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经文>>金刚经说什么(智者的理解)>>〈金刚经说什么〉之二十五

主题:〈金刚经说什么〉之二十五
发信人: abs()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4:05), 站内信件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
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现在连接上一次的第二十三品,等于是中间的一个结论。这个题目当时取的
是福智无比,就是福报与智慧,这两个是等称,平等的清福。就是说要证得菩提
、要成佛,就需要这两样本钱,在佛学的名辞就是资粮;是资本与粮食两个观念
,也称为福德资粮,智慧资粮。
  现在这一品,再三重复的提出来这个观念。这同一问题,为什么又重新出现
在这里呢?因为上一品讲到,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
要想悟道,不是随便打个坐,研究个公案,拜拜菩萨,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
功的;必须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行。诸恶莫作是消极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
;要积极的修一切善法才能到达开悟,证得大彻大悟的境界。
  廿三品最后,还以法身实相般若本体来解说,“所谓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
法,是名一切善法。”简单的说,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执著,执著了就是凡夫的
事,不执著才是菩萨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并没有特殊之处,是做一个
人义所当为,是本份的事。
  现在第二十四品佛自己作结论: 

    修资粮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 

  他告诉须菩提说,我们这个世界上,这个娑婆世界的南赡部洲,中间有一个
须弥山,勉强用喜马拉雅山比作须弥山;究竟喜马拉雅山是不是须弥山,老实讲
到现在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能够贸然断定。把佛经上说的须弥山解释为喜马
拉雅山,是近几十年研究佛学的假设肯定,这个假设的肯定很有问题,不能随便
相信。
  打一个比喻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山,称它为须弥山,其它三千人
千世界,都有一个中心的大山,所以有很多的须弥山。“如是等七宝聚”,这个
“等”不要认为是把七宝布施了,把须弥山也布施了;须弥山布施给人没有用,
房子里装不下来,这个“等”是作比喻,等于须弥山那么大的财富,七宝,珍珠
,钻石,集起来布施,这是一个譬喻。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
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拿那么多的东西来布施,当然这个人的福报很大。在前面第十三品已经讲过
,这里又重复强调法施的重要。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
去求的。人真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钱,得大利益,首先必须要行一切善。现在说
这个人很行善,拿须弥山那么多的七宝布施了,纵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报也很
大,这是一定的,这个问题就不要说了。
  现在他拿这个譬喻来强调,他说假定有一个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此”
是专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因为般若波罗密的经典很多,大般若波罗密经,就是
大般若经,另外还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这种波罗密,那种波罗密,走的路线
不同,都是讲智慧成就。现在本经上讲“此”,是专指金刚般若波罗密这一本经
。假使有人以这本经的道理,不论是全部的意义,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读
诵,为他人说,那个福报比须弥山一样多的七宝布施,可就大太多了。 

    受持读诵 

  这里我们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读诵”有四个含义。接受了,光是接受
了不算数,还要领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我们诸位学佛研究金刚经,如果懂了这个空,平常碰到事情的时候,有没有
领受于心?你说现在你还蛮舒服的,有点领受,那是没有碰到事啊!一碰到事,
像被人打一耳光,骂你一句话,或者把你的钱倒了,或者现在就要到医院开刀了
,下一个钟头活不活还不知道,这个时候看你空不空!如果说空得了,那是真金
刚了,你真能够受用了。
  受还不行,必须能持,以此来修持。持者,等于拿一个拐棍,拿个手杖,永
远靠著它走路,牢牢抓住,这个境界才不会动摇。就算现在去开刀,说不定麻醉
回不来了,但此心这个定境仍保持著,这就是受持。读是看书,或轻声赞过去,
诵是要念出来,高声朗诵。现在年轻人只是看书,看书却不容易背得来。我们旧
式的教育,是要背书的,背是没有用脑筋的,唱戏一样,等于进到阿赖耶谶,不
要用脑筋,随时背来了。所以金刚经读了还要朗诵,有所体会,就是受持读诵,
四个含义。 

    真教化的功德 

  他说假使有人,不要说全部金刚经,只要把四句偈作到受持读诵,懂了这个
道理,教人家,使人家解脱烦恼;教人家并不是要自己当老师,高人一等,只是
教人家得受用,使人家能够解脱烦恼。如果做到这样,那么这个人所修的福德,
比前面所说用须弥山王那么多的财富来布施,更大。前面那个布施是财布施,是
有形的,比不上这个法布施,佛学就叫做法布施。中国文化的观点,这就是教育
的功劳,教化人家。教化就是法布施,解决人家心里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
生。
  他说这个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财富的功德,更大更多,两者是不能相比的
。以有形财富来作布施,跟智慧布施比较起来,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千万亿分也
不到。总而言之,不能比就是不能比,怎么说呢?如果我们那么一讲,听起来不
能比就是不能比,很土,很粗,就不像经典了;经典翻译得非常美,“乃至算数
譬喻所不能及”,用算数都算不清。换句话说,拿现在夸张一点的话来讲,电脑
也算不清,数字是没有办法计算的。真到达不可算的数字是什么?是譬喻那个东
西很大。就像我们经常说天一样的大,这是譬喻,你说那个天有多大啊?佛经上
经常作譬喻,恒河沙那么多,恒河沙有多少啊?谁都不知道。这既说它的多,也
说它的大,是譬喻的数目字。换句话说,当世界上最大的数目字没有办法以数字
代表的时候,只好拿譬喻来作代表。
  这一段很容易懂,就是说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
养的功德,远超过了物质布施的功德;因为那是帮助一切众生的精神生命,所以
简称为慧命。慧命就是智慧寿命的观念,属于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别大。
这一节的内容就是说明智慧的成就,智慧及自度的重要,我们给它的偈语如下:
 

