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基督教(Christentum)>>基督教(Evangelische Kirchen)>>临时存放>>[gospel]信仰的框

主题:[gospel]信仰的框
发信人: jidian()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08:58:57), 站内信件
信仰的框


作者.陈韵琳 (gospel)

到底信仰是什麽呢?

  每个人都有信仰,不管他承不承认自己的信仰,却都无法避免的按自己的信
仰而活。

我有个朋友活得很不快乐,但他很无力,觉得现状不可能改变。当他跟我说着他
的生活上的

痛苦,最终总将原因追溯回一场错误的婚姻。朋友很负责任,一旦有了孩子,就
不打算结束

婚姻。於是他继续不快乐。我曾经跟他谈起信仰,他很反弹。他说:「信仰是一
种鸦片,让

一个很不快乐的人自我说服说:『这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美意,虽然我们不明白
。』信仰使

人充满宿命。」 

因此我就停止跟他讨论信仰。我知道,信仰对人生价值体系,对人的思考方式,
是太过严肃

的颠覆,不应随随便便在对方还没法接受的时候,硬塞给人家。所以我由着他继
续谈论他的

痛苦现状,然後我问他将生活作某些改变的可能性,问他这样改变行不行?那样
改变行不行?

结论都是「一点也不可能!」我也无计可施。终究是他的人生,是他的想法,是
他要自己面

对。 

我开始觉得自己作他的朋友可真是做的一无是处。我问:「那你打算怎麽办?」
他沈默半天,

回到思考的起始点:「都是因为一场错误的婚姻!如果当初意识到自己根本就不
爱她,就勇

敢的宣布取消婚姻,一切痛苦都不有了!」 

我突然明白我们永远无法解决他的问题。因为一切错误来自当初,当初是早已过
去无法改变

的历史。这是他根深蒂固的信仰,所以我只能聆听他追忆与诉苦。於是我忍不住
问:「这跟

你最不能接受的宿命,有何不同呢?」 

另一个朋友则是深深爱上了她最喜欢的後结构思考:每个人都不自觉的活在某种
意识型态里,

这是自小被教塑造出来的,所以每个人都无法成为真正的思考主体。要得知真相
,得要冲

破这种意识型态。 

所以她排斥任何所谓的真理的讨论。你怎麽知道这是真理,而不是某种历史社塑
造出来的

意识型态? 

  跟这样的朋友讨论问题,不引发「抬杠效应」,简直是奇迹。 

朋友的生活方式,也因为要规避将意识型态当成真理的可怕结果,所以不去设定
一个目的。

「人生目的在於游戏,旅途过程就是目的。」所以她的生活方式蓄意的很嬉玩。



可以说,我们两人之间的差异是走到了两个极点。但是我们仍旧是好朋友。


後来我就发现了一种不老是抬杠的交谈方式。我不再主动生发任何议论,我就安
静的听她

说,等她说完,我就安静的问:「真的吗?」 

结果她就开始拆毁她刚才所说的话,用正反合的辩证法则,说出跟刚才完全相反
的结果,为

的是不让自己陷溺进自己最痛恨的,将非真理当成真理来讲述。当我停止跟她抬
杠,她就自

己跟自己抬杠,一旦做出结论又自行拆毁。 

  终於我有一次忍不住问她:「你不累吗?」 

後结构原意是好的,不要将某些事想得太理所当然,而忽略了这些事毕竟是时间
与历史的产

物,不等同於真理。但是笃信後结构方法,也变成一种信仰,那信仰的内容是:
「永远不

去肯定不去确定。」 

上两个月我去马来西亚开,中间遇到礼拜日,被带到某个特殊的教会体系去礼拜
。从头到

尾,我发现我可以不用脑袋不用心。因为一切全照仪式动作,连祷告,都有固定
的祷告词,

由带领者来念。 

  为了避免太过厌烦,我一方面行礼如仪,一方面陷进深思里。 

其实这样的礼拜仪式,也是信仰的呈现。我相信仪式绝非随便乱想出来,一定都
有深意,要

表彰信仰的内涵。但是到如今,有谁真知道仪式背後的深意?它反而变成是一种
捣乱,阻止

信仰者跟信仰对象自主的发展深度关系。 

  如果信仰只剩下仪文,到底信的是神,还是仪式? 

