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经文>>密宗法义精要>>藏密真踪 第二章 密宗大意

主题:藏密真踪 第二章 密宗大意
发信人: dlnt()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4:36), 站内信件
修行宗门(密乘)

----------------------------------------------------------------------
----------
 No.99(No.98的跟帖) 
标题  藏密真踪 第二章 密宗大意 
投稿者  pro  
主页(URL)  无 
投稿日  99年7月15日5时51分 (被读数∶16) 
 
第二章


一、真言宗        重要

    依密乘而修,原名密宗。流入东土,分两大派;一曰唐密,大唐所习之专
宗也;二曰藏密,西藏所习之专宗也。唐密特言真言宗,乃真言陀罗尼宗之略称
;是佛自立之名(见圣位经),与他宗随意命名者异。

    西藏现为中国属地,约中国密教,本宜唐藏合论,但藏密典籍译成汉文者
甚少,未能确定其深浅;唐密为中原固有之宗,大义早经发明,更因东瀛返哺,
教理益精,汉文大藏记载丰富,足资学者探讨,故本节惟标真言宗之名。

    密教之入中国。远在六朝之时。东吴支谦以来,密咒屡有移译,然无实行
之者,有之自东普帛尸梨密多罗始。其後北凉昙无谶元魏菩提留支等,皆以擅咒
见称,但属咒术一类,尚非密乘正宗。唐武德间,中印婆铨罗门僧瞿多提婆初斋
(曼茶罗)法至京,高组不纳。贞观间,北印僧人译传千眼千臂陀罗尼经,沙门
智通因感瑞应,奏闻於朝,法秘内廷,莫和其道。嗣有慧琳法师,发愿学密,向
梵僧苏伽陀求得此千眼法流传於世,然尚未闻开坛灌顶事(见千眼千臂经序)。


    此千眼法为密乘莲花部之一种,具名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与伽梵
达摩所译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不同。达摩译本未标年代,其陀罗尼较唐密全文
固未及半,句语复多出入。

    密乘正宗,唐开元间始有之,直求菩提大道,不重世间小验。善无畏传大
日宗,金刚智传金刚顶宗,不空合一炉而冶之,真言宗遂告完成。要理有四:

    其一  六大缘起

    缘起之义,随种种缘力引起种种法相也。学者对此问题,各就见地加以解
说。或曰:业感缘起。於法之来源茫无所知,只凭意识经验,因果必相感应,谓
法之起但由业力感召而然。此最粗浅之说也。或曰:赖耶缘起。观察业力不随身
死而消灭,非依阿赖耶识不可,谓万法之兴,由於赖耶所藏业种之现行,借六尘
表为初相耳。顷较精深之说也。或曰:真如缘起。以为一切法相皆属幻影敛影归
本体,一无所有只存真如妙理,具备无边德性,德性随机开显幻影,应诸外迹而
已。此更探本源之说也。然由无相之万德,何以能开出有相之万法?真如学者则
未尝细究,立说犹嫌浑略。必欲洞明所以然,不可不知六大缘起妙义。摄相归性
,亦甚殊胜,因名曰大。分六门详之:

    (1)地大  如实不空之体大,本来绝无征兆而托起为法界。若有妙质(
实则无质,惟具理性)寓焉依各别妙质一一开为法相,则成为种种原质。印度古
代学说,一切原质皆摄於地,从而名其妙质曰地大。然地大之发展一切妙质,究
由何种力用致之则(坚性)之力也。任何种子,皆处涅盘寂境之中,托以坚性,
而後显露妙质於法界。无坚性内托,任何种子俱不能建立。是故坚性为地大之所
依,辗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一根本。

    (2)水大  法界无数分位中之一切种性,本来互相融摄,任取一性为主
体,馀者皆成辅属。学者若只会得浑略之实相,不过知其如实不空而已,不明任
一种性之如何结构。也欲亲证其结构,不能徒依地大之衬托力,须开敷其种性之
条理而细认之。此犹水灌物种令渐发芽,乃至开花结果,物种之特性庶一一呈露
。从曰名其开敷之能力为水大。然水大何以有开敷力用则(润性)致之是故润性
为水大之所依,辗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二根本。

    (3)火大  (多法界)虽千差万别,初惟无形中默契其理趣,开为外迹
,并无色相可见。欲见之者,不可不入(宝部)三昧,以支持之此种三昧固籍地
大为体水大为用而能辉发色相者端在火大,籍火为名,以世间之火具光热两种能
力,关系物相甚大也。然火大何以能具光热力用?则炎性致之。将此性施诸法界
妙质起摩擦之,功故光热作焉。是故炎性为火大之所依,辗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
三根本。                               
   

    (4)风大  任何种子之心,欲以所具特性(不论主性宾性)启发他心同
样法性,须先入特性三摩地,次推动此性遍满十方,打入一一他心之中他,心能
接受者即起此性与之相应,得开出(共业)法相,是为风大作用。借风为名,以
世间之风有运送能力,令所送物由彼达此也。然风大何以有此力用?则(动性)
致之。法界所谓推动,非真由此送彼,乃自心发动一种法性,波动一切他心皆起
其蕴藏未发之性(如水波纹)也,开为外迹,遂显现种种变化状态。是故动性为
风大之所依,辗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四根本。

    (5)空大  万法本体不惟无质,且亦无性,似若有性者,原属地大作用
,所谓一真法界指此。此能开出多法界,则水大条理之,火大辉发之,风大变化
之。泯四大之力用,便一无所有,即归绝对空体。然空之中隐含万德,现诸法界
虽四大依以起用,仍然当体即空因名空大。其力用无可比况,只称(无碍性)而
已。一有所碍,则死四大便不能任意缘起万法。是故无碍性之空大,又为缘起根
本中之根本。                             
 

