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aosuiying(winchen)
整理人: lyl0753(2003-01-08 21:14:15), 站内信件
|
这是今天生活在民居中的村民将接待客人的中厅,变成了悬挂装稻谷的箩筐,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古居农家
这是古民居中被称为民居一线天的一条小巷。匀称的卵石砌成古道,两边留有排水小沟。
目前生活在培田村的客家村民有315户,1500多人,大多数人家以务农为主。这是客家女在加工红薯片。
这是培田古民居村口的恩荣牌坊。在历史上,文武官员到这里都得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才能进入。
在福建省闽西山区,有一个至今保存完好的连片成群的客家古老村落,这就是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连城县培田明清古民居。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最大的建筑九厅十八井,占地6900平方米。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雕等,工艺精巧,十分壮观。一些建筑专家和国外友人前来考察后认为,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连城县已对古民居进行保护性的旅游开发,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宣和有村名培田,多深宅大院。沿着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道,走进一座座气势不凡的深宅大院。石狮耸立,石门与高墙将深宅大院紧紧地环拥着。房屋宽阔静谧,正厅高悬“大夫第”、“务本堂”等题匾。房屋粗放而具有厚重感,一种逼人的气势让人深刻感受到他的存在。房屋的建造者,大处着手,小处着眼,当你有意或无意地注意到了檐角的存在时,仔细一瞧,不由得惊叹檐角的精雕细琢。30余幢深宅大院,最出名的属进士第“九厅十八井”,房屋庞大但显得有条不紊,宽敞幽深的房屋,苦筑三年方成。在培田这个不大的村落,还有许多让人惊叹的亮点:清代武状元吴拔桢玩弄于股掌间的长达200余斤的石锁;画师吴明咏故居惟妙惟肖的壁画……
值得特别书上一笔的是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南山书院。清代尚书、清流人氏裴元章为书院题联“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书院房屋并不显得仄仄逼人,屋内有着古色古香的题字和精巧可供休憩的回廊。就是这个看似普通的书院,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却有着不同寻常的老师。邱振芳和曾瑞春便是其中的两位。邱振芳经纶满腹却屡试不第,后即到南山书院任教。“抗颜敢诩为时望,便腹何妨尽日眠”,从仕无望,他便把将自己的满腹学识传授给学生当作乐事。宁化名儒曾瑞春在书院潜修多年,金榜题名后重回书院,感慨之余,题联于壁:“十年前讲贯斯庭绿野当轩宝树兹培齐兢爽,百里外潜修此地青云得路玉堂清洁待相随。”同一个书院,却接纳过两个命运相左的读书人……南山书院,博大的胸怀容纳笑声,也容纳叹息,但却不承认自暴自弃与甘于沉沦。
陈墙旧瓦、古韵民风,耄耋老人的慈颜与牙牙学语幼童天真的笑脸,那都是我久违的画面。明清时期的培田,豪宅林立,房屋依地势而筑,过道井然,排水沟四通八达……这些都不是神话。可以想见,昔日的培田,当年是何等的显赫和风光。
---- ╭⌒╮┅~ ¤ ╭⌒╮ ╭⌒╮
╭⌒╭⌒╮╭⌒╮~╭⌒╮︶︶, ︶︶
,︶︶︶︶,''︶~~ ,''~︶︶ ,''
╬ ╱◥███◣╬╬╬╬╬╬╬╬╬╬╬
╬ ︱田︱田 田 ︱ ╬
╬ ╬
╬ ╭○╮● 我们共同的家园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