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入门>>如何契入念佛法门

主题:如何契入念佛法门
发信人: [email protected]()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22:45:03), 站内信件

如何契入念佛法门』                   

  萧平实 著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钝兼收的修行法门。尤其适合繁忙紧张生活的现代人。
念佛法门简单易学,八十老翁念得,三岁孩儿也念得;大学教授念得,贩夫走卒
及不识一字的阿公阿婆也念得。但能信心具足,皆可依其根机而获得或多或少的
利益和感应;若能深入佛法、细意思惟,乃至能因念佛法门而明心见性。有极少
数人因为自视为利根人,不屑於念佛,而丧失修行上的大利益,颇令人惋惜感慨
。 
  念佛虽然人人念得,却因根器及知见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层次。兹将持名念佛
法门所修之境界,由浅至深,简略分述於后: 
  一、随兴持名:此种人刚开始学习念佛法门,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念佛!甚至
不知道「念」佛与「念」佛之不同。只是听说念佛好,便跟著别人学念佛,从持
念佛名开始。口中虽在念佛号,心中却老是在打妄想。贪衬嗔痴慢疑,样样皆不
离。偶尔参加念佛共修,遇到刮风下雨或心情不佳,便不参加共修。平常心中默
持佛号,也只是随兴默念,大约是打妄想的时候多。 
  二、念佛不辍:此种人因为过去生所种善根福德为因,今生复有善侣提携接
引为缘,常与念佛人伴党;渐渐知悉为什么要念佛,以及念佛有何好处,已能相
续执持佛号。有时可以全心放在佛号上,时时默唱佛号。 
  亦有人不曾念佛,缘因父母师友平日常与念佛人共修念佛法门,一朝忽然见
其舍弃报身,诸莲友们为其助念佛号,此人睹其父母师友往生时之瑞相,或见念
佛人助念时之庄严自在而接受念佛修行法门,时时默唱佛号。也开始了解所念之
佛菩萨,其本愿与事迹及其佛土世界之依正庄严,开始解知念佛之好处。 
  三、持名忆佛:此人不但已知诸佛土(通常是指极乐世界净土)之依正庄严
,深信有极乐世界,深信释迦世尊所说弥陀四十八大愿绝对真实,深信念佛可以
往生彼国,而於深心之中发起誓愿,愿生彼国。因此开始探索念佛法门,欲求一
心深入,时时系念思惟,渐渐深入研读善知识们阐述念佛法门之著作,了知念佛
号与念佛之差别。明白了知念佛共修时不但要口念,还要心念;不但要心念,还
要心听;不但要心听,还要忆念;不但要忆念,还要持续不断、放下万缘,不让
妄想打断佛号与忆念。 
  如此每周或者每日精进地持念佛号,配合忆念而不间断。此种共修念佛,不
可大声念佛号,以免伤气伤身。要点在於保持忆佛之念不离佛号;以佛号不断故
,忆佛之念亦不断。若因昏沉或妄想减少时,即应随众不高吭不低沉地持念佛号
,同时忆念於佛。平时则於心中默唱佛号,心念心听。 
  若得心念心听、清楚分明,即应改为心念心忆,以默念佛号配合忆佛。心念
心听是心中默默念佛号,并专注一心、观照心中佛号之音声,使不间断;此是功
夫,成就者少。若能成就此心念心听功夫、清晰分明而不间断者,即须进一步探
究:为何要心念心听?若细细观察思惟,便知心念心听之目的,其实是在集中精
神排遣妄想,当时忆佛之念若有似无,并不分明。有时乃至全无忆佛之念,而处
於定境。既已观察分明,便知转折。此时应改心念心听为心念心忆,配合心中连
续不断的佛号而保持忆想佛菩萨之净念於不断。当我们修学念佛法门到此一地步
时,应已在念佛过程中,或多或少得到佛菩萨的冥感或显相的感应,信心极强,
不易退失。 
  四、无相念佛:此类人之所以能修学至无相念佛之层次,应已於过去生中恭
敬供养世尊、供养三宝,广种福田、深植善根,并曾兼修禅定,净定双修而不偏
废。常亲近善知识,却绝不人云亦云。肯深入探索思惟念佛法门,而不断地提升
自己的念佛层次。因此今生虽仍主修念佛法门,仍不忘摄取修定之知见;因净土
法门及修定法门之基本知见已具备故,於精进不断的修学过程中,细法渐出,自
然而然到达无相念佛之层次。心中忆佛之时,佛号、佛形了然不生。以具备深厚
善根福慧之故,深知此种法门是真实念佛,毫无犹疑,一心决定,深入修持;自
信必能於舍报之时以较高品位往生极乐净土。此法即是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
佛圆通章所说:「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若能辅以无相忆念拜佛之
方法,则可很容易地将无相念佛法门运用於日常生活中,而成就动静之中皆能无
相念佛之功夫。 
  一旦修成此种念佛法门,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保持此种功夫者,我说此人
对於佛法僧三宝,已经信心具足;於自己也一样信心具足。此生必定不离三宝,
出三界之家的心念油然而生。若有自修或共修时,持名忆佛极为精进,持念至无
佛号可念之际,尔时佛号不起,而能一心系缘於所念之佛,心不散乱、忆念相继
不断者,则能体会此种境界。 
  如果此人能更精进,於此法门深入忆念、思惟、修习,清楚分明地了知:佛
之形像非佛,佛之名号非佛,佛号之音声非佛,乃至感应时佛所示现之佛形像非
佛。佛者唯是一心,佛者觉也。二千五百年前示现於印度之释迦牟尼佛,乃由法
身所示现,是化身佛。佛之本际不生不灭,真实之佛不即空有而不离空有,唯是
真心而已。是故吾人所念,既是此一心,心无名相,心无声相,心无形相;我所
念之佛,唯是此心,何需经由声相、名相、形像来念佛呢?便於深心确定:念佛
时应当舍离声相、名相、形像而念佛。若念佛人能一心思惟、深入此知见者,便
能舍离声相、名相、形像而开始无相念佛,若能将此无相念佛之净念由坐中移转
至日常生活中继续练习者,则无相念佛之功夫可於一至三天之中初步成功。若极
精进之人,继续修习深入体会,一、二周乃至一、二月可以修至不忆而自忆之境
地,忆佛之念犹如泉涌,源源不绝。无需刻意提撕此念,时时刻刻自然存在。 