    (6)识大  仗五大力用开出一切法界特性心之所感,惟觉光明理致,初
无形相可观。扩为外迹,详分六根,认识之,而後标成种种假相。摄相归性,在
法界中犹有辨相之(灵知性),在是名识。大五大依真如而分,识大依本觉而生
。无五大固不能缘起万法,无识大亦无从辨别万法。辨别精熟转,能以识大操纵
四大。是故万法之缘起,复以灵知性之识大为主要故。

    究竟真理,原依六大缘起万法,未达此理者各就见地抒论之。真如缘起说
失之浑略,其中犹有高下,能会二空真如,万法固从本性直现,只会生空真如,
万法则从(异熟)流出耳。赖耶缘起说乍,观之似在真如缘起之下:俱生我执未
断故。然赖耶实通三位,初位见地固低,中位同生空真如,後位同二空真如,且
无浑略之弊也。业感缘起说,二乘及不了义空宗俱有之。

    六大之义,极为精微,地水火风诸名,只循俗谛借用之,直须会其本性乃
得。若执六尘上之地水火风作为万法缘起之原,即落外道见解,反不若科学家分
析之详矣。有志参究者尚留意焉。


    其二  四曼茶罗

    曼茶罗深义为轮圆具足,将一切法界性加以周备之排列,圆具无缺也。表
诸色尘,或偶像,或图画,作诸佛菩萨诸天等大集会形式,乃浅义之一耳。今就
四智所证之曼茶罗分论如下:

    (1)大曼茶罗  法界本体,恒在无住涅盘之中,无所表示。见性之人能
感得多法界者,五大衬起之力也。能感之性,即本觉之灵知,各各建立自性身。
初本无相,只各具一段超妙精神而已。以无量无边之自性身互相联络而排比之名
,曰大曼茶罗,实即精神界排列法也。称之曰大,五大衬托所成故。与余三曼茶
罗融合,则诸自性身各有庄严妙相。建立此曼茶罗,以大圆镜智为主,金刚坚固
身境界也。

    (2)三昧耶曼茶罗  以灵知之心具摄一切法界理性,加强地大能力,得
入"宝性三昧″,为物质之源。更增火大能力,得入"宝光三昧″,则光明彰焉
。复增水大能力,得入"宝幢三昧″,则形器现焉。以无量无边之器相各为标帜
而排比之名曰三昧耶曼茶罗,实即物质界排列法也。称之曰三昧耶,赞三昧中所
显福德故。建立此曼茶罗,以平等性智为主,福德庄严身境界也。

    (3)法曼茶罗  法法相关之条理,妙义无穷无尽,无形相可见,惟以名
句代表意趣而已。加强水大能力,意趣浓厚;以风大推动之,则从口部发出琅然
言音;即法性之显示。一音本来顿显无量妙义,为曼茶罗全部种子真言。而分位
行之,则一一法性又各呈性特殊之音,成为无量诸尊种子真言。集合一切种子真
言,不落空间,隐加条理,名曰法曼茶罗(若以形式表之一一种子皆代以文字作
空间排列)。建立此曼茶罗,以妙观察智为主,受用智慧身境界也。

    (4)羯磨曼茶罗  众生日住大曼茶罗中,内心隐受诸佛加持,迷不自觉
,为救度故,诸佛加强风大能力,由外迹推动之,俾众生从六尘接受教法,所谓
羯磨事业也。众生根机差别无量,应推动何种法性以感其心,自然随机而异。或
现佛身,或现诸天身乃至人非人身,皆当机之自感,佛惟於涅盘妙心曰羯磨曼茶
罗(若以形式表之则代之诸佛威仪作空间排列)。建立此曼茶罗,以成所作智为
主,千万意化身境界也。

    四种曼茶罗皆依空大而建立,恒与法界体性并显。专论法界体性,本可建
立总相曼茶罗,然离四曼别无特相可见。於带显四曼之际证明清净法身妙趣,则
称法界体性智。

    以上诸理,深奥之至,非的见性不能心领神会。徒凭意识讨论,殊乏兴味
,不可不真实修证之。


    其三  三密加持

    上文所论,果欲[真修实证,自须寻求正法。其要维何?则在参密加持。
即如来密用身口意三业加持行者,令起相当法性也。原理如左:

    (1)身密  羯磨曼茶罗中之特殊符号也。诸佛之作羯磨事业以利众生,
恒随机宜提起相当法性以加持之。法性涌现之际,波动色身,示相当威仪,以手
印为主,眼口臂足等姿势辅之,是为印契。行者传其印契,须由灌顶坛中如法得
之。尔时十方诸佛法流加持其身,法性种子即於自心开发其端,日日依法作之,
渐渐坚固,终成金刚种性,不被摇动。

    (2)口密  法曼茶罗中之特殊符号也。一一印契既各提起相当法性,若
加强水大以开肤之,作为波动色身,示相当言音,是为真言。行者传其真言,亦
从灌顶坛中如法得之。此是诸佛自然法音,众生本来具有而不能启发,须假诸佛
加持力而提起之。每念真言一次,即法水滋润一次。法性种子次第开数,如莲苞
渐放,终成千叶庄严之花。

    (3)意密  三昧耶曼茶罗中之特殊符号也。行者依身口二密加持力,受
持不断,终能如量开发,於无相中受用清净法乐矣。若欲彰为庄严净相,则须依
"宝部三昧耶″法提起妙质以发皇之。如来不落意识,惟随意乐密提(见大),
自能现出净相以庄严二报。行者得其加持力,初藉意识以资观想,及其坚定,则
舍去意识引入内心,即可受用有相之庄严法乐焉。

