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ctime()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8:02), 站内信件
|
出处:《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林世敏 著
(厦门南普陀寺佛经赠送处印赠 1995.12) 书号:5203
第五 佛教不是逃避现实的
有人看到许多和尚都是索居山林,埋名隐姓地潜修喜炼,似乎对
社会一点也没有贡献,就指责佛教是逃避现实的。
其实这也是似是而非的论调。
佛教是主张:‘悲智双修”的,单有救世救人千“悲”心,而无
真才实学“智”慧,学是没有用处。(有仁心拯溺,却不懂得游泳,
有何用处?)
因此,真正的大乘修行者,(乘是船的意思,船的大小决定载人
的多少。大乘以“兼善天下”为目标,小乘以“独善其身”为目的。)
隐居潜修,只是为将来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作准备。(就象科学家们,
苦心弧诣地,一天到晚躲在实验室中研究一样。)
其实不只是出家人如此,在家修行的居士们也是要“福慧双修”
的,不只要为自己将来的“幸福”打算,也要学习磨炼弘法济众的“
智慧”。
以下我只想举出一位沟通中印文化的高僧,《西游记》小说的主
角----玄奘的故事,来说明佛教并不是逃避现实的。
玄奘,俗姓陈,名讳,河南偃师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九年。他
家是个书香门第,祖父是北齐的国学博士,父亲做过隋朝的江陵县长。
玄奘出家后,人家推荐他当长安的一家大寺院----庄严寺的主持,
但他婉拒了。
他当时看到国内的佛经太少,而且义理晦涩,不能令人心服。于
是发誓要:“舍命西行,求取佛法,来宏化中上。不仅要大量译经,
而且要解决今日佛法上的症结,替我国文化,作一件神圣伟大的工作。”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开始了他多彩多姿的求经生活。他走过
炎热沙漠,翻过崇山峻岭,经过九死一生才到达印度。
玄奘在释迦成道的菩提树下,为印度佛教的衰微而大哭,立志要
努力精研佛法。后来在曲女城大会中,一席宣言(即真唯识量颂),
震动得全印度小乘,教徒哑口无言。
玄奘饱受各国国王的尊崇礼待,大家为了争相引请他去讲经,甚
至不惜大动于戈。
就在“功名富贵”达到最高峰的时候,玄奘却决定要回国了。他
当时对他师父戒贤大师所讲的话,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听了还是
不禁要万分感动。
“师父,我求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幸福和才学。如果仅仅
为了这些,我就不会冒着生命的危险了。现在我已在贵国学到了不少
东西,应该回国去传道,解放苦难中的同胞,如果我久留不归,我就
对不起苦难的同胞了。”
这是何等抱负何等胸襟!这才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才是堂堂
正正的中国人!这种伟大的精神,值得我们效法啊!
在张起钧和吴怡先生合著的“中国哲学史话”,一书中,对玄奘
有着这么一段评语:
“这一代的高僧(玄奘),一半生涯在求经,一半生涯在译经,
他有着游历家多姿的生活,有着宗教家的殉道精神,有着思想家的救
世热情。他为了佛教,为了中国文化,为了世界人类,贡献了他的一
生,如今已心安理得地离开了人世。他手中的笔掉落了,他的那颗心
停止跑动了,但他在沙漠中印下的足迹,却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里;
他一手翻译的千卷经书,也永留在中国文化的宝库内。”
谁说佛教是逃避现实的?谁说佛教是消极,悲观、厌世的?(请
参阅第二章第八点“佛法是入世的”)
-- ※ 修改:.actime 于 Jan 11 13:34:44 修改本文.[FROM: 202.101.119.98]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101.119.1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