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8:35), 站内信件
|
§佛教徒对於全部佛经的态度怎样呢?
佛教的大小乘经典,非常之多。至於佛经之有大规模的文字结集记载,是在佛
灭度後数百年间的事。虽从律部中可以看到,佛陀时代已有了成文的经卷,例如根
本有部律卷四十四、卷四十八、杂事卷四、药事卷三,已有读经写经的记载,唯其
为数很少。初期的佛经,多半是靠口头传诵的,由於印度自古以来对於圣书都靠师
弟口传(最早婆罗门教的吠陀圣典,根本忌用文字记录),所以养成了印度民族强
记的习惯与能力,一个学者熟背数十万颂,乃是平常事,即至今日的缅甸比丘之中
,仍有通背三藏教典的三藏法师。正如胡适所说:「那些印度和尚真有点奇怪,摇
头一背书,就是两三万偈。」(白话文学史)
但是,多靠师弟诵传的方法将佛经流传下来,就不能保证没有讹误的情形了。
而且,印度民族从师承相传的习惯中,养成了对於师承的绝对信心,因此,时间久
了,对於同一桩事物,就有好多种传说的不同,各传各的,各信各的,互不相妨。
因此而可能把一些印度古文化中的各种传说,也在不知不觉中加以利用而成了佛典
内容的一部分。尤其是历史性的考证工作,对於印度民族是从来不重要的。所以在
佛经之中有著许多互相出入矛盾乃至时间倒置的记载,尤其关於论典的部分(佛教
有经律论等三藏,经律的性质相似基督教的新旧约,论典的性质相当於基督教的神
学书),因为多半是出於各派论师的撰著,不同的见解更多。
因此,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对於佛经,应该具有极崇高的虔敬,但却不必要求
毫不简别地字字接受。佛教的正法,应向佛经之中探求,对於佛经的记载,却可保
留各自的审察态度(是指如有审察能力的话)。
但从大致上说,流行於现世且有史实可考的佛经,都是值得人们去信受奉行的
,因为各经的主要思想都是正确的,偶或有些名相数字见解及传说等的出入,也是
枝节问题,而非根本问题,故对一般的人来说,不得怀疑佛经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佛教虽然主张人人皆可直接去理解佛法,如若遇到理解不透的所在,最好请教有素
养的法师,断不可自行妄断佛经的义理;因为有许多属於境界上的名词及观念,若
非多看佛经或自己没有实践的体验工夫,便不容易通透得过。
佛教的经典很多,中国翻译了一千年,也不能确知究竟译出了几万卷,现存的
佛典连同中国人的注释讲述在内,还足足有三千多部一万五千多卷(日本、西藏、
南传各国所传集的还不在其内),所以,直到现在尚无法确切地列出那些是最主要
的经典来。如果要看佛经,对一个初阅读佛经的人来说,佛法概论及佛教史等的入
门书籍是必须看的,入门性的书籍,会告诉我们进一步的工作是什麽?本文仅作通
俗性及一般性的皮相介绍,至於更进一步的研究指导,不是本文的范围了。
§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
这个问题应当分做两面来讲:一面是否定的,一面又是肯定的。
现在的一般年轻人,都在诅咒佛教典籍的难懂难读,那是由於他们看的佛书太
少,同时也没有看到大部的佛经;比如大般若经、大涅盘经、华严经、法华经、维
摩诘经等,他们可能从未见过,至於阿含经,看的人就更加少了。其实,如果真想
看佛经,应该先由阿含经看起,接著看法华、华严、涅盘、般若,那麽,我敢保证
他绝不会觉得佛教的经典比耶教的新旧约更加难懂而更加使人厌烦。许多人以为耶
教的新旧约浅显易读,其实,基督徒中,很少有人曾经把旧约读完的,一般他们所
谓的查经家,只是教人翻前倒後地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如果真的一口气读完旧约
全书,如他不是职业的教士,不是盲目的附从,并且也不是另有目的,那麽,他对
信仰即可能发生惊讶和动摇。然而,如想读完全部旧约,实在是一种精神的虐待。
不过,新约中的四福音,的确是比较易读的,四福音中也只有马太福音写得最好。
佛经的特长是每以故事体裁的文学笔触,写出佛教的思想与境界──善用形象
的描写及比喻来表达抽象的形上理境,所以,胡适以为佛经的翻译作品,要比中国
的古文──骈体文率真得多,他说:「因佛教的经典重在传真,重在正确,而不重
在辞藻文采;重在读者易解,而不重在古雅。故译经大师以『不加文饰,令易晓,
不失本义』相勉。」又说∶「鸠摩罗什译出的经,最重要的是大品般若,而最流行
又最有文学影响的却要算金刚、法华、维摩诘三部。」胡适尤其推崇维摩诘经是「
