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lnt()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22:45:03), 站内信件
|
「佛学基础」
净元禅师
----------------------------------------------------------------------
总序
佛教经典浩瀚如海,常令初学者无从入门,如一开始就产生错误的观念,
不但造成涉猎经典的偏失,也会使修行证道的过程受到阻碍。所谓非因计
因、非果计果,徒然唐捐许多的工夫,而终究不得法益。
于是汇集有关入门应知的问题和名相,编成一套简明易读的课本,名叫。
并为了方便研读,及由此深入更广泛的佛学义理,另外逐
文注解,以供学者参考。
----------------------------------------------------------------------
第一课 释迦牟尼佛
大约在西元前六百二十二年,印度北方有一个由释迦族建立的国家,叫迦
毗罗卫国。国王名净饭,王后名摩耶。有一天,摩耶夫人生了一位太子,
名悉达多 (注1)。
当太子逐渐长大时,看到人生无常,及世间烦恼所引生的痛苦,想要寻找
一个解脱的方法。于是便在二十九岁那年离开王宫,去过著出家沙门的生
活 (注2)。历经六年苦行,最后来到一棵菩提树下,专精禅思,成就了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3)。
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五年,在八十岁时,于拘户那揭罗城的娑罗双树间入灭
(注4),他的身教和言教被留传下来,度化无量无数的众生 (注5)。 所以佛
教徒尊奉他为教主,名「释迦牟尼佛」 (注6)。
【课文注释】
「大约在西元前六百二十二年,印度北方有一个由释迦族建立的国家,叫
迦毗罗卫国。国王名净饭,王后名摩耶。有一天,摩耶夫人生了一位太
子,名悉达多。」
西元前六百二十二年为佛陀诞生的年代,用「大约」二字,表示无法确定 。
由于古印度缺乏精确的史料,致使迄今尚无定论。但大抵以阿育王登位时
间或依众圣点记的计算方式来推测。今此年代是依锡兰所传,为佛灭于西
元前五四三年,加上佛陀在世八十年,则推算为大约西元前六百二十二年 。
佛陀的父系,是当时由释迦族建立的一个城邦国家─迦毗罗卫国的国王,
名叫净饭。释迦族为雅利安人中的日种系,属于甘蔗上的后裔。迦毗罗卫
是位于喜马拉雅山麓,即今尼泊尔境内提罗里克地方,此城在佛陀的晚年
遭侨萨罗国琉璃王攻灭,后来便逐渐荒芜。晋朝时,法显曾到此旅游,尚
见有城址遗迹和数十户民家,唐代的玄奘西行求法,亦见及舍利塔和阿育
王所建的大石柱。现今其城壁遗迹仍旧留存,另有无数群的小土堆,相传
即为琉璃王收埋释迦族被杀的尸首处。
佛陀的母系,是拘利城主须菩提的女儿,名叫摩诃摩耶。于四十五岁有妊 ,
便依当地习俗欲回母家待产,行至半途的蓝昆尼园中,右手攀著无忧树枝 ,
产下了悉达多太子。关于蓝昆尼园,即位于古印度拘利城与迦毗罗卫城的
中间,在尼泊尔境内,离印度联合省的边界不远处,阿育王在此立了一根
石柱,上面刻著:
「天佑慈祥王登位二十年亲至此地朝拜,因为这里是释迦牟尼佛诞生
之地。一块石上刻著一个形像,并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降
生。蓝昆尼村成为宗教的免税地区,只付产品的八分之一。」
唐朝玄奘所述大唐西域记卷六说:
「(释种浴池)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
之处。」
「四天王捧太子□堵波侧不远有大石柱,上作马像,无忧王之所建也 。
....其柱中折仆地。」
「傍有小河东南流,土俗号曰油河,是摩耶夫人产孕已,天化此池,
光润澄净,欲令夫人取以沐浴。」
无忧树,梵语阿输迦树,今已不复见,遗址只长有木苹果和柠檬等植物。
至于中折的石柱,现高十三点六英尺,直径七点五英尺,其余阿育王石柱
大都是七十英尺,或许就是折剩的部份了。水池也已乾枯而很难辨认,沧
海桑田,凭添几许思慕之情。
有关佛陀诞生时的瑞相,诸经论中记载十分详尽,如中阿含经卷八·未曾
有法经说:
「时天地震动,有大光明普照世间。....有四天子手执极细衣,住于
夫人前,赞叹童子。童子观察诸方,行七步。时大池生,夫人因其
水得清净。虚空雨水注下灌童子身,诸天亦奏伎乐,散诸香华。」
另外,大智度论说太子行至七步后,作了一首偈:
「我生胎分尽,是最末后身;我已得解脱,当复度众生。」
接著是阿私陀仙人来为太子看相,监定太子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若
为人君,必是转轮圣王,能以仁政王四天下,若出家学道,一定成佛。
--------------------------------------------------------------------- -----
「当太子逐渐长大时,看到人生无常,及世间烦恼所引生的痛苦,想要寻
找一个解脱的方法。便在二十九岁那年离开王宫,去过著出家沙门的生
活。」
从佛陀逐渐成长到出家修行,可以分成二个重要的阶段:
(1).少年时期─这个阶段有两件大事,一是遍学诸论与技艺,二是见农耕
景象而入定思惟。在太子八岁时,净饭王聘请毗奢婆·密多罗来教论
书,犀提提婆教军戎兵仗,另外还有许多的技艺,如书算、历数、雕
刻、音乐、舞蹈、绘画、驾御、骑射、天文、祭祀等,一经太子闻见 ,
即使通达,而且都远胜其授业师,这是宿世善根发露的现象,但太子
却无法于此满足,反而郁郁寡欢。有一天,净饭王带著太子和许多释
迦族的童子出外野游,观看农耕的情景。当时,那些农夫赤身露体在
田裹工作,有的驶牛犁田,如牛的动作较慢,就用鞭子抽打,兼又天
气十分地燠热,使得人和牛都汗流浃背,又困又喘,饥渴不堪,同时 ,
那些被犁出土面的小虫,立刻被蛙类争食,蛙类被花蛇吞噬,花蛇又
被天空盘旋的老鹰抓走,这种众生苦恼的生活和弱肉强食的生命循环 ,
令太子有著难以言喻的感伤,不自觉的坐在一棵树下思惟,当即舍离
一切欲恶不善法,证入初禅的境界。
(2).青年时期─此阶段也有两件大事,一是随俗纳妃,二是游四城门。太
子年十九岁时纳妃,据经中所载,曾有一段比武招亲的故事,结果太
子技压群英,终于娶得耶输陀罗。纳妃的目的,是为了让太子享受五
欲之乐,忘记出家学道之事,但从太子累劫修行菩萨道而言,不过是
随顺世法的方便。所谓外现五欲相,内秘清净行,为了蓄积更多的善
根及福德资粮,不得不暂居于尘垢中,韬光隐晦,其实早已「悟不由
他,常自为师」,这不是一般凡夫能够理解的。另外的游四城门,即
前三次看见了老人、病人、死人,使太子深切感受人生无常的问题。
无常是指世间一切有为法的生灭迁流而不常住,即依生、住、异、灭
四相变化所起的现象。在现实的人生中,一切人、事、物的生成与毁
坏,感觉及思想的变易,都在一种相续不断的幻起幻灭中,这是每个
人都要经历的,「生时为帝王,死后归尘土」,不管在这世间有多少
的恩怨,贫贱或富贵,一样脱离不了无常的限制。生命,实在是太脆
弱。太微不足道了。杂阿含经说:
「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
内而五蕴的根身、心识,外而一切器世间,无非受此刹那刹那的生灭
流转所拘缚。究竟人生何为?究竟世间何以如此?太子的内心思惟复
思惟,愁闷积于胸臆,不知如何排解。最后在第四次的出游中,看见
一位威仪整肃、行步徐庠的沙门,得知沙门出家的原因是由于「看见
一切世间诸行尽是无常」,想要舍离世间的烦恼痛苦,然后处于空闲
处,修习无漏圣道,调伏诸根,获得清净的涅盘,遂使太子兴起了出
家的念头。于是在二十九岁的某个夜晚,命车匿驾马逾城而去,从此
过著出家沙门的生活。
回到课文
--------------------------------------------------------------------- -----
「历经六年苦行,最后来到一棵菩提树下,专精禅思,成就了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
太子出家后,就到处去寻师访道,比较著名的有跋伽婆、阿罗逻迦蓝、优
陀罗罗摩子三位仙人。
跋伽婆是住于毗舍离苦行林的仙人,该处修苦行的方式有披草、披树叶树
皮、食草木、花果、牛粪、麻滓等,或只饮水、或翘一脚站立、或卧于尘
土、荆棘,或浸在水中等,其目的为欲求升天享乐,所以利用极端摧残自
身,断除肉体欲望的方式,把今世应受的苦报全部受尽,来世就能往生天
上得享天福。
阿罗逻迦蓝为数论派学者,住于昆舍离城附近。优陀罗罗摩子住于王舍城
附近的阿兰若林中,他们都是观察「我」及「世间」,主张「我」的自性
不变,虽然随业受报,在六道中轮回,也是「我」在世间依存所生的变化 。
只要修习四禅八定,把这个变化的现象除灭,就能进入梵我一如的境界。