  此忆佛之念虽然无相,然非忆十方佛,而是专忆特定之一尊佛。虽然无相,
但是心中却清楚分明地了知所忆之佛是哪一尊。此忆佛之念,以无相故,较难体
会。若已有持名忆佛之功夫,则较容易体会。许大至居士於其所著《印光大师念
佛三昧摸象记要解》所附「无相念佛学习实例」中,则罗列八种入门之方便(编
按:今已增为十种),读者可往大乘精舍索取该小册,以便深入探讨。末学则以
无相忆念拜佛之法以为佐助,帮助念佛人迅速深入此一境界。读者欲知其详,可
往大乘精舍索取《无相念佛》一书,以供参考。 
  欲修习无相念佛法门者,必须减少或消除攀缘心、觉观心、疑心、慢心。若
有攀缘心,则不能舍离名相、声相、形像;即使能舍离,也不能保持净念之相继
不断。若不舍离觉观之心,则会疑神疑鬼,或希求佛菩萨之感应,难以安住无相
念佛(忆佛)之境界中,欲求净念相继,便不容易。疑心不除,则怀疑此境界,
认为无所根据;或疑此法非是佛法。此疑不除,则需等候十年、二十年,乃至五
十年、一百年后,此法之弘传已进入烂熟时期,彼方肯学。彼时或者垂垂老矣,
或者己至来生,殊堪惋惜。却不知古今大德阐述此法者不少;而末法时期流通佛
书者,常以为此境界难以修成,而予以忽略,未能广为弘扬;或有极少数人为方
便故,将大德所述「忆念」之旨,释为持名,致念佛人多有所疑,裹足不前。 