半小说,半戏剧的作品,译出之後,在文学界与美术界的影响最大。」又说:「法
华经虽不是小说,却是一部富于文学趣味的书。其中几个寓言,可算是世界文学中
最美的寓言,在中国文学上也曾发生不小影响。」又说:「佛所行赞经,乃是佛教
伟大诗人马鸣的杰作,用韵文述佛一生的故事」,「华严经末篇入法界品占全书四
分之一以上,写善财童子求法事,过了一城又一城,见了一大师又一大师,遂敷演
成一部长篇小说。」(以上均见「白话文学史」第九及第十章)我们知道,胡适并
不信佛,他对佛法的见解,我们无法同,但他是近代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开山鼻
祖之一,他却以为佛教的经典富有语体文学的崇高价值,那麽试问:佛经是否真的
难以读懂呢?除非你老早存有成见,否则你当不致於点头说「是」。
然而,如果读到大小乘诸家的论典,那就真的要使你大伤脑筋了,特别是大小
有宗的论著,那些陌生名词,那些精密结构,那些深邃思想,若非有了相当高的佛
学素养,看了便是彷佛是看的「天书」,然是学佛数十年的老佛教徒,如果不曾
有过哲学思考及科学方法的训练,也只能望书兴叹而已;正像以一个「武侠小说迷
」的读者,突然去读康德与黑格尔的著作,保证你也同样地不得其门而入。那麽试
问:这样情形的佛典,应该要它呢还是不要呢?除非你仅是一个下层文化中的成员
,否则你当不致说一个「不」字。
许多人以为耶教的书容易读,其实,如果跑进他们的神学──经院哲学中去看
一下,你也会觉得不知所以的,中古时代的耶教教士们,为了所谓「谋天启与人智
的调和」,而将神话套上哲学的外衣;为将一切的问题,全部纳之於天主的权威之
下,所以要称哲学是神学的奴婢,以致弄得迂曲不经,支离琐碎,烦杂之极,并且
也因此有了烦琐哲学的赐号。
今日的佛教文章难懂的问题,我想那是出於少数人的作风而来,比如有些食古
不化的「佛学家」,硬是生吞活咽,患著思想的胃肠机能障碍,他们看书不经过大
脑,便将书中的文字,断章取义,东抄西摘,凑成他们自以为是的文章,这样的文
章,连他们本人也没有弄得明白,到了读者眼下,当然要「不知所云」了。不过,
据我的考察,类似的文章,目前已经逐渐地少了,因为那些「博古」而不通今的「
佛学家」,已到了自知「退休」的时期。
至於思想性的佛学论著,那是供给研究用的而不是通俗用的,自然不能要求他
们写得像西游记和水浒传一样,虽然近代的日本佛教界,已在试用西洋的哲学名词
表达佛教思想,但也不能全部西洋化,否则便不成其为佛教而失去了佛教的面貌。
总之,若从传播的方式上说,佛教是绝对赞成文艺化或通俗化的;若从研究其
思想的理论上说,佛教是不能不深邃化和精密化的。所以,我们固然要提倡通俗,
却不该咒诅难懂。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
在原则上,不但不禁止,甚至还鼓励。因为佛教相信,佛教的信仰是合乎理性
的,凡是信仰佛教并且已对佛法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之後,纵然要他改信其他的宗
教,也是办不到的。所以,异教的任何宣传,对於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而言,是足够
接受考验而无法动摇他的信心的,又因佛教不是独断信仰的宗教,所以不否定异教
的应有价值。佛教将化世的法门分为五乘,人天乘便是五乘的基础,是一切法门的
共通法门,也是一切宗教与哲学的共通善法。因此,佛教对一切异教的经典书籍,
除了那些武断、迷信、不合情理的部分之外,都会给予它们应有价值的肯定。
同时,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应当也是一个佛法的传布者,对於弘扬佛法的技术
来说,为了使得异教徒们改信佛教,或者为了摄化那些正在徘徊於佛教及异教信仰
之间的人们来归依佛教,对於宗教比较学的知识,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说出
佛教的信仰优胜於其他宗教的信仰,岂能使人心悦诚服地信仰佛教?所以,一个理
想的佛教徒,应该要具备若干程度的异教知识。(注十三)
当然,对於一个初信佛教的人来说,研究异教的义理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佛教
主张学佛有馀,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去看外书,否则,自顾不暇,那有闲工夫去
研读异教的书籍呢?