    三密之中,自以身密为本,无身密,则特种法性不能提起故,滋润法性使
渐浓厚,全恃口密真言。须念诵几何而後成就?则视根机而定。上品根机念诵无
多,便达浓厚之度,与本尊法身相应。中品非多念不可。下品有终身念诵不见法
身,勤苦功效,可获诸天胜境耳。法性较普通这,印契但用普通合掌,重在虔诵
真言以收法验。真言所表法轮,本来一念顿具,凡夫无此妙智,须析为若干句,
一一以言音发之,遂落时间格式。通达者能将多音所含要理,缩为单独种子,顿
然念之泯却时间。而法理具足,斯得智慧身之受用。若依清净心开发庄严二报,
则属意密大用,不妨借空间格式而观之。其成熟也,能不落时间,任举一物,同
时顿显三世事相,即有即空,互不相碍,是为福德身之受用。

    三密之传必重师承者,仗坛上作法功夫,引起诸佛加持力入行者之身,为
金刚种子也。有夙生曾经灌顶者,现世虽不遇明师,但依法念诵,未尝无功,金
刚法种永不消灭故。古今自习准提等真言能生效验者,职此之由。


    其四  六种无畏

    无畏者,度过障碍,其心泰然无所畏惧也。障碍有粗有细,略分六种。经
六种破除之力,即有六种无畏心相,此常途解释也。在真言宗则就行者修证浅深
,建立六种无畏:

    (1)善无畏  行者如法受得一尊真言,勤修供养善行,虽不识真言妙旨
,而法性隐自发展,势力渐厚时,能起一段无畏精神,遇险恶之事可化平善。此
为初重畏境界。准常途,励行十善亦可得之。

    (2)身无畏  凡夫重视其身,事事顾虑,执著分别二见耳。真言行者
熏修之本尊威光涌现,自心被摄趋向性海,分别之见渐薄,能起一段无畏精神,
不受肉身牵累,如身遇痛苦难堪等事,辄能夷然度过。此为第二重无畏境界。准
常途,位齐须陀洹者亦能之。

    (3)无我无畏  分别二执虽断,阿赖耶识犹存,恒为末那所滞,幻成一
种暗景,所谓我相是也。真言行者能精进不懈,仗三密加持之力直趣解脱道,末
那执著  消,杂染赖耶净尽,尔时一段无畏精神,恒同湛寂之心相应。此为第三
种无畏境界。准常途,二乘极果及证无生之菩萨皆能得之。

    (4)法无畏  大乘菩萨于湛寂心中虽能亲证生空真如,然一涉世,万象
森罗,不免为相所惑。真言行者进修益力,于本尊三昧众相现前之际,知如镜花
水月,备极庄严,无非虚影。推诸世事,独不然?遂起一段无畏精神,不被世间
从缘幻出之法相所惑。此为第四种无畏境界。准常途,实证第一义谛者足以当之


    (5)法无我无畏  实证第一义谛,知一切如幻,不过从缘而起,入俗度
生,自然无所谓矣。但缘之出兴,尚受异熟识支配,万法根蒂仍在,是谓″法我
″细相。真言行者受三密加持之力将达极成盛之阶得见法界底,源异熟不能留碍
。遂起一段无境界。准常途,实证法空真如者乃克当之。

    (6)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上举五种无畏,为等岘觉以前境界,属因
地摄。真言行者修成上上品悉地时,无相智慧身,有相福德身,皆能自在受用,
即达到一切法自性平等之阶。一片无畏精神,直从金刚心流出,三身具足,法化
无边。此为第六重无畏境界。准常途,即菩提座上成佛矣。

    以六种无畏准诸四种密境,初无畏当"作密″,二三两无畏当"修密″,
四五两无畏当"瑜伽密″,第六无畏当"无上瑜伽密″,行者根机有宜历级上进
者,有宜超级顿入者。各级进修轨范,依密宗原则,须鉴机面授,兹不具述。

    禅密两宗皆直显佛性法门,一超直入为上机,迂回渐进为中机,滞於半途
为下机。既与佛性相应者,从而上开佛境,密宗本旨也;从而下化众生,禅宗本
旨也;然各有通融之处。

    真言宗流行中国,虽自善无畏金刚智两大士始,圆成之者,厥惟不空大士
,上溯毗卢遮那如来位列第六代祖师也。不空弟子甚众,有名者十二人,最著者
为惠朗惠果两阿者黎,皆称第七世。惠朗只传天竺一人,竺传德美惠谨及居士赵
政,再传之後,则无闻焉。惠果传义操空海及居士吴殷等凡十九人,义操之下法
全最有名,中日弟子颇盛。而经武宗毁佛,遂与诸宗同蒙法难,真言一脉断续若
何?不得而详矣。幸空海一支光于东瀛。二十年前雷斧阿者黎特转吾粤王弘原居
士为重兴中国真言宗之阿者黎,当弟子四十九代祖位也。禅密两宗直传佛性,贵
乎法脉不断,非若他宗得从经教研求,不必传授也。间有示迹大士,不待传授,
能彰禅密大用,则属别出,不入支派之数。