悉达多思考这些理论和修行都尚未究竟,于是来到一个叫优楼频螺的聚落 ,
过著每日食一麻一麦的苦行。经过了六年,使得形体赢瘦,皮骨相连,喘
息甚弱,手脚不随,就像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般。诚如佛陀自言:
「过去的修行人、现在的苦行者、还有未来的出家人,尽管如何地修
行,也没有比这更甚的苦行,相信今后也不会再有。」(巴利本中
部经)
但苦行的结果,除了身心受苦之外,仍无法证得无上菩提,于是几经思惟
而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养,并踊身入尼连禅河中沐浴,然后
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结跏趺坐。菩提树,原名钵多树、其果实叫毕钵罗,
又名毕钵罗树,因佛陀在此树下成道,从此称作菩提树、觉树。
当佛陀坐在此树下专精禅思时,曾发大誓言:
「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方广大
庄严经卷八)
此树历代屡受砍伐,在阿育王时代,其女僧伽蜜多曾持树枝移植于锡兰。
回教入侵印度时,原树被完全摧毁,后由锡兰移植,到了十九世纪,考古
学家康林罕重修大菩提寺,见老树已倒,又切下一根树枝在原地栽上。现
树下有一金刚座,是一石刻高座,长七点六英尺,宽四点一英尺,其上安
置佛陀的石相。
当太子坐在菩提树下时,曾发一大誓言:
「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
于是入深禅定中,作正思惟,到了黎明晨星升起之时,大澈大悟,成就了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梵语音译。阿耨多罗意译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
菩提是正觉,全称作「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所觉悟的道理是最究竟的,
再没有任何道理能够超越,即是无上;这个道理真正千等而圆满,即是正
等;远离一切的我见邪执,即是正觉。综合的说,就是成佛的意思。
佛陀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若从一般凡夫来看是不可能的,但经
过无量世修行菩萨道的佛陀,终能以大悲愿力冲破一切困境,斯有所成,
其精进的精神堪为人天楷模。
回到课文
--------------------------------------------------------------------- -----
「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五年,在八十岁时,于拘尸那揭罗城的婆罗双树间入
灭。」
佛陀成道后,从在波罗奈国鹿野苑度五比丘,到八十岁入灭为止,一共说
法四十五年,因事迹甚多,无法一一描述,今依所化的人与所化地区略加
说明:
一、所化的人─比较著名的有五比丘、十大弟子,及一千两百五十位比丘
等。
(1).五比丘─当初佛陀出家时,其父净饭王派遣王师欲予追还,不果 ,
于是挑选五人伴随佛陀修苦行,但因该五人见佛陀接受牧羊女供
养,又跳入尼连禅沐浴,以为佛陀已经退失道心,便离开而至鹿
野苑继续苦行。由于他们与佛陀的因缘非常特殊,所以佛陀首先
前往度化。起初,他们看见佛陀走来,都心生鄙视,直到听闻佛
陀说法,才欢喜踊跃地依归,成为佛陀第一批的出家弟子。这五
人是侨陈如、跋提梨迦、摩诃那摩、波沙菠、阿奢逾时(佛本行
集经)。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佛陀为五比丘所说的法就是四
圣谛,其中侨陈如最先「于诸法中,远离尘垢,得法眼净」,余
四人亦陆续证悟。至此佛教的三宝全部具足,即佛陀为佛宝,佛
说四圣谛法为法宝,五比丘漏尽见道,为僧宝。
(2).十大弟子─即智慧第一舍利弗、神通第一目建连、解空第一须菩
提、多闻第一阿难、头陀第一摩诃迦叶、密行第一罗喉罗、论议
第一迦旃延、说法第一富楼那、天眼第一阿那律、持戒第一优波
离。
(3).一千两百五十名比丘─此是佛陀初成道时所度,常跟随佛陀,为
各种法会的上首比丘,如金刚经说: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 人
俱。」
耶舍长者子与朋类五十人、迦叶三兄弟中的大迦叶与弟子五百人 、
那提迦叶与弟子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与弟子二百五十人、目建
连与弟子一百人、舍利弗与弟子一百人,合计一千二百五十人,
都是大阿罗汉。
其他尚有无数的人、非人等众生,人类可分四众─比丘、比丘尼属于
出家沙门;优婆塞、优婆夷属于在家居士,这是不分种族、阶级、性
别、贫富,一律平等对待的。非人类即所谓天龙八部─天、龙、夜叉 、
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乾闼婆。总括地说,一切众生 ,
从菩萨、缘觉、声闻的三圣、到六道凡夫,都遍摄无遗。
二、所化地区─佛陀在世时的弘化地区大约以恒河流域为主,即所谓东方
之地,再逐渐往南方及西北。因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环境,西方代表传
统婆罗门的信仰,而东方即代表新兴宗教─反婆罗门思想勃兴的地区 ,
所以六师外道亦源出东方。佛陀的教法揉和了东方新思潮,而又超越
它,成为众生究竟的依归处。
在佛陀八十岁时,自知时之将至,便带著阿难等人,来到拘尸那揭罗城的
婆罗树林中,枕右胁,躺卧于双树间而入灭。据长阿含游行经记载:当时
有一位末罗族大臣执大炬火要点燃※,但火始终不能燃烧,其他人依次上
前,也都无法点燃。此时阿那律尊者向众人说,火灭不燃,是诸天的意思 ,
因现在迦叶尊者正带著五百名比丘要赶来见佛身、所以诸天才令此火不燃 。
后来,迦叶尊者抵达天冠寺荼毗现场,欲亲见佛身,而阿难答以佛身已放
置于重重的棺廓中,不复可见。忽然,佛身从重廓内伸出双足,迦叶尊者
看见了,便向佛身礼拜,四众亦同时礼拜,而佛足才又消失不见。迦叶尊
者于是绕行佛积三匝,作诵赞佛,感得佛积不烧自燃。佛身荼毗后的舍利
由八国平分,各于其国中起塔供养,称为舍利塔,另外,有香姓婆罗门持
舍利瓶回去建塔,称为瓶塔;毕钵村人持地上的焦炭建塔,称为炭塔;又
有供养佛陀在世时的头发,称发塔。
关于入灭地点的拘尸那揭罗,为古印度末罗国都城,即今北印度哥拉克浦
县凯西以北,现名摩达孔瓦尔之地。此城于佛陀灭后,被并入摩揭陀国,
至西元五世纪,法显来比时已人烟稀少,寺院毁圮。西元一八五三年,卡
莱里发掘该城古迹,现已发现者有卧佛殿、大涅盘塔及寺院遗址、石窟、
安加罗塔、圣者殿等。另外,唐玄奘于大唐西域卷六中,有一段记载佛陀
入灭的娑罗树林:
「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其树类□
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一所也。」
又因该树林色白,远望犹如群鹤聚集,故名鹤林。
入灭,是佛陀八相成道的最后一相,对佛教徒来说,再没有比这件事更今
人悲惋了,因此,后世许多佛经均特别叙述,并详记其最后遗教,其中谈
到佛身的问题,可分三个层次论说:
(1).佛身已入灭,从此永别世间─此是痴□凡夫,只见佛陀示现于世间的
应身相。
(2).佛陀应身已灭,虽有法身常住,但已不再重履世间─此是否定佛陀的
大悲与大能,以为佛陀一但入灭,便惟存法身,而不再应化度生了。
(3).佛身常住不灭─法身常住,应化身亦不断的应化,而视众生与佛的因
缘如何、以判定能否亲见佛身。这是将法身与应化身完全结合的思考
方式,才是成佛的价值所在。
因此,佛陀的示现入灭,只不过从某一个因缘采取的权变,并非灰身灭智 ,
或永离世间,对于真正的智者,佛身是不生不灭,却又随缘普现,亦随缘
示寂的。
回到课文
--------------------------------------------------------------------- -----
「他的身教和言教被留传下来,度化无量无数的众生。」
身教,指佛陀的行、住、坐、卧四威仪及待人处世的态度。言教,指佛陀
所说的法与律。法,主要是四圣谛和缘起论;律,是出家沙门─比丘、比
丘尼的具足戒和专为比丘尼设的八敬法,及在家居士的五戒。
由于佛陀在世时,未有文字经典,全凭师徒之问口耳相传,把佛陀的教法
保存下来,致使传承的弟子各依己见诵持佛法,形成思想体系互异,壁垒
分明的情形。佛教史将这整个佛法衍化过程,归纳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 、
