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3:01), 站内信件
|
「菩萨」,梵语应云菩提萨。菩提译为
觉悟,对事理能如实明白,了知人生的真意义
,由此向人生的究竟努力以赴。这不是世间知
识所知,唯有般若慧才能究竟洞见的。佛是具
有最高觉悟者,菩萨即以佛的大觉为理想的追
求者。萨译为有情,情是坚强意欲向前冲进
的力量。人和一般动物。都有这种紧张冲动的
力量,所以都是有情。有的譬喻为金刚心,就
是说明这种坚忍的毅力。合起来,菩提萨译
为觉有情,有觉悟的有情,不但不是普通的动
物,就是混过一世的人,也配不上这个名称。
必须是了知人生的究竟所在,而且是为著这个
而努力前进的,所以菩萨为一类具有智慧成分
的有情。又可以说∶菩提萨是追求觉悟的有
情。有情虽同有紧张冲动的活力,可惜都把他
们用在食、色、名位上。菩萨是把这种强毅的
力量,致力於人生究竟的获得,起大勇猛,利
济人群以求完成自己,就是吃苦招难,也在所
不计。所以经里常常称赞菩萨不惜牺牲,难行
能行。以坚毅的力量求完成自己的理想──觉
悟真理,利济人群,净化自己,这才不愧称为
菩萨。又,觉是菩萨所要追求的,有情是菩萨
所要救济的。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就是这觉
有情的目的和理想。由此看来,菩萨并不意味
什麽神与鬼,是类似世间的圣贤而更高尚的。
凡有求证真理利济有情的行者,都可名菩萨。
修到能照见五蕴皆空,度脱一切苦厄,即是观
自在菩萨。此明能观的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此说观自在菩
萨所修的法门。智慧,是甚深的。深浅本是相
对的,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此处所说的深,专
指体验第一义空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得
到的,故名为深。般若经里,弟子问佛∶深奥
是何义佛答以∶「空是其义,无相、无愿、
不生不灭是其义」。这空无相无愿──即空性
,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达的,所以极为深奥。十
二门论也说∶「大分深义,所谓空也」。
能「照见五蕴皆空」的,即是甚深般若慧
。般若的悟见真理,如火光的照显暗室,眼睛
的能见众色一样。五蕴,是物质精神的一切,
能於此五类法洞见其空,即是见到一切法空。
有的译本,在五蕴下加个「等」字,即等於下
文所要讲的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缘起
等。空性,是要在具体的事实上去悟解,依有
明空,空依有显,若离开了具体存在的事物,
也不知什麽是空了。所以佛经明空,总是带著
具体的事实的,如说五蕴空,十二处空等。蕴
,是积聚的意思,即是一类一类的总聚。佛把
世间法总分为五类∶色、受、想、行、识。一
切物质的现象,总摄为色;精神的现象,开为
受、想、行、识四种,总名之曰五蕴。色蕴的
色,不是青黄等色,也不是男女之色。此色有
二义∶一、质碍义,二、变坏义。质碍义者∶
凡是有体积,占有空间位置的,如扇子有扇子
的体积和扇子所占据的方位,钟有钟的体积和
钟所占据的方位;扇子与钟都是有质碍的,两
者相遇即相障碍而不能并容。变坏义是∶有体
积而存在的,受到另一质碍物的冲击,可能而
且是终久要归於变坏的。有此二义,即名为色
,即等於近人所说的物质。旧科学家所说物质
最终的单元,依佛法也还是要变坏的。常人见
到现存事物的表面,不了解事物内在的矛盾,
於是设想物体最後固定的实体。其实,一切色
法──物,自始至终即在不断的冲击、障碍,
向著变坏的道路前进。
关於心理活动,佛把它分为受、想、行、
识。心理现象不如物质现象的容易了知,最亲
切的,要自己从反省的工夫中去理解。佛观察
心理的主要活动为三类∶一、受蕴∶在我们与
外境接触时,内心上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如
接触到可意的境界时,内心起一种适悦的情绪
,这名为乐受;接触到不适意的境界时,内心
起一种不适悦的情绪,即是苦受。另有一种中
容的境界,使人起不苦不乐的感觉,此名舍受
。二、想蕴,想是在内心与外境接触时,所起
的认识作用,举凡思想上的概念以及对於外境
的了解、联想、分析、综合都是想的作用。三
、行蕴,此行是造作的意思,与外境接触时,
内心生起如何适应、改造等的心理活动,依之
动身发语而成为行为。行是意志的,以此执行
对於境界的安排与处理。其他的心理活动,凡
是受、想所不摄的,都可以包括在这行蕴里。
四、识蕴,此也是心理活动,是以一切内心的
活动为对象的。就是把上面主观上的受、想、
行等客观化了,於此等客观化了的受、想、行
,生起了别认识的作用,即是识蕴。识,一方
面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观力,一方面即受、想
等综合而成为统一性的。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