二  藏密概述      转愚

    西藏佛教之优尚,世多未所知,而言西藏佛教者,必连言藏密。盖西藏密
教,由属甚深无上,意亿罕闻(述者既为学日浅,未曾及其皮毛,更不足以言其
万一)。而仰赖师恩,晨昏亲炙,时闻训诲,有甚关重要之数点,愿一述之。凡
西藏学密宗以前,必先依善知识,於戒律教理,闻思修学,求得明了。尤须於菩
提道次第,如实修习,得相当成绩。然後访求具德(较传授浪忍之善知识尤严)
之金刚上师。经长期之观察(经言若不先观察,互得越法罪。至时间最久,有十
二年者),起坚确之信敬。尊之如佛,奉之如本尊,笃行其教令,虽蹈汤赴火,
有所不辞。然後荷上师之慈愍,教以种种艰苦之加行,磨炼其身心,涤荡其垢障
,继以大灌顶成熟其金刚之善根。依严正之仪轨,发弘广之悲愿,作艰苦之修持
,而後成就可庶几矣。西藏之佛教,於善知识,最为重要。然至密乘,尤加严谨
,再四叮咛。事师法五十颂藏中习为课诵,以之朝夕警惕。国内虽在宋际,已有
译本,恐注目及之者,不数数观矣。至於完整之菩提道次第,就中诚一一皆为重
要之提纲。而尤以依止善知识,为一切成就之根本。关於此点之公案亦特多。最
著名之印度腊若巴,由藏附印求法之嘛巴罗札瓦,及嘛巴大师之弟子米那日巴,
为藏中尽人皆知者。次则因果之决定信、戒德之严净、出离心、菩提心、空慧观
,如是等等,皆与成就有密切之关系。尝闻善知识言吾人之学佛,为利众生也。
为利他故,不惜身入地狱,代众生长劫受苦而不辞,决不以一己之安乐为及务。
然众生旋出旋入苦恼无已时,欲彻底利乐之,非令其厌三界苦,发菩提心不为功
。而能极利他之能事者,惟佛称胜。由是之故,誓愿成佛。且吾若迟成佛一日,
即方便迟具足一日,而众生亦多受苦一日。彼众生者,皆吾之母若父也,忍令其
呼号宛转於地狱饿鬼畜生乎。然今者遑言其吾不能脱彼等於三涂苦趣,己身恐亦
不免焉。  多生业累,无量愆尤,净障积资,谈何容易。由是诸佛世尊,兴彻骨
悲,特垂恩教,济此末世,念众生之苦苦,仰诸佛之宏慈,甘露妙法,亿亿劫难
遭遇,有不由屈然以起者乎。即身成佛建立之需要,盖基於是种之大菩提心者矣
。纵在他人不得灵验之秘咒,犹能获其感应,况得上师之具足传授,三宝不思议
加被,深大弘愿之艰苦修持。因果道理,决无唐捐。

经喻云,如大舟航海,适遇顺风,一日而数千万里,诚非港河之小艇所得拟冀。
内发真实菩提心,外值最胜上师,以大精勤,修无上密宗,其成就固未可限量也
。反是,若无菩提心为之基础,则空中楼阁,宁能坚牢。且具德之善知识,亦绝
不肯温相缓曼,威盛更无从妄。故界菩提心,众密宗之成就  艰苦无菩提心。胜
妙之以轨,亦不得闻,而况其他。由是可知佛教之宝贵,在此不在彼也。复次,
密宗一切仪轨,於皈依上师三宝,发四无量心後,即继之日,自由性空中种种心
云,此自性空三字,在密宗仅用极简单之叙述,而显教十馀年研习之结论,即在
於斯。盖□深明缘起如幻之理,自於无量秘密庄严,而能不惊不许不畏也。又则
实习密法以前,尚有必要之加行若干种,计最流行者凡五。即十万大头(全身俯
五体投地),十万皈依(此有应附加说明者,现屡闻人言,中国显教为三皈依,
西藏密宗为四皈依云云。此说者之误耳。西藏极重师承,无论显密皆然。彼其意
盖遵佛诫,师佛不二之训。又解师之身,僧宝也。师之语,法保也。师之心,佛
宝也。师即融合住持三宝之根本。易言之,亦可谓师为总相,三宝为别相。若离
而为四,殊失其本旨。此应云四句皈依耳。否则依最圆满之皈依语句,尚须加本
尊及其眷属、登地以上之护法圣众,则岂非六句皈依,而成六皈依耶),十万供
曼达,十万宗喀巴加持,十万金刚萨垛百字明忏悔清净是也。上所云十万,非即
依数而止,要以得相当之相,与经义教相,尤以获善知识之印可为度,此切实之
洗刷,亦即欲贮狮子乳,预涤琉璃瓶之谓耳。此外尚有须解脱者二点,即神通与
红黄教二问题是也。神通云者,前五通本与外道凡夫共,不足为过量之惊诧,良
以一般众生,罪障深厚,真实能超出五欲八风、而发心修持者,不可多得。正恐
偷心难死,若更以此启其侥幸之念,流弊将不堪设想。故佛制戒律,纵实有证得
,非遇特殊重要因缘,不许妄有显露。且神通至佛极矣,而所遗之教诫,若修学
戒定慧,对治贪嗔痴调伏身语意,不矜奇炫怪也。最高神通者之训诲如是,不此
之信,而认些许之炫幻,以为超越一切,不亦本末倒置乎。且吾人发心学佛,为
学其悲智乎,抑学其神通乎。闻之三恩本师云,纵得四禅八定无神通等,不如但
闻菩提道次第之一一名字功德尤大。何况思修轮回有漏之与菩提净因,相去不可
以道理计也。复次,吾辈既为佛子,则凡佛语,皆应谛信。