  复有一种人难修此法,所谓「慢心」。此辈人或以禅为贵,花费一、二十年
光阴,虽摸不到「话头」,却仍锲而不拾,令人既敬佩又怜悯;或以皓首穷经为
贵,成为佛学大家;时光荏苒,转眼垂老。此二种人往往懒於念佛,不乐与念佛
人为伴。需知佛教以莲花为象徵,非无因缘;莲花象徵佛法之清净尊贵,但莲花
却於卑湿淤泥之中生长。学佛人若能去除慢心,则心谦卑、容易受法,修学念佛
法门,易得成就。末学自民国七十八年五月起,以无相念佛法门助人学佛以来,
深觉慢心之为害学佛人至深且钜。若无慢心则修学迅速,得法容易。若有慢心,
则往往流於权威崇拜,而不信任没有名气之善知识。即使真正善知识现前,亦不
肯学,失之交臂。是故,欲深入念佛法门,必除慢心。 

  【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是佛心】 

  又此无相念佛法门虽名无相,仍非实相。以此念佛法舍离名相、声相、形象
故,相对於世俗之有相而施设此一无相念佛之名。 
  实相虽然无相,但无相不一定是实相;此中差别在於相对於有相而存在之无
相,尚能以世俗之认识而了知;譬「如无相念佛之无相、灵知心之无相、无色界
众生之无相、虚空之无相等。而实相则非世俗认识所能了知,譬如真如、佛性、
菩提、涅槃。 
  大乘佛教所谓实相,非仅无相一端而已。乃是空有不二,是即相离相,无相
无不相;不即空有二边,而亦不离空有二边,所谓中道。明心而不见性者,犹不
能见此真实,何况凡夫之意识思惟,孰能至此?无相念佛虽然无相,仍非实相,
而此境界,自古至今,真实有之。乃援引大宝积经卷四所载:「言无相者,所谓
无身及身施设,无名无句亦无示现。」故施设此无相念佛之名,以便弘扬念佛法
门,利益末法时代之念佛人与修禅人。 
  此无相念佛法门虽已无相,犹是因地念佛。设使无相念佛法门已经修成,忆
佛之念犹如泉涌。法喜之觉受则因时日之俱增而渐渐习惯、淡薄、消失。若能继
续无相念佛法门,必於某一时节突然一念迥光返照:「念佛者是谁?」或遇善知
识冷冷一句:「念佛者是谁?」当下直得不辨东西南北,一头栽进漆桶里。从此
每日孜孜(石乞)(石乞)体究此一疑情,犹如一团美味滚烫元宵,卡在嘴里;吞又
吞不下,舍也舍不下。此时凭藉无相念佛之深厚功夫,不必依赖语言文字,即能
深入体究。有朝一日,突然悟得:「色身觉受、妄心妄识都不是我,那一念都无
之真心,真实是我。」直下承当,毫无犹疑。从此识得一切生命之本源,见到那
肉眼不能见得之真心,从此不以灵知为真。 
  如今突然打失鼻孔,有人因此哈哈大笑,有人因此喜极而泣,有人则不动声
色、安住真心之中。从此顿觉轻安无比,身心明净。身(我)见顿时断除。身(
我)见断故疑见随断,疑见断故禁取见亦断除。此三缚结断故,其无相念佛即是
果地念佛。虽是果地念佛,亦不过预流而已。既名预入圣流,即非真实圣者,犹
执空性一边以为真实。此即明心而未见性,尚未进入实相,即当求见佛性,进入
实相念佛层次。 
  五、实相念佛:佛子修习念佛法门而能成就无相念佛者,殊不多见。今此无
相念佛人复能究明真心,因体究念佛而得明心(开悟),断三缚结,倍复可贵。
而善知识给予印可后,多嘱咐弟子念佛保任而已。师徒之间,从此相安无事,浪
掷光阴,徒耗米粮,殊可浩叹。不知犹未亲见佛性,仍需努力体究念佛。此一果
地念佛之佛子若能知此,当即排遣万缘,寻访善知识。若有因缘得遇真善知识,
此善知识当时闻其见地,考其过程,观其根器之后,或者一掌打来,或者丢来一
枚苹果,或将拳指在念佛人眼前晃。念佛人若仍不见,便垂示一二句法语,令念
佛人体究。 
  此念佛人若能精进奋发,努力参究,待得因缘时节到来,或者暖烫、或是寒
凉、或是撞跌、或闻狗叫、或见花红柳绿,或是欢喜悲痛,突然之间一念相应,
识得佛性,再破无明。此时恍然发觉佛性无处不在,一时忍俊不住,摸摸头顶,
便笑自己以前真是愚痴,佛性本来就在眼前,以前竟然不觉。便到处看,随处摸
,无处不是佛性嘛。 