大乘佛教三个时期,而各时期内,又划分许多不同的思想源流及时期,相
互激汤,排斥与融合,再逐渐往各地传布。其中,部派时期的上座部分别
说系传到锡兰及东南亚的缅甸、泰国、寮国、高棉等地,称为南传佛教。
而传至中国、韩国、日本的佛教、主要为大乘时期的思想,称做北传佛教 。
另一支传入西藏的是大乘后期的密教。
时隔二千五百多年,如今佛教已遍及世界各国,甚至成为该国的主要信仰 ,
度化了无量无数的众生。
回到课文
--------------------------------------------------------------------- -----
「所以佛教徒尊奉他为教主,名『释迦牟尼佛』」。
佛教徒有广义和狭义的说法。广义指「佛以一切众生为佛子」,佛陀的教
法代表宇宙人生的真理,是任何一位众生都必须遵循的,因此一切众生都
是佛教徒。狭义指依佛教的教团规定办理归依仪式,正式进入佛门的佛教
徒。佛陀被尊奉为教主,应是狭义的佛教,不是广义佛教。
释迦牟尼佛,为梵语音译。释迦,意译作能仁;牟尼,意译圣者。释迦牟
尼即是「释迦族的圣者」之义。佛,全音译为佛陀耶,或作佛陀、浮图,
意译觉者。觉有二义:
(1).觉察─能以正智慧觉知一切法的真相,审察不虚。
(2).觉悟─由觉察真相而达到澈底的证悟。
这个觉察与觉悟的修行过程,又可分成二种:
1.自觉─指自己觉悟,自得解脱。
2.觉他─为能自觉的人,又能发大愿心,度化一切众生,令同获解脱。
当自觉、觉他都已圆满成就时,即永断根本无明,具足一切种智,获得三
德,即为「佛」的境界。
释迦牟尼佛自兜率天降胎于此娑婆世界,然后出家学道,成佛,转无上法
轮,受到一切佛教徒的恭敬,因此称他「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
的教主。
回到课文
---------------------------------------------------------------------- ------
第二课 归依三宝
进入佛门,应先归依三宝 (注1)。
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法宝,即为诸佛的教法;而依
此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就是僧宝 (注2)。
三宝的威德十分殊胜,他能使一切众生远离苦恼,攻除邪见恶念,消减无
始以来种种的我执习气,是世间的明灯,真正的归依处 (注3)。
归依三宝必须心诚意正,坚信自力亦可成佛,然后发大誓愿,精进修行,
才能与三宝的精神相应,得到三宝的利益 (注4)。
【课文注释】
「进入佛门,应先归依三宝。」
三宝是佛法的总纲,凡是要修学佛法,即应先归依三宝,这好比学生要到
某个学校读书一前,必先辨理入学手续一样。从佛教的立场,归依三宝非
常重要,如果一个人自称佛教徒,或已开始修学佛法,却不愿归依三宝,
就像是有了人身,却不承认此身必由父母所从出,可谓十足的大邪见,终
将堕入三涂恶道中。
所以进入佛门与归依三宝是一体而密不可分的。三宝,即是佛宝、法宝、
僧宝。
--------------------------------------------------------------------- -----
「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法宝,即为诸佛的教法;而
依此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就是僧宝。」
佛宝的条件,为成就圆满佛道,此分佛身与佛德二种:
(1).佛身─指于无量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获一切种
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此佛身有三:为法身、报身、应化
身。法身是诸佛的清净无漏功德所依,为真如实相的理体,常住不灭 ;
报身是诸佛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显现相好庄严的身相;应化身是诸佛
以不思议神通力,为了因应一切众生的机缘,随类变化,示现六道,
摄受一切众生于佛法生深信乐,逐渐证得道果的身相。法身属于真身 ,
而报身和应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现起的。
(2).佛德─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
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综言之即是智、断、恩三德,智德,
指佛的智慧圆满;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恩德,指佛有救
度众生的大愿大能。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
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
法宝是指诸佛的教法,此亦有三个构成的要素:
(1).以涅盘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世间种种的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
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而诸佛的教法就像甘露法
雨,能除灭一切毒热尘秽,滋长一切善法种子,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
盘解脱果实。
(2).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即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末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
长、未生之善令生;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
思惟如意足;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信力、
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
舍觉、定觉、念觉;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
精进、正念、正定。共有三十七丈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净法宝
的方便助成,而能证得清净法身。
(3).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因为众生的根行不等,摄受
的法门就有千差万别,若总说即为四悉檀教学法:一名世界悉檀=即
运用世间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觉、观念等解说佛法的知见,使一般世
俗人也能随顺修行,如说持五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恶便下
堕三涂等;二名为人悉檀=即依据众生各别的根机和能力,因材施教 ,
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渐的悟入佛法正知见;三名对治悉檀=即针对众
生的烦恼、应病设药,如对治贪欲修不净观,对治慎恚修慈心观,对
治愚痴修因缘观,对治昏散修数息观,对治我执修界分别观,对治业
障修念佛观;四名究竟悉檀=即破除一切的言说、文字,直显诸法实
相的理体,令利根众生顿悟第一义。前三种为权教,后一为实教,循
循善诱,成就了十二分教,使一切众生「闭恶趣门,开涅盘路」,得
证解脱。
第三是僧宝,即依著前说诸佛的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为僧宝。何谓
如实修行?如,是契合;实,是真实。真实的教法,能契合真实的道理,
依此修行,便能断一切诸恶,摄一切诸善,就是如实修行了。何谓出家沙
门?沙门,为梵语音译,原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不论佛教或外道,都称
做沙门,此处专指佛教的出家众为沙门。
僧宝可分成三种:
(1).第一义僧─即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 ,