今之世有证得神通者,吾应如是作,无证得神通者,吾亦如是作。且其语而与经
律论合四法印无违,则敬受奉行,否则纵能身上出水,身下出火,亦何足轻重哉
。而我国古德,尤严禁神通,不许妄现显异。往往蕴道潜真,终身不露。或露已
即行。彼其大悲,非不具足,方便非不善巧,而竟戒慎如斯。岂俱毫无所见耶。
瑜伽菩萨藉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具足成就种种神通,变现威力,
预诸有情,应恐怖者,能恐怖之,应引摄者,能引摄之。避信施故,不现神通恐
怖引摄,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若知此中诸有情类,多诸偏执,是恶外
道诽谤贤圣成就邪见,不现神通恐怖引摄,无有违犯″。观於此,则可知凡正信
正行佛教者,决不敢滥现神通。特恐其谨慎过度,不能尽折摄之妙用,故於菩萨
戒中,反规定之。今则时异情迁,群以戒善为小,神通为卓越,若有少分相似,
辄诧为佛祖再来。竟相诠饰。呜呼,毫厘千里之差,本末先後之别,此风不改,
吾滋为汉地佛教前途惧矣。西藏首经莲花生大士之教化,佛教之根机虽定,而一
切制度轨则,未遑细为建立,故其末流所及,吞刀吐火,戒得荒驰,百病丛生。
宗喀巴大师目击其弊,故特倡戒律,禁神异,以纠正补救之。然黄教派,对於莲
花生大士及红教之高德,仍保持隆重及相当之信敬,惟於其流弊,则颇致意整理
,不甘苟同随顺。吾辈身为佛子,肩荷正法,其态度固应尔也。至若红黄二教之
内容,所根据同为释尊之教典。所遵之仪轨,略有异同之处。所大有径庭者,即
先显後密,与径入密宗二点耳。关於此事之论难甚多,窃尝阅甘孜札迦喇嘛之论
集,言此问题颇详。札迦大喇嘛者,生於西康甘孜,童年宿慧,盖转生自在者也
。二十馀岁,即考得格西之位。悲智弘深,显密圆通。著作已流行者十馀函。证
道之高,殆莫能测。弟子数十万人,时於座榻,拾获舍利子。如是大善知识,求
之全藏,亦不多睹。故其论断,实有莫大之价值焉。其言先申红教派之义曰,人
身难得,佛法难闻,密咒尤属亿劫难遇。今有发心求解脱,不令之速入密宗,实
属可惜。黄教者曰,人身,佛法,密宗,皆甚难得。诚如所说,惟其难得,故尤
不得不令其遵循最圆满之正轨,否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盖於律教,未经学习
,即於真实之理,未能彻了,则於因果不能深信无疑,罢菩提心,亦无从发起。
由未深信因果,则不能严持戒律,戒不净故,堕落恶趣遑言成就。若无菩提心,
纵遇殊胜密宗,无从收其妙果。且於显教,既缺修学,则他日弘化摄机,亦不能
圆满。故不若循序以进行之为得也。红教者难曰,人身无常,良属可惧。若必经
若干年之学显,始许习密,笱不幸而寿夭,岂不失此大利耶。

答曰,不然。先显後密,坦然正道,即不幸而早夭,以因果正理推之,既已具足
圆满金刚种子,仍可得人身闻正法无疑也,且不更有求生净土之方便在乎。反之
,滥修密宗,堕落恶趣,长出无期。较之得失,就是就非耶。以上略录其要义。
缘是观之,黄教之为稳健,殆确无疑义为。或曰,子盖黄教之徒欤,幸勿堕门户
成见也。若黄教之稳健,或如所述,至於无上密宗,黄教原从红教流出,恐不及
其项背耳。曰,子之所虑,非无全理,而红黄显密优劣,此中应各分四句料简。
有红教而显密兼通者,亦有俱不通者,有长於显者,有长於密者。黄教亦然。兹
就其大体观之,其最高成就,一也。然黄教,兼红教之长而出类拔萃之大德,迄
今仍不无其人。为令正法久住,为欲普益三根,黄教之建立,实有莫大之需要。
有大心人,幸益穷究而弘护之。佛法众生之前途,实利赖之矣。



三  密宗大意    持松阿者黎在宜昌居士林讲,张志恒记

    佛法在中国分成实、俱舍、禅、律、天台、华严、法相、性、净土、真言
十宗。在印度发源之地,大要只分两宗。曰显、曰密。显者浅显也,密者深秘也
。显宗教显义著,学者但善观经典,即可如法修行。密宗教义潜藏法海,非经师
传不可。

    中国密教自唐失传,越千馀年於今,始由东瀛传来,一线睹光,宛如铁塔
初开,还我二部大法,求道者生逢其时,当闻法起修,不可说食不饱。

    密宗分两大部,曰金刚部,曰胎藏部。密有三义。曰众生自密,曰佛密,
曰言说密。佛性本众生所同,为累劫无明所掩,众生遂不复自觉,如富家藏宝地
中,久竟自无其处所,是谓众生密。

    如来大悲,以普渡众生为宏愿,本无密不传人之法,惟此天曰自证之法,
则非机不传,不器不传,非时不传。譬如长者富有资财,诸子年少,贪於游戏,
诸所宝物,皆任给与予,惟干将莫邪,心不轻授,盖恐其自伤伤人也,是谓佛密
。学者承受阿  黎所传之法,非同入曼茶罗同时灌顶之人,不可相与语,恐罹盗
法之验血愆也,是谓言说密。

    密宗教义,有最切要之二语,曰当相即道,即事而真。

    修真言行者,其初微小印证,可以唤雨呼风,咒药愈病。及其至也,可以
即身成佛。
    修真言行者,必须三密相应。手结印相曰身密,口诵真言曰口密,心作观
想曰意密。

