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3:25), 站内信件
|
「无智」。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
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
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
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
,末那识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
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
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
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
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
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
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
四智。
这为什麽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
在你没有成佛之前,修行道路上的事。真正到
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麽呢?就是这句话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
,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
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
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又《破空论
》说∶「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只是一心
。」般若者,殊胜大智慧,只是一心,智如波
,心如水,水上生波,全波是水,只是一心,
故曰「无智」。
「无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
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恢复原来的
本有,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原是一百,
又得一,应为一百零一)经中前已示明「不增
不减」,若有所得,就会有所增,便与经意相
违。故《金刚经》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以无所得故」
的含义。
这里从西藏本补充一句做为参考。「是以
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就怕你落
空,一切都无,流於断灭。
「菩提萨」这一句的衔接,在中国、日
本皆有两种。一种是菩提萨紧接前文作为结
束,成为「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
」。一种是放在後头作为开始,藏本译文正
是这样。西藏跟印度相接,彼此间的大德往返
很容易,两国的往来很频繁。所以很多经典是
到了西藏,没有传到大陆,还有好多经典到了
西藏,西藏就翻译了,中国没有翻译的也不少
。所以现在大家对於西藏的佛教很重视,它有
一些经典是大陆、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印度也
没有了。还有一些它已经翻译成藏文了,而别
的国家还没有翻译的。西藏还有个特点,他们
翻的东西也是求准确,比如《阿弥陀经》,鸠
摩罗什翻译,六方佛赞,东、西、南、北方,
上、下方。真正的原来的梵文本是十方佛赞,
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角,都有很
多佛在赞。玄奘翻译的就是十方佛赞,和西藏
翻译的相同。至於「菩提萨」连接下文,日
本宏法大师也正是这样主张。
「菩提萨」就是菩萨,因为是无所得故
,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就心无挂碍。若老存有
所得心,就走不上般若的道路,要有所得,就
有所求了,有所求就有所为,那麽都成了有为
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
就不是般若了,所以就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
能行至行不到处。这个般若,是大家行所不能
到的地方,你要行到,必须把有所得的心,除
得一乾二净才可以。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清楚了
,菩提萨是以无所得故,因为无所得故,你
就无求无为。你无求无为,才能依止般若波罗
蜜多,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万物当体就是空。
如梦中物,梦中见老虎真实是有,要咬自己,
而其实完全是虚妄,用不著害怕,对於一切都
应这样对待。时时处处长久地这样观照薰习,
到纯熟时就能够对境无心,妄念不起,这是自
然的不起,不是强之使无也。若离妄念还有什
麽牵挂障碍。故经曰∶「心无挂碍」,也就自
然「无有恐怖」了。
无有恐怖,就自然「远离颠倒梦想」,颠
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颠倒者,凡夫有
四倒,二乘有四倒。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
乾净的,把无常的当作常,把没有我的当做我
,把苦当做乐,这是凡夫的四倒。
凡夫的四倒为∶(一)以不净为净∶明明
是一些很脏的东西,大家看它很乾净,实际都
是些很污秽的东西。人就是一层皮好看,揭掉
一层皮,恐怕谁都不愿摸一摸,都是些血肉模
糊,到处都是虫子,这只是一个行走的厕所,
哪里会乾净?哪里会美丽?凡夫就觉得美好清
净,这是以不净为净。(二)以苦为乐∶这个
世界一切都是苦,没有享乐,顶多只有一点点
的享乐,如刀口上的一点蜜,很锋利的刀口上
一点儿蜜,舌头一舔,刚尝到甜味的时候,舌
头就破了。这是八苦交煎,可是大家不觉悟,
乐此不疲,在里头终日忙碌,为衣、食、金钱
、恋爱在那战斗、拚命得很苦。(三)以无我
为我∶一切本来无我,那里找一个我?镜子里
看看,当年的我不知那去了。谁都是一样,一
切一切,老朋友一见面都变成头白面皱了,那
个算是我呢?而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而
自己焉能主宰,都是业缘牵引,以无我为我。
(四)以无常为常∶一切事情都是无常,偏把
无常当作常,这是凡夫的颠倒。本来时时都在
转变,转眼间都变化了,无常,什麽都在改变
,人生百岁,便把一百年认为是无穷无尽,拼
死在那营谋。这是凡夫的四倒。阿罗汉也有四
倒,到了菩萨是常乐我净。
阿罗汉的四倒为(一)阿罗汉认为一切都
无常。他又颠倒了,菩萨是常。(二)阿罗汉
认为世间不净。但常乐我净、清净本然,极乐
世界一切都清净。阿罗汉以净为不净,又一倒
。(三)阿罗汉证人我空,可是菩萨是真我,妙
明真心,常乐我净嘛!阿罗汉有我说无我,又
是颠倒。(四)以乐为苦。阿罗汉知苦断集,
而菩萨境界,慈悲喜舍,是喜。常乐我净是乐
,皆大欢喜。到了大乘境界,皆大欢喜。二乘
境界不得其乐,只是执苦。这是二乘的颠倒。
《心经》是文字般若,体会其中深奥妙义
,而起观照,五蕴皆空,一切不可得,反复薰
习,渐渐入於无为,远离凡夫四倒、阿罗汉四
倒、种种颠倒见,并且远离梦想,梦想即是妄
想。观照纯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这
就叫做究竟涅盘。阿罗汉所证只是人空,没有
证法空,只是有馀涅盘。大乘则人法俱空,证
无馀涅盘。涅盘之义是寂灭或翻圆寂。涅盘有
三德∶(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脱
。因般若才能从无量烦恼中得到解脱,而成解
脱德。至於法身德,也须般若德才能恢复本身
的法身。迷时不知,智光明照才能显现。
不但是菩萨依般若而修,过去、未来、现
在,三世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无上
之正觉。十方诸佛从最初发菩提心,中间行菩
萨道,直到最後成佛,没有不是以般若为先导
,所以般若称为诸佛之母。「阿耨多罗」,可
译作「无上」。「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
觉」。合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所证的最高无
上之果。至於以前一直讲「无得」,此处突然
出现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正显中道,无得之
得,才是真得。得而无得,佛不作是念,认为
自己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密咒为什麽称为密,因它的奥义不是众生
的思维所能了达。般若也正是这样,「众生之
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於般若」。此两者都是
不可思议,所以用咒来形容赞叹般若。故云《
心经》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为同具无
比的妙用;「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
;是「无上咒」,因都是以实相为体。是「无
等等咒」,般若与咒同是一心,无有一法能同
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诸法,令它们同归
实相正印。故知咒与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
,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不虚」。
以前经文是显说,观自在菩萨指出般若即
咒,此处经文是咒,乃是密说,指示咒即般若
。所以本经显密圆融不可思议。即有言说又有
离言说。可是无言说中,正说般若妙法∶有言
说中,正含无边密义。所以益大师说,此咒
「正以不翻为妙」。
总之咒最好是不解释,因为你解释,只是
把咒中无量的意思中说出一两个,反而是局限
了。你现在要体会本经,从有说到无说,从显
到密,到离开一切思想,离开一切含义,就更
殊胜。所以不需要解释。因为它巧妙就是从有
说的文字到无说,从可思议到不可思议,从显
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来,通通变成可以理解
的东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禅宗往往单提
一句无意味的话头,也就是离开你现在这些思
想、这些道理,叫你体会你本来面目,你的本
性,你本来的妙明真心,所以密咒同样也是如
此。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