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
良佑福田。
(2).贤圣僧─为见道位以上的贤圣。若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
大乘指初发心住以上的菩萨。
(3).福田僧─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门,虽然未证道果,但亦能庇荫众生,
能给予众生安隐快乐,所以为众生种福田的处所。
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佛、法、僧三宝涵义与此相同;
(1).佛宝─「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形容佛智、佛身 、
佛德。
(2).法宝─「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形容法身体性为
真如平等,不增不减,又具足无量恒沙功德,能满足一切净法,使众
生获证涅盘,离苦得乐。
(3).僧宝─「如实修行等」,指一切依法如实修行的贤圣僧与凡夫僧。
其次在现有的文字历史上,曾有释迦牟尼佛应化于世间,为一切凡夫众生
亲见佛身;有佛所说的教法,及依法出家修行的僧,称之为「化相三宝」 。
后来凡夫误以为佛已入灭,不再重履世间、便作种种的佛相,如木雕、泥
塑、纸绘、石刻等,以供礼敬;结集佛的教法载于典籍,以供流布;依此
典籍教制而出家,自行化他,使得正法常住于世间,称之为「住持三宝」 。
实际上三宝本就常住不灭,惟依众生根行机缘及证道的层次,其感得的三
宝自然有所差别了。换句话说,化相三宝永远存在,住持三宝却有可能随
著时代变迁而湮没,但如住持三宝中的僧宝有一人成佛,就成为化相三宝
了。
--------------------------------------------------------------------- -----
「三宝的威德十分殊胜,他能使一切众生远杂苦恼,破除邪见恶念,消减
无始以来种种的我执习气,是世间的明灯,真正的归依处。」
三宝的威德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亦且不可拟议思量,其理有:
(1).能破恶业障道─未归依三宝之前,人生犹如大海中的舟船,缺乏导航
的人和罗盘,必将漂流沈没,永远没有靠岸的时候。一切众生被烦恼
系缚,流转于三界六道,无有穷尽,现在藉著归依三宝的胜缘,产生
了防阻恶业的势能,逆流而上,一念始觉生起,分分除断烦恼,如舟
船喜获导航人和精密的罗盘,终于安隐的航入港湾。
(2).能获佑加持─因众生于生死中,常遭遇许多苦难,不能自拔,就像被
狂暴的怨贼所侵害,无法逃脱而心生恐惧,现在归依三宝,依怙三宝
功德的护佑加持,使苦难怨贼舍怨心顺,不复作出损害诸事,而令众
生吉祥安乐。
(3).能除邪见恶念─众生不能解脱的原因,是由邪见恶念不除,不断的造
出新业,如贫苦的人又不勤奋营生,致贫上加贫,潦倒一生,而三宝
是蔽衣内的明珠,适时解除危厄,令众生欢喜踊跃,重新振作,于是
翻邪归正,断恶修善,达成转迷成悟的道果。
(4).能消减我执习气─无始以来,一切众生因一念无明不觉,执取身心为
我,复由此我执的起念造作,累积无量无数的习气,形成了六道轮转
的势能,今由归依三宝,而将此我执消溶,习气减除,使得身心清净 ,
觉性显发。
「一灯能破千年暗」,世间即是大幽□处,而众生眼盲无智,长劫沈沦,
不得出离,今藉三宝明灯的指引,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所以三宝是真
正的归依处。
--------------------------------------------------------------------- -----
「归依三宝必须心诚意正,坚信自身亦可成佛,然后发大誓愿,精进修行,
才能与三宝的精神相应,得到三宝的利益。」
这里谈归依三宝的心态和方式,在心态上必须做到心诚意正,相信自身具
足佛性,亦可成佛。从三宝的内涵及其威德,可知归依三宝并非只是形式
上的归依,而是从澈底的仰信出发,深切体会三宝确为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
能令众生出离生死,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归依时的至诚恳切,把自己
的身心归向三宝、融入三宝,是十分重要的,大乘起信论说:
「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
由信心生爱敬,由爱敬而归依,「信解观察,供养归依」,是上求无上佛
道,最初一念照破无明痴暗的觉性作用。这个觉性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的佛性,从前禅宗六祖慧能大悟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于是五租弘忍
便对他说: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 、
佛。」
自性、本心、本性,都是佛性的意思,由相信、认识自心佛性,到修行成
佛的思惟,应当如何呢?观无量寿佛经说: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观十方诸佛成就的条件,必先由观自心佛性成就做起,这才是归依三宝的
本意─归依自性三宝。六祖坛经所谓「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
净也」,即说自性中蕴含三宝的理,如一念迷,自性三宝不能显发,就是
凡夫;一念悟,自性三宝全体显发,就是佛,因此一切修行均应「销归自
性」,见性,即成佛道。
在归依的方式上,首应发大誓愿,然后精进修行。大誓愿即四弘誓愿,是
依观察四谛的真实,怜愍一切,起大悲心:
(1).众生无边誓愿度─观察世间诸苦的逼迫,欲令一切众生出离苦海,即
「未度苦谛,令度苦谛」。
(2).烦恼无尽誓愿断─观察诸苦都由烦恼所招感,欲令一切众生永断烦恼 ,
同获解脱,即「未解集谛,令解集谛」。
(3).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了自行化他,应遍学一切法门,即「未安道谛,
令安道谛」。
(4).佛道无上誓愿成─自行化他的究竟在于证得涅盘安乐的境界,即「未
证灭谛,令证灭谛」。
发四弘誓愿,又名发菩提心,若此愿心不发,则道业将不坚固,容易退失
疑悔。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
「归依三宝应发是心:我今此身已生人趣,得离八难,难得能得,以
善方便,当习一切胜妙一法。若我违于如是上愿,不求善法,则为
自欺。亦如有人乘船入海,至于宝所,空手而归。如是归依佛法僧
宝脱苦方便,若不归依,后悔何及?」
依大愿心的驱使,沈浸于「法」的喜悦中,精进修行五门─布施、持戒、
忍辱、精进、止观,卒能与三宝的精神内涵相应,成就了「修证三宝」─
体证真如法性,得一切种智,为佛宝;具足万行法门,为法宝;清净自在 ,
为僧宝,如此,才真正得到三宝的利益。
---------------------------------------------------------------------- ------
第三课 善知识
修学佛法,要常亲近善知识 (注1)。
有三种善知识能使众生行善去恶,安隐的趋向佛道 (注2):
一、教授善知识─以善巧方便分别解说佛法,并作众生的典范,引领众生
修行 (注3)。
二、同行善知识─彼此之间身心和合,相互策励的修行人 (注4)。
三、外护善知识─能护持给养、使修行人得以专志道业的人 (注5)。
自心佛性是成道的正因,譬如一粒种子;而善知识是成道的助缘,譬如灌
溉、除草、施肥、守护等 (注6)。但这粒种子要播在哪里、怎么播法?以便
结出更好的助缘,就有赖修行人的愿力和精进心了 (注7)。
【课文注释】
「修学佛法,要常亲近善知识」
修学佛法,最初不可独修,必须要常亲近有德、有能的善知裁。大乘起信
论说:
「虽有正因熏习之一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
烦恼入涅盘者,则无是处。」
熏习,是修学的过程,就像一件衣服本来没有香气,如用檀香熏之,则成
为「香衣」,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熏习的过程中,如熏
习染法,最后就成为染相;熏习净法,也会有净用。这一切都与所亲近的
人如何引导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善知识的选择,即为修行成就与否的决