    吾人礼拜佛像,亦为入实相之一端。或谓佛像泥塑木雕,焉能有感应。不
知其中感应,有极显明易晓之理。譬之无线电报,因电气充满宇宙,无处无之,
故一处置发电机,一处置收电机,彼此呼吸相应,不爽毫丝,佛之心量,满虚空
,遍法界,众生心量,亦与佛同。今以佛比电气,塑像比收电气机,礼佛众生比
发电机,其能感应之故,不显明易晓乎。

    如来一切智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何谓一切智智。
一切谓名色等无量法门,此无量法门中,一一相,一一性,一一体,一一力,一
一因缘果报得失,同相异相等,皆能以智慧力而遍了知,故名一切智。今云一切
智智者,乃智中之智也。非但遍知一切法,而亦知是法究竟真实之际,知是法是
常不坏相,知是法是不增不减,犹如金刚。此一切智智自证之境,视之不见,听
之不闻,说者无言,要须观得乃能知之耳。何谓菩提心为因。菩提心者,所谓自
净信心,即自信己心,犹如虚空,本来清净,无诸戏论分别。若此信心坚固不动
,时时以此信心观察心之实相,则能离一切罪业,不到三界受生,一切功德,以
此增长。譬如有人忘失宝藏,经人指示其处,即深信其言,勤求得之。然此宝藏
遗而复得者,皆由信心之力,故曰菩提心为因也。大悲为根本者,根本是坚固不
可倾动之心,若有人虽信得己身是佛,设非以大悲万行为缘,使之坚固,使之增
长,则菩提大果,何由成熟。譬如种子为因,地水火风空五者为缘,缺一即不生
长。故菩提心种子,亦须以大悲为地、为水、为火、为风、为空,而执持之、滋
润之、温育之、开发生起之、舒服之,则无量功德,任运开发,由芽而茎而枝叶
,次第庄严,故曰大悲为根本也。方便为究竟者,即是利他之善巧。谓曰净菩提
心,大悲万行,果报圆成,今复以此教化众生,使皆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譬
如售种子生出新种子,今新种子又生种子。故名方便。又菩提心犹如真金,本性
明洁,大悲犹如学习金师之艺,方便犹如艺术成就,随心所作,习成大器。然此
心领神会之处,不能出以授人。诸一切智智方便成佛之果,亦复如是。虽自在变
现种种像貌,然不同掌中一物,可以转授他人故曰究竟。

    别宗解三大阿僧只劫成佛,乃就时分久远而言。密宗乃就三妄执而言。何
谓三妄执,众生以一念不觉之无明,而生贪嗔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就众生二边
之执,将此五种烦恼,一一各分为二,则成十种。将此十种,一一又分为二,则
成二十种,如是叠次分为二,以至第五次分为一百六十种,是为一百六十心。此
一百六十心,皆是世界妄想执著,众生漂流六道,造无量无边业,受无量无边死
,皆此种妄想执著驱之也。此种妄想执著,有粗者,有细者,有极细者,故称世
界本妄执,亦名三大阿僧只劫。若能依法修行,超越此一百六十心之第一重粗妄
执,即名第一阿僧只劫,又超过第二重细妄执,即名第二阿僧只劫,更超过第三
种极细妄执,是名地三阿僧只劫。若人能於一刹那间,超过此三种妄执,即一刹
那成佛;一生超过,即一生成佛,乃至三大阿僧只劫。不能超过此三种妄执,即
三大阿僧只劫不能成佛也。

    依显教修行,经无量阿僧只劫,或有能到菩提,或有不能到者。密结尾简
单直截,即以真言为所乘之法,顿超直入而扫於清净菩提心门。

    修真言道,有六种得无畏处。但在路途之中,无论得到若何境界,当一心
清净,不生执著,不生疑怪,不起骄慢,不计超胜,方可自在达到彼岸。否则未
到谓到,或稽留於化城,甚则著魔,其害不可胜言。故如来叮咛修真言门菩萨,
当修十缘生观也。

    世间之人,以十种恶业为因,漂流六道,无有归趣,後以发心皈依三宝,
或更受五戒,以此修十种善业之道,即在人间天上受生,免除地狱三途重大剧苦
,名为最初得苏息处,是谓善无畏。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结缘灌顶之坛,投花所
得本尊,即以此一尊真言供养修行,依音声念诵,观种子字形,其位与此善无畏
齐。一切众生,以不知我之自性故,执有我身及身外之物。今以受三皈五戒,即
依佛法,循身修观。初观此身之始,是父母精血合成,种子不净。次观住母胎中
住处不净。次观此身本体,是发毛齿    涕睡屎尿垢污皮肤血肉筋脉髓肪膏脑
膜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三十六种不清净物之所合成,本体不净。次观
九孔常流露不净之相,自相不净。次观一气不来,  胀烂臭,究竟不净。由观此
身有此五种最不清净之相,故於此身不生贪爱,不被此身之所系缚,是为身无畏
。真言行者,得本尊三昧众相现前时与此位齐。一切众生,於五蕴中执著有我,
由此我执颠倒,生起贪嗔痴三种妄执。今修行者,了解此心为我执颠倒之所盖覆
,观察五蕴自体,尚藉缘生,无有自性,则此五蕴所集聚之中,何能更有我在。
譬如因树而有树影,若无树者,影以何生,因作观故,拔无明之种子,生十二因
缘,不被我之所系缚。是谓无我无畏。真言行者,於本尊所现形像,能不生爱著
,不生骄慢,其位与此同。行者虽知蕴中无我,然此心尚埋没於五蕴之中,今欲
打破此蕴,不起执著,当观五蕴之自性,如幻、如阳焰、如影、如响、如旋火轮
、如乾  婆城,非有而有,而知五蕴六入十八界等本来空寂,证到寂然之界,不
被五蕴之所系缚,是谓法无畏。真言行者於本尊所现影像,能作无性无生观者,
与此位相齐。一切空法有法皆不可得,经所谓害法,不缘空、不缘有,心主自在
,觉自心本不生。经所谓住无缘,由离此有空二边之境,不被法之所系缚,是谓
法无我无畏。真言行者之心,於瑜伽道中得自在之用时,即与此位相同。由法无
我无畏更进一步,得极无自性大空之智,则一切业烦恼,都无所系缚,并无所解
脱。系缚与解脱,自性平等;世间与涅盘,自性亦平等,乃至蕴界处能执所执我
寿命等,其自性亦皆平等,毫无厘之差。不被有为无为界之所系缚,是谓一切法
自性平等无畏,得此无畏时,即是真言行者虚空无垢之菩提心也。


