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8:34), 站内信件
|
但是,从释迦牟尼的言教中,使我们明白,在现有历史的记载中,虽然只有释
迦一人是佛,可是过去久远以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未来的久远以後,这个
世界仍将有佛出生,现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
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著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
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
教相信∶佛陀是以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
,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甚来崇拜,也不承认另
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宇宙和生命是从那里来的?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
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原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
後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
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於众生所造的「业力」
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
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在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
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
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的结果,所谓「善
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
业,有个人单独造作,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也可以
和他人相同,有的虽然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
大体上说,分有「共业」及「不共业」的两大类。
由於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业报;地球,便是由於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
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
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著无数无量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於各类不
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
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至於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
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
,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
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上有许多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
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释,一切都是由於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
它们存在的理由。
至於生命在地球上最出的出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
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地球形成之後最出的人类,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
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於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
後,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
实际上,那也是出於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正
像以後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
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於不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
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万差别。
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众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
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
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
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也有千万差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姊
妹,也各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佛教对於宇宙生命的来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菩萨怎麽讲?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它的意思,菩
提早觉,萨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那也就
是动物。萨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
,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所以,通俗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恶的人,称为「菩
萨心肠」。
菩萨的本义,和民间的观念不大相同,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後发愿自度度人乃至
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绝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
,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们无量誓愿学,佛道无
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
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菩萨共分五十二个
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
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大势至、
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什麽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麽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於说
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
於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於根器深厚而有
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
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於听法修
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
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
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
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
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
为大乘。
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
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
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於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
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
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
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
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
;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麽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国大乘
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
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
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
的佛教是属於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
思想架构,也多出於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
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
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是的,因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护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觉者,佛陀是属
於宇宙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觉性,是遍满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
。所以,佛教的本质,就是世界性的,乃至宇宙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已在世界各处,渐渐分布开来。
佛教,在佛陀入灭之後的三四百年之间,由於佛教内部的意见不同,所以分成
两大派系,年长而保守的一派称为上座部,年轻而新进的一派称大众部,後来上座
部的,向南传,传至锡兰,他们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语记录经典,所以後来称
为巴利语系的佛教,另一派大众部向北传,虽没有直接产生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
产生,却在大众部胜行的区域。
这就是大致上的区分,其实,从佛教的史迹考察,最先传至南方如锡缅等地的
,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最先由海路传入中国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至
於向方北传,小乘佛的势力,更是事实了。
大乘佛教的源头,是在释迦世尊的时代,但在佛灭之後,很少受到比丘僧团的
重视和宏扬,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才因小乘佛教的分歧复杂而有大乘佛教
起而代兴的时代要求,先後有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的搜及整理与宏扬发挥,
才产生了大乘佛教,这是以印度古代雅语梵文记录的,所以称为梵文系佛教。
中国佛教之传入,是在东汉时代,相当於耶苏纪元的出期。
中国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转译成的。中国的佛教後来虽然盛行大乘,
小乘的经论也译的相当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国都有译本。
经过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的皆段,乃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高僧辈出,中印
交流也频繁不绝。在那个皆段,中国的佛教开了花也结了果,小乘大乘,一共开出
十三个宗派,渐渐又被融摄为八个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台宗、华严宗、
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後,由於政治的摧残,
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佛教便离开文化中心,进入山林之间,僧人自更自食,义理
的研究用不著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一枝独秀。这在唐宋之间,
尚有若干真修实悟的禅师,在简单而朴实的言行之中,感化著许多的人,但也由此
而种下了愚佛教的远因,致到宋明以後,佛教的僧徒与寺院虽多,但已没有了灵
魂,只有徒有其表的空壳而已!不重教育,只顾依样画葫芦地上殿过堂盲修瞎参,
不唯很少杰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没有知识,自行且不知,那还能化人?因
此,僧人的素质,普遍地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间对於佛教也就愈来愈
不知其所以然了。
清末以来,总算由於杨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虚大师的倡导,以及印光、弘一、
虚云等几位大师和欧阳渐等的弘化,中国的佛教,已略有了转机,唯因百废待举,
举不胜举,故到目前台湾的佛教为止,应革应兴的佛教事业,尚在娃娃学步的阶段
。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及高丽传去(高丽是由中国传去),那是在西元第六世
纪以後的事。故从本质上说,日本佛教是属於中国型的,但自晚近个把世纪以来,
由於接触到了西洋的治学方法,故以新方法研究佛学的成绩,不但超过了中国,甚
至已独步到世界佛教的先锋。因为日本的学者,既能利用中国佛学的全部宝藏,又
能直接从梵文及巴利文中寻找根本佛教的原义,加上新的治学方法,便产生了挥煌
的研究成果。虽然,日本佛教在解脱的修持方面,已远不及南传个各国的清净和理
想。
在佛陀入灭之後第九第十世纪之间,印度婆罗门教的势力抬头,佛教受到无情
的摧残,佛教徒为了迎合当时的时风,便也采取了婆罗门教(现称印度教)的梵天
观念,融摄混合在大乘佛法之中;那些世俗的迷信、民间的习俗、甚至有关男女的
房中术等,也都混进了清净的佛教,这就是神秘化的大乘密教的应运而生,这也就
是印度的第三期佛教。但是,佛教的许多优点被印度教吸收而成了他们更加兴旺的
营养,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低级信仰却变成更加腐朽的因素了!因此,约在西元第
十世纪的末业之後,在印度教及入侵的回教先後双重的摧毁之下,佛教便於印度境
内消失了!可是,历史的记载∶自从佛教灭王之後的印度国势,也就江河日下了,
印度人民的生活,也就日益困苦了,印度的版图,再也不能统一了,直到西纪一九
五○年时,才从英国人的统治下争取到了自主的独立;然而,古代的印度,现在已
经多出了巴基斯坦及尼泊尔等的国家主权了。今日在印度境内的佛教徒,虽已得到
法律的保障及政府的礼遇,自西纪一九五一年以来,已在显著地迅速增加,但在将
近四万万的全人口之中,占的百分比还很可怜,仅从十万八千人增至三百二十五万
的佛教徒而已。这是要紧的,因为有人控诉,印度的衰弱是由於信仰佛教的原故。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2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