定关键。
何谓善知识?善,是有益于我,导我入善道;知,是知修行人的觉受、思
想;识,是能识别修行人言行的邪正。善知一切众生病,善识一切法门药 ,
知病识药,应病设药,使众生离苦得乐,即是善知识。
善知识的反面为恶知识,有些修行人对于佛法尚无正知见,兼又缺乏上求
下化的大悲愿,只是顺从己意,满足欲求而已,因此常将恶知识当作善知
识,而走入了歧途。在诸经论及高僧大德的教说中,每劝人要辨别何为善
知识?何为恶知识?凡能教令伏断烦恼,寂静内心,增益德能,得证涅盘
解脱的,就是善知识;如依彼人所教修学,却使烦恼增盛,内心更加不安 ,
智慧不长,而且逐渐言行怪诞,违背伦理道德,这就是恶知识。杂阿含经
卷二十七提出一个做善知识的条件:
「有众生于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择
法觉分、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
于舍。」
从七觉支的道品观察,能使众生远离烦恼,断除五欲、五盖,达到寂静涅
盘,舍离世间垢染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善知识,可作亲近的对象。所谓
「当亲近善知识,莫近恶知识」,尤其识初学者更应慎其始。摩诃般若波
罗蜜经释知识品第五十二,佛陀曾殷殷告诫须菩提:
「新学菩萨摩诃萨,若欲学般若波罗蜜、禅、精进、忍、戒、檀波罗
蜜,先当亲近供养善知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善知识的示教利喜,一切的善根绝对
无法发露,更何况是进趣菩提涅盘的大道呢
回到课文
--------------------------------------------------------------------- -----
「有三种善知识能使众生行善去恶,安隐的趋向佛道。」
在一般人的观念,常误为只有诸佛菩萨、高僧大德,或能教导启发的人,
才是善知识,但实际上,凡能帮助修行人断除一切恶法,勤行一切善法,
并于趋向涅桨佛道之时,安隐无忧的人,都是善知识。以此分析,即可分
成教授、同行外护三种的善知识。
回到课文
--------------------------------------------------------------------- -----
「一、教授善知识─以善巧方便分别解说佛法,并作众生的典范,引领众
生修行。」
直接传授佛法给修行人的、就是教授,是通常所称谓的善知识。华严经中
对善知识的讲求可说十分完备,今依六十华严卷三十六离世间品列举十种 :
(1).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成就
佛道的愿心,为一切诸佛的种子,长养净法的良田,一切修行必定从
发菩提心开始,但凡夫众生无自智力,又乏大悲愿,惟有依赖善知识
的加持,示现无上微妙不思议佛果,令众生起欣慕意,而安住菩提心 ,
直到成佛。
(2).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善知识不但要今众生安住菩提心,又能令众生
长养善根,将一切的善根思惟作自内熏发,并且均能成为「生菩提种
子」的善因缘。如大乘起信论所明:
「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盘,修习善
根。」
(3).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波罗蜜,是梵语,意译到彼岸,指接引众
生同度苦海,同登涅盘彼岸的意思。波罗蜜的修习可分两个阶段,一
为六波罗蜜,是般若智的成就阶段,一为十波罗蜜,是于般若智上发
挥方便智的功用,达到圆满度化的效果,这就是究竟波罗蜜。是由善
知识的劝令修行人不舍一切众生,行一切波罗蜜菩萨大行,而能究竟
满足菩萨诸愿。
(4).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一切法,是指能出离生死的善法,若于
比法不知不明,不能条分缕析的理解辨说,即难以深入其奥义,所以
要由善知识教授观察一切的方法。
(5).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不外是「严土熟
生」,严土,为庄严佛国净土,其理想在于成熟一切众生;熟生的结
果,也终于庄严了佛土。此为善知识所行,亦是善知识教修行人所行 。
(6).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要严土熟生,行大行、成大愿,满足
一切波罗蜜门,若不具足辩才,随问能答,要如何应付无量无数根行
机缘都不一样的众生呢?所谓辩才,即是四无碍辩:法无碍、义无碍 、
词无碍、乐说无碍,为四种自在无碍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言语表
达能力及对答能力。
(7).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识=生死有两种:一分段生死,为凡夫众生于
六道流转,有一期一期寿命的生死方式;二变易生死,为未成佛之前
的三乘圣者,其意识尚未达澈底的纯净,尚有粗细不等的根本无明惑 ,
致使意识迁流变易。善知识能随顺生死流转,度令凡夫离分段生死,
亦能令三乘圣者离变易生死。
(8).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广大发心的菩萨行,是于无
量劫来勤修不息,「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这样的大力大能,由谁
来激起促成呢?只有苦口婆心的善知识了。
(9).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四十华严卷四十将普贤菩萨的十种广大行愿 ,
加以敷衍诠释,可说是一切菩萨的共同愿行: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
『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
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
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 ,
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
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
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十大行愿的行法即是纵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
恼尽」,而此愿心却「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
无有疲厌」。
(10).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一切佛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从令安住菩提心,种下了成佛的种子,然后修习善根、究竟诸波罗蜜 、
分别解说一切法、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具足辩才随问能答、不著一切
生死、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安住普贤行,一共有九个次第,
可说是修学菩萨道最完备的学程,到最后即深入一切佛智,成就了圆
满的佛道,此指诸佛善知识的示现于世间,以四无量心度化众生的情
形。至于一般的善知识,虽无诸佛度众的大智大能,但以少分摄受,
教学相长,一面自行,一面化他,不但自身成就,也接引无量众生成
就。所以真正的修行,从不断请益许多的善知识,而后自己也是一位
善知识,又成为他人请益的对象,辗转相因,互相增上,则清净光明
的世界便逐渐地被创造出来。又如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
位善知识,其中不分贫富、贵贱、凡圣、男女、出家或在家,亦不分
什么种族、身份、职业,只要彼等能教导众生断恶修善,太于佛道,
均可称为善知识。
所以教授善知识是黑夜中的明灯,迷航的指针,以善巧方便决了修行人的
通塞妨障,调伏修行人内外身心,并能作众生典范,为导为师,引领众生
修行,因此「随顺善师学,得见恒沙佛」,此理不可不知!