    以上所说六无畏种种心相,皆是说其外迹,以明修证之浅深。实则此心在
缠出缠,皆无相貌可见,亦无浅深部位可见。若顿超之人,能於一念之中,以自
己三业同於本尊,即是地六无畏,不必更要经过善无畏身无畏等位次也。

   所谓十缘生者,一曰幻,二曰阳焰,三曰梦,四曰影,五曰乾  婆城,六
曰响,七曰水月,八曰浮泡,九曰虚空花,十曰旋火轮。

   此十种缘生,为修真言者最宜注意之点。若不明此十种缘生,则於行法供
养时,不能除去心中虚垢也。

   云何为幻。谓幻术师以咒力或以药力,能飞空隐形,履水蹈火,又能变作
地水火风,及地水火风所造种种色像,或长或短,或青或黄,或奇声,或奇香,
或变大地为黄金,或使水变为火,使旁观者眼目昏惑,见种种不可思议之事,从
一至多,从小至大,辗转互相生起,而又上下四方,此往彼来。此种色像,非论
理学可以判断其因由,唯此幻术者自证自知耳。持真言入,亦如幻师,依三密修
行,得持诵成就时,能现一切奇特不可思议之事,自在神变,宛然不谬。此种境
界,亦非世界智者所能测度,唯成就之人,自证自知耳。故持真言人,证到本性
清净时,无论遇何境界,俱当作幻观。                  
      

   日光著微尘,风吹之野草转,名之曰阳焰(本龙树大士说)。而愚痴人见
之以为是水,但阳焰本非是水,且自性亦空。以世人妄想,互相谈议,谓是水耳
。一切众生在无明阳焰之中,取著此是男相,此是女相,此是善相,此是恶相。
然此蕴界诸法,本非男女善恶,且自性亦空,但以众生妄想,强立假名,互相谈
议耳。真言人於成就时,见种种稀奇境界,乃至见诸佛海会,无尽庄严,应了知
唯是假名,作阳焰观。                      

   梦者,人在睡梦之中,经过尽夜岁时,见种种异类形像,或异类声音,或
受地狱之苦,或受天上之乐。当其在梦中时,以为实事,不生疑惑。及乎醒觉以
後,都归乌有,而还自笑。众生在烦恼睡梦之中,执著四季寒暑,嗔喜忧怖。若
觉悟时,都无所有。持真言人於须臾间,见无异加持境界,或延一刹那为无量劫
,或促无量劫为一刹那,或不动本处而遍游诸佛国土,供养闻法,此种事业,若
於众因缘推求,都无起处,皆不出一念清净之心。行者得此境界,当作梦观。

   影者,如人以面临镜,则镜中现像,此像为镜作耶。何以镜来时而无像,
而为执镜者作耶。何以无镜无面又无像,为自然做耶。何以待镜待面後有像,为
无因而作耶。何以此像不常有亦不常无,且除镜与面,像不自出,是此像非镜作
,非面作,非执镜者作,又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而作也。真言行者以如来之三
密为镜,自身三密为镜中像,由此因缘有悉地发生,能起五种神通,住寿长远,
游诸佛国。得此神通时,当作镜像观。

   乾  婆城,即蜃楼也。以日光初出,照海中之气,而幻现庄严之楼阁,日
光转高,即无所见。持真言人,有三品悉地宫。上品者是密严净土,超过三界之
上。中品者是十万严净佛土,如西方极乐世界等。下品者谓诸天宫及条罗宫。行
者真言相应,成此三品悉地宫时,当作乾  婆城观。

   譬者如深山峡谷中,或大房屋中,能出种种生声响,无智之人,以为彼谷
中,屋中,有实在音声,殆未解得此响非生非灭,非有非无也。持真言人若於观
想相应时,有诸佛菩萨,用种种声音,为我说法。又自身得舌根清净,能以一种
声音,遍满十方世界。遇此境界时,当作响观。

   水月者,如月出时,照於一切江河池塘之中,凡水清者,皆有月影,现於
其中。此月影不以水生,不以月生,又水义不去,月亦不来。真言行者,以三密
方便,能澄清自己心性之水,故诸佛密严海会之月,悉皆现於自己心中。若得此
像时,应当作水月观。

   浮泡者,如天降雨生泡,泡虽大小无量,水性惟一味也。真言行者,以自
心做佛,还蒙自己心中之佛开示悟入种种方便,辗转入无量法门,而又以自心为
曼茶罗,以此境与心二种为缘,能作种种不可思议变化之事。得此相时,当了知
一切皆不离於自心,作浮泡观。