  若是打坐静中体究,一念相应之后,随即住於一切音声中,细细体会佛性之
无处不在。下座之后,亦到处体会其存在。到此时便知何谓禅净双修、禅净互通
了。佛子此时之境界,是远离妄想杂念,一心住於觉照之中,远离语言、文字、
思惟法则、世间施设,无法形容,只一个「觉」字了得。此即理一心之境界,亲
见诸佛本源,即是见法身佛。从此开始,一连七天,乃至十个七天,觉明时时现
前,远离昏沉散乱。早时不起妄想,无一念可当情,而在色声香味触法之中,觉
照佛性之真空及其真实存在、能生万有。夜晚则不昏沉,躺在床铺、一念清明,
乃至东方之既白。或者清晨三、四点钟便已醒来,了无睡意。即起盥洗,燃香礼
佛已毕,又自道:「我实从本以来不曾拜佛。」从此以后,便见身心世界皆是虚
幻,真实感顿失。阅读甚深第一义谛经典,倍觉亲切,犹如述说自心境界,若为
他人叙述自己所见境界,人皆以为此念佛人在解说甚深第一义经典,便向此念佛
人道:「别只在经论之名相理论上追求,应该下工夫去实修。」真是啼笑皆非。
此外尚有许多功德受用,唯证乃知,不拟详述。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以上所述,系一般念佛人体究念佛(理持)之过程。然亦有根器猛利者,於
明心之同时一念相应,得见佛性。不待善知识诱导,自得见佛法身。此即大势至
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若
是来生修到这个理一心的境界,便是「当来」必定见佛。这个见佛是见自性佛,
见诸佛法身,见一切众生之法身,而不是感应所见之化身佛。此时便恍然道:「
原来诸佛法身竟是如此,一切众生之本来面目亦复如此。」若此念佛人亦曾参禅
,此时便道:「原来此是虚云和尚立地处,好与三十柱杖。」 
  此一实相念佛之修持,从起疑到见性之全部体究过程,便是「不暇方便,自
得心开」。何以不假方便?实因忆佛念佛无相之故,与实相无相极为相应。无需
学禅,自然会禅;无需学参话头,自然会参话头;无需揣摩挤破脑袋,自然能进
入疑团;无需善知识,亦能自得心开。心开之过程有短至一天,有长达十馀年,
乃至当来之世不等,故曰:「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谓「悟有迟疾,必定心
开」也。 
  因为心开而见佛性之故,此后不论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无相念佛,皆是实
相念佛。何以故?实相离一切相而即一切相故,实相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故。此
时方可说「一句佛号概括事理」,因为念佛之事相与其理皆已通达,并能随缘助
人修学念佛法门。此时念佛,则是一番境界,不同於「心开」前之无相念佛。此
时念佛,乃是以心念心;以我真心,念佛真心;能念所念,皆唯一心(编案:能
念之心虽妄,然由真心而生,亦真心体性之一,故悟者之能念所念不二)。所差异
者,在於佛之定慧圆满,我未圆满;佛之福慧具足,我未具足而已。展望前途,
虽然永远不再沦入三恶道,但是成佛之路犹甚遥远,若忆佛时,便生惭愧;若忆
念未到此境界之佛子,便觉悲悯,大悲之心油然而生,愿助众人循序而到。 
  到此地步者,欲求舍报之时,上品上生往生极乐净土,必蒙弥陀世尊摄受。
舍报之前,安慰预告;舍报时至,坐金刚台,往生极乐;应时得见弥陀世尊,顿
悟无生法忍。能於须臾之间,亲到十方世界礼拜供养无量数佛;在诸佛前次第受
记,即还极乐净土,得无量百千陀罗尼大总持门。 
  念佛人修学至此,已得极大功德受用和解脱,譬如:当众受辱,心中亦能真
实无嗔,不予理会。虽然如此,佛子犹不可心满;於帮助佛子们念佛之馀,应续
修学广义之念佛法门。主要方向是修学根本四禅;佛子已入实相故,烦恼几已消
除殆尽,修学四禅可以快过他人十百千倍。四禅若得,应续修学观禅、链禅、熏