注十三∶十诵律卷三八佛言:「从今为破外道故,诵读外道书。」根本杂事卷六佛
说:「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习外书,自知明慧多闻,强识能催外道
者,方可学习。」「当占三时,每於二时佛经,一时习外典。」「於日初
分及以中後,可读佛经,待至晚时,应披外典。」
§佛教以为异教徒是罪人吗?
不。佛教虽将一切佛教以外的宗教一律称为「外道」(是指不向内求明心见性
而朝外求神鬼的赐予),但是,佛教并不否定各该宗教的应有价值,佛教将宗教的
层次分为五乘,已如上文约略介绍过了,这五乘都是善的,下级的人乘与天乘,虽
未解脱生死,然已行了五戒十善。依照佛教的尺度衡量,除了佛教之外的一切宗教
,都属人天的范围;能为人天的善业而努力,当然不能看做是罪人了。
因此,正信的佛教,虽然自信佛教的宗教价值超胜过其他的宗教,却不歧视其
他宗教的宗教价值;能够共同来为人天的善业而建设,岂不是比破坏人间的康乐者
,更够资格作为佛教的朋友?
所以,佛教虽然鼓励异教的信徒改宗佛教,佛教却从来不用排他的手段去摧残
异教,这在二千五百多年以来的世界史上,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
§佛教的苦相当於基督教的罪吗?
一般无宗教信仰的学者,的确是作如此观的,他们以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
,劝人为善,总是一样的。从这劝人为善的基础上,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推想到,佛
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当然也是一样的了。
因为,佛教讲三界的生死是苦海,众生的感受,无非是苦,所以修持的目的,
是在脱苦;基督教讲人类都是罪人,是由人类的第一对祖先──亚当和夏娃,不听
上帝的警告,而偷吃了伊甸园的生命和智慧的禁果,所以人类有了生命和智慧,但
也得罪了上帝,上帝要罚亚当和夏娃的子子孙孙,都要受苦,这就称为人类由第一
代祖先遗传下来的「原罪」,基督徒信仰上帝,原因是上帝派他的独生子耶稣上了
十字架,代替「信他的人」赎了罪。
事实上,佛教所讲的苦,与基督教所讲的罪,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佛教所讲的苦,是由众生自己的业感报应而来,众生的业感,是由无始的无明覆障
而来,纯粹是个人负责的事,与上帝没有关系,与祖先也没有瓜葛。众生由於无明
之惑的烦恼,而造生死之业,由於生死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正在感受生死之苦的
生死之间,又因生死而造无明之惑;就这样,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因苦生惑,惑
业苦三者,连成一个生死之流的环状,头尾衔接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因为惑是苦
的种子,业是苦的阳光空气水,苦才是惑与业的结果,也唯有结果才是真正的感受
。所以佛教要把生死之流,称为「苦趣」或「苦海」,所以要求超越这个生死之流
而不受生死的束缚,自由生死、自主生死、不生不死,便是解脱的境界。
不过,佛教求解脱,并不是仅靠佛菩萨的救济,佛菩萨只能教导我们如何解脱
,却不能代替我们解脱,这与耶稣代「信他的人」赎罪,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因为
佛教不承认众生是由上帝的惩罚而得罪,尤其不承认人类祖先的罪会遗传到子孙身
上,正像「罪不及妻孥」一样地简单明了,上帝不能代人赎罪,也正像「我吃饭不
能使你饱」一样地简单明了。佛教脱苦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戒
是不应作的不得作,应作的不得不作;定是心的收摄,不使放逸,也不使懈怠;慧
是清明的睿智,认清了方向,努力精进。所以,佛教的脱苦,决不等於基督教的乞
怜上帝代为赎罪。
在此顺便一提,许多的人,认为佛教太重视苦,乃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
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乐,并且可用人为的方法来改进生活的环境,
所以认定佛教的看法是错误的。关於这一点,如果站在现实人间当下一生的立场上
,佛教并不非要教人承认「有受皆苦」的这一观念不可,佛教讲苦,是从佛陀的悲
智观照而得的结论,一般凡夫并不是佛陀,当然不易体察出来,正像人见野狗吃屎
,该是多麽的恶心,吃屎的野狗,却是吃得津津有味而乐在其中,如果人们一定要
告诉野狗知道吃屎是多麽的不卫生,野狗可能还会掉过头来吠你两声!由於境界的
高下不同,实在勉强不来。因为,佛是站在生死之流的岸上,来看生死流中的众生
乃是唯苦无乐,纵然有乐,也像搔著疥疮杀痒,搔时痒得快活,搔後痛苦即至。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