    第二十四品偈颂 

    富嫌千口犹伶仃  贫恨身存似绁刑
    何事庄生齐物了  一声青磬万缘醒 

  “富嫌千口犹伶仃”,禅宗祖师有句话:“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说
一个很有钱的家庭,有一百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有十来个孙子、佣人,所以全家
有一千个丁口。因为财富太大,又养那么多人,感觉人还是不够用。一个人穷到
极点,如果连一碗阳春面都吃不起的时候,真恨这个身体活著都是多余!这两个
是很强烈的对比。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就拿这两句话作比方,富嫌千口犹
伶仃,也是这个意思,富贵人家千口的家庭,自己还认为人口太少了,很寂寞。

  “贫恨身存似绁刑”,穷的时候,觉得这个身体活著是受刑,很痛苦。在这
个贫富之间,我们可以看到,福报大了就是富贵功名、钱多地位高;但是天天都
叫你忙,天天都叫你累,想睡五分钟都很困难,没有经过这个环境的不知道这个
味道。也许有人会说,情愿少睡五分钟过过那个味道的瘾。但是如果尝够了这种
味道的人,再也不想回头去试了,每天不是为自己活著的,不愿意笑的时候也要
笑,那个味道真难受啊!可是世界上的人,认为这个是福报,这是世间的福报,
真是多福多寿多难受!
  相反的,穷的人在山里住著,有一位禅师一个人住在茅蓬里,有人问他觉得
怎么样?他说:“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还有站脚的地方。“今年贫,连锥
也无”,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了,你看穷成什么样子!这是形容穷吗?不是的,
他是形容自己真正到达了空。换句话说,去年空还有个空的境界,今年空,连空
境界都没有了。
  空没有了,你说是什么东西?真是彻底的空了,就是形容这个。所以我们说
,真觉得自己形体存在是受刑、受罪,还是有个东西在那里。但是贫跟富是代表
有福报的人及没有福报的人,两种人生活的现象是相对的两头。好看与不好看,
漂亮与不漂亮,胖与瘦,长与短,都是相对的两头。世间法都是相对的,有好看
就有不好看,有穷的时候就有富的时候。穷人的富是什么呢?本来一块钱都没有
,突然有了五十块,那比有钱人突然中了马票几十万的港币还舒服!所以穷富是
对比。有福报,没有福报,都是对比,这是生灭的两个现象,不究竟。
  “何事庄生齐物了”,庄子的齐物论,拿本体来看,一切都是平等,有钱有
财富,最后也要死。穷的人最后也要死,死的味道都是一样,谁都是一样。一切
万有皆是齐物,大家坐在这里,白的、黑的,胖的、瘦的,男的,女的,每个人
不平等,但有一件事情很平等,今天夜里四点钟到六点钟,大家都沉睡了,沉睡
中,那个糊里糊涂的境界很平等。有智慧也是那么糊里糊涂,没有智慧也是那么
糊里糊涂。有钱的也是那么糊里糊涂睡著,没有钱的也是那么糊里糊涂睡著,这
个是平等的。拿这个作比方来说,在本体上一切都是平等,这就是齐物。
  万物是不齐的,不平等,有高低,五个指头都不齐的,但是它变成一只手的
时候,通通是齐的,它就是一只手。手跟脚也不平等,等到没有手脚时,也没有
我了,也就齐了,就平等了,这是庄子的齐物论。我们瞭解了这个道理,福报也
就无所谓大与不大。
  “一声青磬万缘醒”,真正的福报是什么福报呢?清福,人间的清福。当我
们真正烦恼痛苦到极点,当我们一切的痛苦烦恼无办法解决的时候,跑到深山古
庙,偶然听到一声“叮”,青磬一响,被它敲醒了,万念皆空。那个时候啊,什
么都没有,那真是大梦初醒,这个是大福报。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所有的福报
,都不如瞭解金刚经般若的解脱真义。般若解脱真义,就是我们给它的一句结论
,一声青磬万缘醒,这个时候是真福报。
  中国的文学为什么把木鱼叫红鱼呢?因为庙子上的木鱼多半漆成红颜色,磬
放久了,颜色都变成青铜色,所以叫做青磬,红鱼青磬,红跟青是文学上的形容
词。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90.124]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