禅、修禅。此皆是定,因定而生无量百千三昧,迈向佛道,利益无量众生。莫以
实相念佛境界为足,停滞不前。 
  释疑:或有人言:「此文谈念佛,不应说禅。」此则应说念佛层次提升时之
转折。譬如持名念佛之人,多停留於心念心听之阶段,不知转为心念心忆。已能
心念心忆后,应转为无相忆佛,舍离一切相。乃竟有人因忆佛时,佛号不起而生
烦恼,此即不知转折也。待无相念佛(忆佛)之念如泉涌现而不断时,便应体究
念佛,即是由事持转为理持,此亦是转折。吾人尝见知见不足者或排斥修禅者,
於此烦恼退缩,停於无相念佛之境界,错失「见佛」因缘,不入实相念佛境界;
上品上生之果报,失之交臂,极为可惜。此皆知见不足,不知转折之过也。 
  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解脱法门,但每一法门之修持,到最后都必与第一义
谛(实相)相应。不论是密宗之持咒观想,天台之止观,禅宗之参禅,净土之念
佛……等等;任何一种法门,若有因缘修持到第一义现前,其最后阶段修持过程
之本质莫非是禅。而每一法门之修持,自初始、至终了,皆必有其转折。那便是
由散乱心到统一心,定力现前。因定力现前并起心探究,而得见真心之空性,此
即明心(开悟);由见无所见、明了真心,继续体究而见佛性,实相现前;智慧
於此显现,能使他人受益。 
  此种转折过程、因各种修持方式之不同而呈现不同之相貌,但其原理则一。
换言之;禅存在於每一种解脱法门之最后阶段,非独禅宗有之。到达此阶段之前
的漫长修持,其目的皆在增强定力和知见。定力与知见俱足,便知转折。一旦因
缘成熟,禅就出现了。 
  简单的说,便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而得解脱。其转折之原
理便是从有相到无相,因权巧而入实相。既入实相,则无相无不相;是故天台宗
说「理事不二」,禅宗说「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即是广长舌」,净土宗说「一
句佛号概括事理」,密宗说「声字实相」等等。此种转折原理和原则,不论任何
宗派,一体通用。譬如密宗《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大正藏第二十卷
,密教部第三卷)所载准提佛母修法最末阶段「把数珠契第二十三」之修法,即
是由手结印契,口诵真言,耳听真言,心观真言文字自佛母口中出,入自己口中
,於自心观想所成之月轮中右旋安置。每修此观,连续重复一千至五千遍。此是
有相之声念诵,此观若因经年累月之修持而得成就,定力已足,应转为无相之三
摩地念诵;修前应先明准提咒「(口奄),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等字之真义,娴
熟记心。若知真义,即是知第一义(非是见第一义)。然后观自心如一满月,以
「念」安「(口奄)」之梵字於心月中央(不得以中国之语言文字行之),次将「
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等字逐字依右旋方向,平均距离安放月轮周边内。周而复
始,无记其数,不可断绝。所安文字为梵字,皆无中国文字相、声相,亦无文字
之义,仅有梵字意义之「念头」而已。此三摩地念诵之境界虽然转入无相,犹非
实相。若持明者於此无相三摩地念诵法,不计其数,不断时日年月地练习,有朝
一日,功纯缘熟,忽然一念相应,真心本性现前,便见实相,此即是禅。 
  至此便见实相无相,却存在於一切相中。此后持明时,不论是有相之声念诵
,或无相之三摩地念诵,皆是实相念诵,此即「声字实相」。密宗如此,净土宗
如此,其他宗派亦莫非如此。所不同者,唯修持法门相貌之差别而已,其原理原
则皆无不同。知此道理,便能於修持各种解脱法门时,知所抉择,迅速入道。 