   虚空花者,虚空非是可见之法,中无众生寿命等相,亦无造作者。而小儿仰
视青天,谓有实在之色。一切诸法,亦如虚空,而无所有。但愚痴众生,以心迷
乱故,弃舍诸法实相,而谓有众生寿命人我男女房屋城郭等种种杂物,岂知皆虚
空花乎。真言行者,在修观行之时,若遇有种种魔事,及种种业烦恼之境,当作
虚空花观。

   旋火轮者,有人手持火烬,旋转空中,手持方,此火烬在空中则成方相;
手成圆,亦成圆相;大小长短,无不如意。然此一火,成种种相,本非实有,而
愚人见之,以为实。真言行者於观想相,应时随心所转,无不成就,乃至以一阿
字门,旋转无疑,成无量法门。当此之时,应知皆由净菩提心善巧妙用使然,作
旋火轮观。

   右所讲演密宗教义,粗具大要,若欲进观其详,经典具在,可覆按也。




四  显密不二  九乘次第

莲花正觉金刚上师开示,弟子蔡楚昂笔录   在上海印心精舍息灾道场讲


    今日承寿李雨先生之约,来与诸善上人得此研究精深佛法之机会,至为荣
幸。爰略为供养数语。佛法是整个,本无显密之分。世尊当年最初说华严经,其
中含有最高无上境界。在显说方面,如十信十住十回向等等次等分析甚细,即密
部之大手印,与东密所谓最高深部分,也均包容在此经内。可云一乘法已度尽一
切众生,初无显密可判。後见众生根器不一,领会之程度,各有浅深,斯觉最高
法门难以普摄群机,譬之一味药品,不能统治万病,於是由一法而演成种种法,
开若干方便之门,从小乘阿含经起,而方等般若法华等大乘经,先後开演,所谓
显教是也。其後又说毗卢遮那大日如来金刚顶等经,所谓密部。此皆各应众生根
机。从大悲流露种种方便,乃不得已之意,初未尝分别何显何密。金刚经所谓是
法平等,无有高下,盖大悲心绝对平等,故不论何经,皆称叹其本经为最高无上
。若以凡夫情见测量,岂非世尊妄语。要知佛以大悲心出发,为念众生机缘有差
别,总以令其一门深入,勿怀第二念,是以总言法法皆是无上,俾其信受奉行,
直至成就而後已。於是对大根人说大法,对小根人说小法,无非望其终於成佛,
并不在显密上分高分低,要以当机即是为最高。吾人须识佛爱众生如子,大悲平
等普度,不能言其某法高某法低也。但是佛法既然整个,无所谓显密之分,何以
後世各祖分宗弘扬,或以显教,或用密法。吾人应於分别中识其无分别之妙旨,
更於无分别中识其差别之妙用,所谓善能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然以时
节因源论,以密法为现世所最当机。盖结手印持真言心作观想,身口意皆入於不
可思议境界。兹以真言来说,真言原音陀罗尼,义即总持,其音能作种种音,摄
无量义。行者依法持真言结手印作观想,则功德遍满虚空法界,非因地菩萨所能
测知其究竟。彼十地菩萨,尚须藉真言以为护持,而免磨难,实无法赞叹者也。
佛说末法时代,众生业重,必仗真言清除业障。今於风云动荡中,合众修此不思
议密法,祈祷和平,其功德说不能尽。不过显密究竟不二,不可因说密法伟大,
而便生门户之见。要知同是法宝僧宝,总应以平等心而明其差别之用,斯得矣。
兹再以莲花生大士所判显密不二之修持,由底到顶,共分九乘次第,为诸位略言
之。中土分大中小三乘,印土分五乘,再加入人天二乘。但我国内有孔子讲世法
,做人之道已详,老子谈空说天乘,较孔略高。故中土去此二乘而成三乘。又以
我土文化水准高,小乘法不多应机,至大乘法,相宗太繁细,亦不甚普遍化。独
有禅宗为顿教,境界最高,为大乘之特别门,但只应大机耳。九乘次第,为
(一)罗汉乘,以苦集灭道四谛法而证入。
(二)缘觉乘,依十二因缘法而证入辟支佛果。
(三)菩萨乘,依六波罗密而证入。
以上为外密,系第一阶段。
至第二阶段
(一)事业密,如护摩法等之种种利益。
(二)行持密,初步观想行持等属之。
(三)瑜伽密即相应密,如结印持真言,照法修持即相应。
第三段,
(一)嘛哈约嘎,义为大相应。法界一切一切皆本尊庄严依正,以真言加持,入
妙明境界,修证之细为显教所不能知,此为无上密。
(二)阿洛约嘎,为圆满义。自身曼陀罗,气脉明点等属之。以行者本身即妙明
法界。
(三)阿底约嘎,义为无上大圆满,又为无上心中心。全讲心地,法界全是一心
,一心以外无佛。包罗万法,一切圆满,归於无得。以此本是家宝,不从外得,
故云无得,心经所谓无智亦无得也。禅宗初祖以至六祖皆证此一心。昔诺师当年
曾谓禅即大密宗,有人惊讶以为密法重坛城供养等,何谓禅即是无上密宗,不知
阿底约嘎内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名策却,义云立断,即禅宗下切想,断生死流
,观照一切皆空,依之行持,直至成佛。学显宗必须到此地步,方为究竟。


 
 


    

原帖 跟帖 
藏密真踪 第一章 密宗真史 -pro 藏密真踪 第三章 学密明鉴 -pro 


----------------------------------------------------------------------
----------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60.16]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