻周刊》) 
**********************************************************************
 
【录自:佛教文摘】 
  

--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在热闹的人间作一颗水晶,
            以透明的心观照世界,
                  提醒人生命本有的光明与清凉。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162.105.43.86]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