--------------------------------------------------------------------- -----
「二、同行善知识=彼此之间身心和合,相互策励的修行人。」
同行就是同修,指同在一处,或修同一法门,或依随同一位师父,或有共
同的信仰、共同的思想等。同行的要求标准,如以出家僧团即是「六和
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戒和同行、见和同解 。
至于在家居士虽无财利共享─利和的问题,亦无共住的规定,但基本精神
完全相同,凡能彼此互相劝勉策励,切磋琢磨行法,同心齐志,又不会扰
乱他人道心者,内而夫妻子女、长辈,外而亲友或结伴同来道场修行的,
都叫做同行。四分律卷四十一说有「善友七事」,即:难与能与、难作能
作、难忍能忍、密事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七事,可说将
同行善知识的应有态度与言行,诠释得最为贴切了。
回到课文
--------------------------------------------------------------------- -----
「三、外护善知识=能护持给养,使修行人得以专志道业的人。」
所谓外护,包括照应修行人的衣食、守护道场,又予种种供养使唤,不使
修行人匮乏而难行。最好的外护如摩诃止观说:
「不简黑白,但能营理所须。莫见过、莫触恼、莫称叹,莫帆举而致
损坏。」
只要默默地护持、给养,不过问修行人的是非好恶,不干扰修行人的道心 ,
不列举修行人的过错,不破坏修行人的德行,便是最佳的外护善知识。
或问:同行、外护两种善知识尚且易得,但教授善知识将如何拣别呢?
答:若佛未入灭,佛即是最殊胜的善知识。佛入灭后,历代的菩萨、祖师 、
高僧大德,都可做为善知识,彼等无不是道眼明师,善知修行人的根
机,善识修行人的心病。但要认同彼人是否为善知识,和求学的修行
人自身心态关连甚大,譬如佛陀在世时,仍有很多人反对他(如六师
外道等),甚至毁谤破坏的也不少(如提婆达多、善宿等),有的佛
陀自承无方教导,有的虽经佛陀再三规诫,仍旧冥顽不灵,非如现今
佛徒心中理想化的佛陀,彷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只要一闻佛言,
则一切大众都得度。事实不然!佛陀对于那些无缘的众生─不信、毁
谤、重罪、一阐提,几乎一筹莫展,因为我执甚重的人,即使佛陀亲
自跟他说法、监机、现通,他也能反向思考,全盘否定。因此,一位
修行人真要求得善知识,首当反观自己是谁?是用什么立场、什么想
法、什么态度来求?如自己已断贪、慎、痴,那应该是一位觉者了,
不必再去求善知识;如未断烦恼,便有无明盖覆本心,自尚糊涂,岂
可用分别心、执取心,判断谁才是善知裁?
一般来说,寻求善知识的修行人可分三种类型:
(1).读书型=或称知识份子型。专门喜好消文释义,辨析文言名相。其
一但发现某人写了很多书,就盲目地崇拜,认为那即是善知识。(当
然也必须合乎其人的口味才行,否则,反作攻诘之词。)此类读书人
常鄙视某些专志修行,却无论述出版的修行人,讥评之为不学无术、
乡俚野人。殊不知,断不断烦恼、解不解脱生死,和会不会舞文弄墨 、
成不成一家之言无关(如六祖慧能可为明证),是和一位修行人能否
「明白本心,见自本性」,透得威音那畔消息密切关连。更何况,有
些真参实证的大修行人,纵无著书立说,亦非斗大的字认不得的文盲 ,
他们一面深入经藏,一面运用禅观加以销融,使文字转成般若,使义
理化作现实,直接引导众生从生活中去实践,不一定是靠写书说话的 ,
惟读书型的修行人往往于此□不清真相,致遭己欺。
(2).信仰型=或称天慢型。喜爱追逐感应神通,或讲求宗教上的仪轨,注
重修行表相。因此,若彼听闻某人藏匿深林山野,吃野果、喝泉水,
便呼之为「尊者」、「罗汉」;若见某人名满天下,徒众甚多,道场
林立,即是乘愿的大菩萨。于是终日探访,盲目跟随,也不管到底彼
人为何等,即四处矜夸,传播一些与佛法全不相应的事物,此种行径
类似梵天王,虽有佛教徒名义,却非真正的佛教徒。
(3).伦理型=佛法中的「长老」,本为尊称有德、有能的悟道者,非指年
纪老大,僧蜡、戒腊较他人多者,经上说:
「不重久修,不轻初学。」虽彼人已修行数十年,而此人才刚入佛门 ,
但从三世因果推之,彼人或许今生初尝法味,而此人已千万长劫宿植
德本,究竟谁才是初学呢?所以古圣先贤每劝人「不以言举人,不以
人废言」,不看名言假相而生淆讹,不别世间成就致乱己心。由此,
谛审昔时祖师的慧眼明监,可为佐证:六祖目不视丁而接祖位,龙女
八岁成道,苏陀夷七岁入比丘位,又世间学问中也有四岁上大学,少
年得博士的实例。反观大多数的修行人,心目中的「德高望重」、
「善知识」,却一概朝向齿摇发白,五体失灵的老年人,这或恐受到
中国人传统「敬老尊贤」的观念所误吧!须知,「敬老」与「尊贤」
都很正确,但老者不一定即贤,贤者也不一定非老,伦理型的修行人
常在拣择善知识时,造成一厢情愿的看法。
总括地说,要正确的拣别善知识,必须捐弃成见,不以个人的知识、经验
来判断现象,深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尽山河大地无非善知识」,一
切法皆是佛法,一切蠢动含灵皆是明师,「若净其心如虚空,是人能解佛
大道」。所谓欲纳百川,唯有深谷,「大海不舍细流,故能成其大」,若
能秉持至诚恳切的心,自然会与大善知识相应,这个至诚恳切源出一念始
觉,所以说「法性实际,是善知识」
--------------------------------------------------------------------- -----
「自心佛性是成道的正因,譬如一粒种子;而善知识是成道的助缘,譬如
灌溉、除草、施肥、守护等。」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此「佛性」非从外求,而是本来具足,自心本
有,故言「自心佛性」,若无佛性,则无成佛的可能,所以是成佛正因,
譬如一粒种子。但空有正因佛种,没有助缘方便,种子亦不会萌芽、成长 、
开花、结果,这个助缘,即是善知识,而助缘的方法就像灌溉、除草施肥 、
守护等。大乘起信论有一段话:
「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
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
有正因的佛性,加上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等善知识为助缘,因缘和合,才
能断烦恼,入涅盘。
--------------------------------------------------------------------- -----
「但这粒种子要播在哪里?怎么播法?以便结出更好的助缘,就有赖修行
人的愿力和精进心了。」
善知识的责任是帮修行人管理这粒已播下的佛种,而播种的时机、地方,
及播种的方法,即为修行人自己的抉择。大乘起信论说:
「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
乐求涅盘。」
内净法即佛种、内净法的熏习力就是修行人的愿力和精进心,所谓「自助
天助」,只有自身能淬励奋发,勇猛不懈,诸佛菩萨等善知识的助缘,才
能应化于修行人的身上,因缘具足,成熟本有的善根,逐渐地趋向菩提大
