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经文>>心经讲记>>心经讲记1

主题:心经讲记1
发信人: KGB()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13:01), 站内信件
         心经讲记

                     印顺法师



  一、波罗蜜多∶佛法有他的目的,和达到

此目的的方法,我们要想了解他,可以用本经

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即经题

的「波罗蜜多」来说明。佛法就是要对这现实

世间的苦难,予以彻底的解决。波罗蜜多是梵

音,译成中文可有两个意思∶一、凡事做到了

圆满成就的时候,印度人都称做波罗蜜多,就

是「事业成办」的意思。二、凡作一事,从开

始向目标前进到完成,中间所经的过程、方法

,印度人也称做波罗蜜多,这就是中文「度」

(到彼岸)的意思。其实,这只是同一语词的

两种──动、静解释。佛法的目的,在使人生

的苦痛得到解决,达到超脱苦痛的境地。能解

除这人生苦痛的方法(动的),名之曰波罗蜜

多;依照佛法中的方法做到苦痛的解除(静的

),也名为波罗蜜多。这样,现在就把「波罗

蜜多」,局限在解除苦痛的意义上。但苦痛是

什麽从何而来「度一切苦厄」的方法又如

何



  苦是一种感受;苦痛,有他的原因,知道

苦痛的原因以後,才能用适当的方法来防制他

消灭他。从引发苦受的自体说,可大分为「身

苦」与「心苦」。身苦是因生理变化所引生的

不适意受,如饿了、冷了、疲劳辛苦了┅┅,

这都是身体上的苦受。心苦是精神上所感受的

苦受,如憎、怒、哀、惧等。身苦是大体同样

的,如饿了觉得难过,你、我、他都是一样的

。心苦就不然了,如人观月,有的人觉得月光

皎洁深生愉快,有的人因望月而思亲念旧,心

怀悲楚。观剧、观花、饮酒等一切,都有同样

的情形。在同一境界,因主观心绪的差别,可

以引生不同的感受,这就和身受不同了!实在

说来,身心二受是互相影响的,如生理变化所

引生的饥渴等苦──身苦,可以引生心理上的

烦忧,因之弱者自绝生路,强者挺而走险,这

是极常见的事。反之,心理上的痛苦,也可以

引发身苦,如因情绪不佳而久卧床榻等。身苦

,由於人为的努力,还易於解决;但同样的环

境,因人的身世不同,知识不同,情绪不同,

意志不同,感生的心苦也各各不同,这就难得

解决了。世间一般学术,对此心苦简直是没法

解除的,只有学习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虽然

佛法不是偏於心的,但可以知道佛法的重心所
?BR>


  从引发苦痛的环境说∶有的苦痛是因物质

的需求不得满足而引生的(我与物),有的是

由人与人的关系而引生的(我与他),有的是

与自家身心俱来的(我与身心)。此与身心俱

来的痛苦,虽很多,然最主要的有「生」、「

老」、「病」、「死」的四种。生与死,一般

人不易感到是苦;在苦痛未发生之前,尽管感

不到,可是生理心理的必然变化,这些痛苦终

究是会到来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自存,必然

地要与一切人发生关系,由於关系的好坏浅深

不同,所引生的痛苦也就两样。如最亲爱的父

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一旦生离死别,心

理就深生懊丧、苦痛,佛法中名此为「恩爱别

离苦」。另有些人是自己所讨厌的,不愿与他

见面的,可是「冤家路狭」,偏偏要与之相会

,这名为「怨憎会遇苦」。此因社会关系而引

生的爱别离、怨憎会苦,是常见的事,稍加回

思,就可以知道。还有,人生在世上,衣、食

、住、行是生活所必需,有一不备,必竭力以

求之。求之不已,久而不得,事与愿违,於是

懊恼萦心,佛法名此为「求不得苦」。也有想

丢而丢不了的,也可以摄在此中。像上所说诸

苦,可大分三类∶一、因身心变化所引生的苦

痛──生、老、病、死;二、因社会关系所发

生的苦痛──爱别离、怨憎会;三、因自然界

──衣食等欲求不得所引生的苦痛。



  世间的学术、宗教、技巧,莫不是为解除

人生痛苦而产生的。然而努力的结果,至多能

解除自然界的威胁和少部份的因社会关系所发

生的痛苦。这因为自然界是无生的,依必然的

法则而变化的,只要人能发见他的变化法则,

就可以控制他、利用他。社会关系就难多了,

如发生同一事件,以同一的处理法,但每因群

众的心境与处理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得到完全

不同的结果。这还不是最难解除的,最难的那

要算各人身心上的痛苦了。照说,自家身心的

事,应该易於处理,实则是最难的。人对自己

究竟是什麽心里是怎样活动的实在不易认

识,不易知道。连自己都不认识,还能谈得到

控制自己,改造自己吗因此,想控制自己,

解放自己,非认识自己不可。佛法虽无往而不

在,但主要的在教人怎样觉悟自己,改造自己

以得痛苦的解除。如我们不求自我身心的合理

控制与改造,那末因自然界而引起的苦痛,我

们也没办法去控制,反而增多痛苦!依佛法,

社会也只能在人类充分觉悟,提高人格,发展

德性,社会才能完成彻底的更高度的和平与自

由。从合理的社会──平等自由中,控制与利

用自然界,才能真得其用。否则,像现代的科

学,对於近代人类不能不说厥功甚伟,然因没

有善於运用,利器杀人的副作用,就随之生起

,甚至引起世界文明被毁灭的危险。所以,人

不能从解除自己身心上的烦恼矛盾下手,任何

控制自然、人群的办法,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

的。因此,我们要「度一切苦厄」,应首先对

自己予以改造。唯有这样,才能合理的根本的

解除人世间的苦痛。



  佛法解除苦痛的方法是如何呢原则的说

,可分二种∶一、充实自己∶增加反抗的力量

,使苦痛在自己身心中冲淡,不生剧烈的反应

。如力量小的担不起重物,感到苦难;而在锻

链有素精强力壮者,则可把著便行,行所无事

。二、消灭苦痛的根源∶知其原因,将致苦的

原因对治了,苦果自然不生。



  我们知道,佛法所讨论的「度一切苦厄」

,「能除一切苦」,是著重在自我身心的改善

与解放的。因为度苦、除苦的境界不同,所以

产生了大乘与小乘。侧重否定的功夫,希求自

己的苦痛解脱而达到自在,这被称为小乘。大

乘也是希求度苦除苦的,但他更是肯定的,侧

重於离苦当下的大解脱自由;又由推己及人了

知一切众生的苦痛也与我无异,於是企图解除

一切众生苦痛以完成自己的,这就是大乘。从

人生正觉中去解除苦痛,大小乘并无不同。这

本不是绝对对立的,如释迦牟尼佛因见到众生

的相残相害,见到众生的生、老、病、死苦而

推知自己,又由自己推知他人,知道都是在苦

痛里讨生活;於是就确定了解脱自他苦痛的大

志,走上出家、成道、说法的路。後代的大小

乘,不过从其偏重於为己及为人而加以分别吧

了!


--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Netease BBS bbs.nease.net·[FROM: 202.96.184.177]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