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ctime()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8:02), 站内信件
|
出处:《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第二章 佛教的特色
林世敏 著
(厦门南普陀寺佛经赠送处印赠 1995.12) 书号:5203
第六 佛数不承认有创造万知的神
“神”,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着自己的观念的形像造神。
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
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可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
而且十分肯定他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大家想想,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
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久“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
义呢?(因为同样的理由,宇宙人生也可能自然存在了。)
这里我们列下一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
多少可能帮助人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 X 。
求 X = ?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埋或已知的假设,直接
就写下了答案。
x = 神
然而神是从哪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
x = 神 = Y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 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
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
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只是前一件事的“结束”罢了。
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
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一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
做过如下的解说:
“‘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为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
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点“开始”演,
到十点“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
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
“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
对整个错综复杂、固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
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了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
这一点说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
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
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半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
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
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将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
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不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
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
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
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种?他的姓名和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
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哪一城市乡
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
样的?那型的箭?箭羽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叉是什么材料所制?……
这样,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
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的
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是对人生无益的,是跟人们要求脱离生、
老、病、死的痛苦无关的,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的。
话题稍为扯远了,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
的说法,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
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是上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室
内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制成的。
如果把上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乾则成凹地,那来湖
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哪里?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
们只是“固缘暂时的聚合”罢了,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
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
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
“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着“妙有”的
“真空”。
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
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
会还原成“水”了。
还有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
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的“物”罢了。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
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
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哪里有创
造万物的“神”?哪有被创造的“万物”呀?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101.119.1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