道。
---------------------------------------------------------------------- ------
第四课 教和观
开始修行,必先识知法门 (注1)。
一切的佛法都是为了启发智慧,断除烦恼,令众生通往涅盘的境界,所以
称为法门。 (注2)。
佛教的法门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可分教和观两种 (注3)。教门,是研究经典
义理,从理论上求得知解 (注4);观门,是由禅定中起正思惟,进而依法实
践,体证事物的真相 (注5)。
教、观二门就像车的两轮、鸟的双翼,必须相辅相成,同时并行,才不会
有所偏失 (注6)。至于正确入门的方法,一定要经善知识指导,以免堕入
邪见邪行的歧途 (注7)。
【课文注释】
「开始修行,必先识知法门。」
修行,这个名词对佛教徒来说十分熟悉,但修行的内涵却鲜少佛教徒了解 。
修,是修改,即将错误的思想言行加以次正;行,是实行,即依著正确的
思想言行去做。修,为消极的止恶;行,是积极的行善,合称叫修行。任
何宗教都可分成信仰与修行两种,信仰是对该宗教教义的虔诚信奉,仰赖
该宗教神只(佛教为诸佛菩萨)的大力大能;而修行是从亲身实践中,去
体验宗教精神,及印证教义的内涵。佛教,是理性的宗教,尤其特重修行 ,
因此在修行方法的讲求、次第的分析、结果的印证上,都有建立一套严密
且合理的理论系统,这就是「戒、定、慧」三增上学。由此三学扩充推衍 ,
即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乃至于八万四千法门。所以要开始修行之前,自
应先识知法门是什么?从何著手?
--------------------------------------------------------------------- -----
「一切的佛法都是为了启发智慧,断除烦恼,令众生通往涅盘的境界,所
以称为法门。」
佛法,是一种具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的常轨,而被称为「法性、法
住、法界」,所谓「法尔如是」的。这个常轨从佛教的立场,认为是由释
迦牟尼佛所创见,因此称它为「佛法」。
要正确了解佛法的涵义,应自四个方面作考察:
一、创见佛法的源头─在现有文字的历史上,创见佛法的人是释迦牟尼佛 ,
但于经中随处详载诸佛名称,可见创见佛法的人应包括过去、现在、
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二、佛法涵义的广狭─狭义的佛法,指佛陀的一切教法,此又分二种:
(1).在理论上,佛陀的身教与言教直接演示于弟子面前,而弟子亦直
接闻见。(2).在事相上,佛陀在世时,其弟子得直接从佛陀受持佛法 ;
佛陀入灭后,依经典中的法与律作为佛法。
广义的佛法,包括菩萨、高僧大德等言论或教法,及世间一切微妙善语,
或人、事、物的现象,凡能表诠宇宙人生真理的,都可称之为佛法。所谓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佛法不一定佛说,别人说,而不
违缘起法则,也是可以的。大智度论卷二说:
「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
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
只要所说的法能够「入佛法相」,则与佛说无异。佛陀曾自言:
「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我未说法,如大地土。」(升摄波经)
这是最能感受佛陀慈悲与包容的襟怀,不若某些宗教的专制,不许他说。
佛法的平等精神,从此显露无遗!
三、佛法的功能─凡能利益众生,今其离苦得乐者,无非佛法的功能,若
约言之则有能灭、能到、能生、能导四种:
(1).能灭=佛法能息灭贪、慎、痴等烦恼火。如修不净观,灭贪欲火 ;
修慈心观,灭慎恚火等。
(2).能到=佛法能究竟到达涅盘彼岸,不似一般外道法,住著于有为
过患,非究竟处。
(3).能生=佛法中有真智妙慧,如从闻慧生思慧,从思慧生修慧,所
以说能生正智。
(4).能导=佛法的作用能使自己善根成就,又能引导他人住于正法中 ,
所以为能导。
四、佛法的显发─因为佛法是在世间流行,自有他表现于外,且有别于外
道法的方式,此可分六种:
(1).善说=诸佛菩萨及高僧大德等演说佛法,均能契合诸法实相,及
施设种种善巧方便,「若不善法说不善相,善法说善相」。
(2).现报=依佛法行持,能获得现世的果报,如经中说「晨朝受化,
夕令得道;夕为说法,今朝得利」,只要证得某种沙门果位,便
于现世受到恭敬,致生名闻,常住禅定,感得神通,证人涅盘等 。
(3).无时=一般外道法的修学,常有时间、地点、吉凶等的限制,而
佛法不论在行、住、坐、卧,或任何的场合、情况,都可修学或
演说,最为自在。
(4).能将=将,是带领的意思。能以正法带领众生至解脱处。
(5).来□=修学佛法,应当自身作证,亲自□试体验现前法乐及不思
议的解脱境界,并非盲从附和,仰信无疑,如佛告诸比丘「汝等
莫但信我语,当自思惟:是法可行,是不可行」。
(6).自知=经上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智慧的修行人,能分
辨何者是正法,何者是邪法,何者能断烦恼,何者反增贪嗔,譬
如一位病人,自能感受究竟病苦是减轻或加重。
由前述四方面考察佛法的涵义,就可明确了知所谓「法门」,都是为了启
发智慧,断除烦恼,今众生通往涅盘的境界。
--------------------------------------------------------------------- -----
「佛教的法门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可分教和观两种。」
轨生物解为法,圣智通游为门。法,是一种世间的准则,门,有能通和显
示差别的意义。无上佛道若无法门,则无由得入。从法门的绝对性来说,
称为「不二法门」,即「归元无二路」;从相应众生的差别性来说,称为
「八万四千法门」,即「方便有多门」,因此说「法门无量无边」,但从
修学的方法分析,却可总别两门─教门和观门。教观纲宗说:
「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
--------------------------------------------------------------------- -----
「教门,是研究经典义理,从理论上求得知解。」
从佛陀一代时教开始,历经诸菩萨、高僧的论著,及现代佛教学者等人的
研究成果,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诠佛法,使经典上的义理得以让每一个时
期的众生所理解的,都可称为教门。由此观之,经、律、论、疏、传、语
录等,都是教门。若从类别分析,又有如下差异:
一、教门的范围─有大乘和小乘。
(1).大乘=令发广大愿心,自利利他,遍学一切诸法,勤修六度万行 ,
断我、法二执,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一切种智的教法。修
学大乘教的,称做菩萨道。记载大乘教的经典,叫大乘经典。
