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3:01), 站内信件
|
佛法以解除苦痛为目的,除苦必须解除苦
痛的根源。致苦的原因,自然是很复杂,但主
要是原於我们内心上的错误,及由於内心错误
而引生行为的错误。人人的内心与行为不正确
,社会意识与发展的倾向,自然也就不能无误
了!由错误的行为影响内心,又由内心的错误
引导行为;於是互相影响,起诸恶业,招感苦
果,无时或已!因此释尊教人从行善止恶的行
为纠正,达到内心的清净解脱;同时,必须内
心清净而改正了,行为才能得到完善。就是生
死的苦痛,也就可以根本地得到解除了。由此
,内心与行为中,内心是更主要的。人之所以
动身、发语,不尽是无意识的,大都从发动的
意识──内心上来。内心的错误,可分二种∶
一、欲,二、见。欲是约情意方面说的,和欲
望的欲多少有些差别。欲以追求为义,追求不
得其正,这才成为欲望,也可名为恶欲。欲有
多方面的,欲求财富,欲求名闻,以及各种物
质上的享受都可名欲。深一层的,耽著不舍即
名为爱;在世间人看起来,爱是很好的,佛法
则说爱如胶漆一样,一经染著,则纠缠不清,
不免要受他的牵制,不得自在。经里常说∶因
爱欲故,父与子争,子与父争,乃至种族国家
与种族国家争,争争不已,於是造成了充满苦
痛的人间。见是思想方面的,由於对事物的认
识不同,於是发生意见冲突。如西洋因宗教的
信仰不同而连年战争,哲学家因彼此的见解不
同大兴争吵,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此虽属於
内心方面的,然因此而表现於行动,就发生绝
大的问题,造成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不
安定──这种现象,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更
属显而易见。见是知识方面的,世间知识不但
老是与欲求合在一起,而且这种知识有著根本
的错误。这不是说世间知识没有世间的真实─
─世谛性,毫无补於人生,是说他有某种根本
错误,有某种普遍的成见,所以与私欲相结合
。这才知识越广,欲望越大,欲望越大,苦痛
越多。欲望固可推动知识的发展,知识也能帮
助欲望的满足;但因为斗知机先,人欲横流,
结果世间苦痛,还是有增无已!古人知识虽浅
,人民尚可安居乐业,现在的人知识增长,人
民几乎寝食为忧。我们不但是欲望的奴隶,还
是思想的奴隶呢!
各人的爱见,互相影响,互相推动,造成
了家庭、社会、国家的行为错误;招感著个人
的苦痛,乃至家庭、社会、国家的苦痛。依佛
法的观点,不仅此人类共同的苦痛,根源於内
心──爱见与行为的错误;众生流转於生、老
、病、死的苦痛中,也还是根源於此。世间的
一切,什麽都不是突然而有的,有了也不会无
影响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因缘和合与消散
的过程中流转。近代的科学家,只知道物质不
灭,而不知道精神也是相续不灭的。我们这一
生的生命现象,并不是由於父母的结合而突然
新生的,他是由於过去某种行为的错误而招感
来的。从过去而招感流转到现在,那麽由现在
的行为也还要招感到未来。这三世流转的生死
,可说是生命之流,都是因心的错误指导行为
而引生的。如果我们不想老是这样生死苦逼来
去流转,那就得先从发动行为的内心错误上改
造起。所以三世流转的生死苦也好,现实人间
的苦痛也好,需要解决的苦痛虽有浅深不同,
原则并无不同。我们要消除苦痛,非先从内心
上的爱欲和知见改造起不可。自然,这就是行
为的改善,也即是人我关系的改善。
二、般若波罗蜜多∶佛法中谈到解除苦厄
的方法,即关於改造错误欲见的方法,六波罗
蜜多实为主要。六波罗蜜多是∶一、布施,就
是牺牲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甚至生命,去作有益
於他人的事。二、持戒,不应该做的决定不做
,应该做的努力去做,这就是佛说的「诸恶莫
作,众善奉行」。例如在消极方面,制止残杀
生命的恶行,积极方面,更去做救济保护生命
的善行。三、忍辱,正名为忍,彻底解除人生
的苦痛,须要极大的坚忍才能成功。有此坚忍
,不怕困难,忍受逼害,冲破险阻,才能勇往
直前地去做自他俱利的事。上面所说的施、戒
、忍,著重在我们行为的改善。四、精进,对
於善的事情,不怕任何困难,抱定决心去作,
才能有所成就;懒惰懈怠是什麽事也不会成功
的。严肃的、坚强的、向上的、百折不回的勇
气与决心,即是精进。五、禅定,禅华语静虑
,即精神的安定与集中的境界。世间欲爱与知
见的扩张,是多少与此内心的散乱有关。古人
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说∶由
於禅定的力量,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这确是
体验真理,发生智慧必须的特殊训练。但这不
过把我们的精神集中起来便於管理而已,一旦
出了禅定的心境,依旧要纷散混乱起来。所以
上面的五种波罗蜜多,对於苦痛根源的爱见,
还是不能彻底解决的。六、般若,译为智慧,
有了智慧,错误的见解可得到纠正,五种波罗
蜜多也可以得到正当的指导。佛法里特别尊重
智慧,因为只有智慧才能彻底度一切苦。
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
种种功德称扬赞叹。有些人不知佛经赞叹智慧
的用意,於是以为只要有般若,其馀的五度就
可以不要了,这是错误的。智慧是领导者,它
需要与布施等行为配合起来,使所修所行的不
致发生错误,这才是佛法重智慧的真义。
般若慧和世间的知识不同∶般若慧是从深刻
地体验真理所得到的,如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因
获得了体验真理的智慧而成佛。这样,般若的
智慧,我们不是就没有分了吗这也不然,我
们虽还没有体验真理的智慧,可是佛法即是依
体悟真理的智慧而流出来的,我们依止佛的经
教指示渐渐思惟观察,起深信解;这虽不是自
己体验真理的智慧,然也是类似的智慧。生得
智慧虽人人都有,然解脱苦痛根源的智慧,不
经过修习,确是不容易得的。所以佛法教人多
闻熏习,听闻日久,解法智生,这在佛法名闻
所成慧。闻解以後,再於自己心中详审观察,
如是对於前所了解的问题可以更得到有系统有
条理的深一层认识。同时,将此深刻的悟解,
指导行为而体验於寻常日用间,佛法名此为思
所成慧。思後更修禅定,於定境中审细观察宇
宙人生的真理,此名修所成慧。再不断的深入
,常时修习,般若智慧即可发生。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