  诚恳的叮咛:修学念佛法门之初期,但能参加定期共修,参阅善知识著作,
配合平时持名念佛之功夫,便得受用。若欲精进修持到无相念佛阶段,其修行过
程中,有少数人可能发生感应现象,譬如见光,闻香,见佛示现金身……等等;
固然可喜,但勿执著。极少数人(万不及一)若有定中见佛说法,指导修行者,
务须依三法印及四依法印证;若不相应,慎勿遵从,便都无事。部份人则於无相
念佛修持纯熟后,发生轻安、清凉、喜悦、悲悯、消除慢心、入定……等现象,
此皆是定心之显现,无需惊惶挂碍,继续深入修习即可。 
  又:近年来,曾遇数位学佛人,或因参禅、或因体究念佛而至无语言文字妄
想之境界时,便将无相念佛之心勇敢承当,便以「此心为我」呈善知识,善知识
便以此印证为开悟,浑然不知此心仍是妄心。若「离语言文字妄想便是真心」,
则一切无语言妄想傍生之心皆离语言文字妄想,一切修定有成者亦能离语言文字
妄想,被等灵觉心亦应是真心;若谓彼为真心,则彼等对於明心所具之解脱功德
受用,为何迟不现前?此微细处,务须真善知识始得明辨,并善导行者知见、以
趣正道。莫以灵知心之无念为悟,莫以定境见花(心花)为悟,否则,明心之空
尚不可得,遑论进入实相之空有不二境界。 
  是故行者若欲体究念佛时,最好有真善知识指导。所谓真善知识,是指此人
已入实相念佛境界,亲见佛性而不退失,於第一义谛真实了知;并有方便善巧,
能教导念佛人从有相入无相,藉权巧入实相。此善知识未必有名气,却能引导念
佛人之修行於前,能勘验念佛人之境界於后;避免体究念佛者误将妄心作为真心
,免将妄觉误作真觉。能使念佛人顺次进入实相念佛境界,并消除念佛人对於圣
境之执著。所幸此种善知识,在台湾已日渐增加,寻觅不难。要紧的是我们念佛
同修能否建立信心、消减慢心、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否则,即使善知识现前,
亦恐当面错过。 
  以上所述是由持名念佛而入之事持及理持五种层次。无相念佛虽然不易修成
,但是若有方便善巧,按部就班,努力练习,其实不难。实相念佛虽非大多数人
可以想望,然非绝无可能。若能修成无相念佛三昧,时时精勤护念,祛除慢心,
善发菩萨大心,每日跪求释迦世尊指示善知识之因缘及所在,必有一日得见有缘
,亦有可能於三言两语之下决了。若不得善知识,是因缘尚不具足,无需气馁,
只要细细体究,纵使现前不见,至少得保人身,当来必定见佛。 
  若真是菩萨种性者,往往能於修成无相念佛三昧之后二、三年内自修自悟,
亲见实相,能於经论之中多方印证。若不发菩萨大心,不去除慢心懦心、而求实
相念佛境界者,无有是处。愿诚挚地在此与一切佛子共勉:「普愿佛子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皆得见佛,心量广大饶益有情。」 

  菩萨戒子萧平实敬笔 

  注:本文於公元一九九一年原载慈云杂志。 
  —————————————————————————————————
 
  文中提到的书(《印光大师念佛三昧摸象记要解》许大至 著、《无相念佛》
 萧平实 著)黄檗山万福寺有此两种结缘书(前一种可能已索请完)。 

  索请结缘书地址:福建省福清市黄檗山万福寺 财务处 邮编:350307 

  索请结缘书者,当然别忘了寄适量邮费或助印款,以利印书赠书工作顺利进
行! 

  感谢阿牛师傅(信箱:mailto:[email protected])提供转贴内容! 

  后学弟子 亲泽(信箱:[email protected]) 顶礼! 

  妙法莲华网提供论坛 www.fahua.com 嘻哈网提供免费主页 www.heha.net 


--
欢迎大家常来回合策略  宗教信仰坐坐。
欢迎光临
魔法师学院http://wwwmagic.126.com
    
*    *    *    *    *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
DOS--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北京站 http://bj.netease.com.[FROM: 202.106.247.162]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