(2).小乘=唯自求解脱,不欲利他,断除我执,离分段生死,证一切
智的教法,称做「声闻道」,其经典为小乘经典。此教又有利钝
之分,利根人为缘觉,钝根人为声闻。
二、教学的根机─有权教和实教。
(1).权教=以权巧方便随顺众生根机,施设种种的教门,化导众生逐
渐体解佛法。此是一时权宜,而究其目的,即为了摄其进入接受
实教的能力。如天台宗所立四教义中的藏、通、利三教,华严五
教的小、始、终、顿四教,都是权教。若以四悉檀教学划分,即
世界、为人、对治三种悉檀为权教。即「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
道」,叫「为实施权」。
(2).实教=对利根人,所谓机缘已熟,便直说佛陀自证的真实根本教
义。天台宗、华严宗的圆教,四悉檀中的究竟悉檀,都是实教。
即「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叫「开权显实」。
三、教理的内容─大别有空、有二门。
(1).空门=阐明一切法无非因缘假合,皆无实体存在,而生、住、异 、
灭的现象,不过是众生的一念妄执,即属空门。惟各宗派对于空
的解释互异,并无定论。如般若经典、中观论、成实论等,都属
于空门。
(2).有门=阐明一切法实有,常住不变的,为有门。此门亦众说纷纭 ,
难以概分。如真常系的经典、俱舍论,大抵属于有门。
另外,尚有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均不出空、有二门的思想体系 。
四、教法的体裁─即十二分教,或称十二部经。
(1).修多罗=意译契经。指长行的文体,或称散文。
(2).只夜=意译为重颂。即附于契经内,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的教法 。
(3).记别=是把简单的教法做详细解说,其后转化成佛陀对弟子所作
的证言,而成了「授记」的意思。
(4).同讽诵=是一种只有偈颂,而没有长行的文体,又名孤起。
(5).自说=即无问自说。为有感而发,不经由启请及问答的说法方式 。
(6).因缘=指在某种因缘下,即说出某种的经,如经典中的序品,或
由偈所说的因缘故事,或制定戒律的因缘。
(7).譬喻=即以种种因果报应的事迹,解说法义。
(8).本事=指记载本生谭及譬喻以外,有关佛陀与弟子前世的故事。
(9).本生=为佛陀的前生故事,叙说菩萨六度万行。
(10).方广=即广说种种甚深法义。
(11).未曾有=指佛所说的未曾有、不可思议的事情。
(12).论议=指注释经典的论书,或以论的形式所写的经。
十二分教,即通称的三藏经典,实际上,一切有关佛教的著作、其文章体
裁均不出十二分教的范围。
由此四种类别,便能明白教门的错综复杂,使得众生开卷迷糊,而非开卷
有益了。但正确的入门方法,应先研读概论性的佛书,及介绍佛教历史、
思想衍化的书籍,先掌握整体观念,再分门考察,最后一门深入,如此才
不会被误导或不知从何著手。
--------------------------------------------------------------------- -----
「观门,是由禅定中起正思惟,进而依法实践,体证事物的真相。」
依教门建立的思想体系,去实践体证,即是观门。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方
法与证道的迭相助成。
一、方法─可分禅定与思惟二种。
(1).禅定=欲体证佛法,必先止息妄念,使内心处于安定、清净的状
态,此时觉性自然显发,正思惟自然生起,自能起观行的工夫,
而止息妄念的方法,就是禅定,所以,禅定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获得禅定的方法很多,如打坐、念佛、诵经、持咒等,都可达到
相当程度的定境,但如要获得较深、较安隐的定境,仍以打坐为
得定的通途。因为菩萨道与声闻道的修学动机不同,造成修学方
法有很大差别,唯在禅定一门,均以四禅为根本,只是禅定中的
思惟内容互异而已。
(2).思惟=散乱心中的思惟,能使修行人生出邪见,只有定心中的思
惟,才是正思惟,才能获得佛法正见。前述禅定不过以止止妄,
犹如行至半途、稍作歇息,虽有清风徐来,遍地鸟语花香,却非
真正的如来宝所。但于此时,修行人的心中一片朗澈,像明镜的
澄净无染,能映照一切万物,自然而起观行。这个过程并无时空
相可说,但详作分析,可成三相:制心、照心、观心。制心相,
偏于禅定,指心定止一处;照心相,即由定中起照了诸法的功能 ;
观心相,为照了诸法之时,产生监别、思惟、印证。监别,是对
诸法相状的透析状况,由此透析而作意思惟,然后印证堵法实相 。
故知思惟不是依著经典的文字相或语言相,在想像一个道理或悟
境,而是定境中的观照,将本自具足的觉性表现出来而已。
禅定与思惟的修习,起初应以禅定为主要,到了有入定经验时,再修
思惟。但如根性较利者,亦可两种并行,如上根人,一闻即悟,当下
远离诸相、诸念,这是超越禅定与思惟的圆顿法门,非以凡情能够揣
度,更不可擅自模拟,以免堕入恶觉观中。
至于其他方法,如八正道的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均属于助行 ,
而正念摄于正定,正见摄于正思惟,这是观门的共同科目。
二、证果=由修行方法而达到证果的地步,复由所证的果位,开展出更上
胜的修行方法,两者迭相助成,互为因果,一切诸法的真相─实相,
便愈来愈明确,愈来愈圆满了。
--------------------------------------------------------------------- -----
「教、观二门就像车的两轮、鸟的双翼,必须相辅相成,同时并行,才不
会有所偏失。」
修学教门,能充实佛法学养;修学观门,能增强慧照能力,两者就像车子
的左右两轮,鸟的双翼,如缺少其一,便会失去一切正常的作用。教观纲
宗说:
「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
一切的观门,皆依教法所施设,一切教门,也是修观的成果记录。如独学
教门,而不修观门,即成了学问家,不是真正的修行人;独修观门而不学
教门,容易走入外道行径,不知修因,不辨修果。所以教观同时并行,相
辅相成,才不致邪倒偏失。
--------------------------------------------------------------------- -----
「至于正确入门的方法,一定要经善知识指导,以免堕入邪见邪行的歧途。」
因为每个人的根行不一样,究竟是如何依教修观,或依观设教,必须要请
益善知识,由其随机指导,像古代的许多大修行人,常依止师父十年八载 ,
甚至二、三十年,朝夕参学,并非如现代人杂修诸法门,或每天跑道场去
访明师,到最后竟弄不清楚自己修些什么?有的只不过学得表相皮毛,说
几句口头禅或佛学名词,就自以为行家了。诸如此类,常堕入邪见邪行的
歧途而犹浑然不觉,实在很可怜!
**********************************************************************
【录自:中华佛教法性宝林文化协会】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1.160.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