  从礼拜堂出来以後,一个住在马来西亚快叁十年的朋友,跟我介绍了两所教
堂与庙宇。


一所是天主教堂。据说这所教堂比原先经验的,仪式更多。更奇特的,是每逢圣
诞节前夕,

有教士背十字架在教堂外广场上游行,然後教士把这十字架上的木头,一片片削
下来,供

参与此仪式的信徒索取。据说,将木片放进水里煮来喝,可以治百病。朋友说,
因为这个缘

故,圣诞夜这所教堂附近挤满群众,造成交通阻塞,管他是什麽宗教的,都来索
取木片。这

真可说是万教合一,大家信仰的都是木片。 

另一所庙宇,叫做「真空教」。这宗教原本意涵,是说,人所信仰的,无非是自
己心灵呈现

出来的东西。所以庙宇里什麽也不供,只在处墙壁放了好多镜子。人一进入殿内
,就看见

好多个自己。这所庙宇的创建者宣称,真正的神是无法触摸无法看见的,它存在
於自然界,

存在於空气中。 

  我一听,就问朋友说:「这庙宇的信徒,是否都是知识份子?」


朋友说:「一开始是的,但後来就不是了。後来的信徒慢慢的将一些自己供奉的
神放进了庙

里,也出现了好多祭拜仪式。这庙就跟其他的庙没什麽差别了。」 

我倒觉得这样的改变很自然。因为所有讲求「空灵」境界的信仰,一旦走出狭义
的知识份子

阶层,立即跟民间各种神明膜拜结合,甚至跟灵界结合。这好像从古自今,从西
方到东方,

都是一样的。到底信仰是什麽呢? 

有一部电影,片名叫「我们不是天使」,是由大明星劳勃迪尼诺,西恩潘与黛咪
摩尔主演。

电影内容是说,两名监狱囚犯逃狱,他们处心积虑的想越过加拿大边界,因而进
入了一小镇。

这小镇有一修道院,修道院以圣母马利亚像垂泪的神迹而出名。这两名囚犯被警
察追捕,

却阴错阳差的,被误成是两名将路过修道院的修士,其中一名恰好以诠释「马利
亚垂泪」

而大大的出名。 

  故事环绕马利亚像垂泪神迹展开。囚犯渴望着逃离美国进入加拿大的神迹,
小镇困苦流离者

渴望着困境解脱的神迹,女主角渴望着又聋又哑的女儿得医治的神迹。但是修道
院修士都知道,
马利亚像垂泪,是因为天花板破一个洞,一遇雨天就有水从屋顶低落的缘故。其
实并没有神迹。


  然而,这两名囚犯终究是因为太渴望摆脱过去得到新生了,面对十字架,还
是很诚心很由衷

的表达出悔罪与渴望重新开始的愿望,然後很离奇的,不管是偶然或是上帝真的
有作为,这两名
囚犯因天雨天寒渴望有双鞋的小小愿望竟被满足了。这多少促成了囚犯为回应这
小小神
迹,而
出现了内在心灵的改变,两人的心灵内在被净化了,一个违反自我原本自私的本
性,
跳水救人,
(而在这过程中,圣母像因为同时落水,其木头质料竟帮助了这位不会游泳却下
水救人的囚犯,
使他能抱着落水小女孩,自水底倚木像浮出水面,再一次无法辨明是奇迹或是偶
然),一个违
反自我凶恶的本性,渴望成为修道院的修士的人,继续追求信仰。 

  电影在皆大欢喜中结束。喜剧笑声中,导演不断向观众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
:到底信仰的本

质是什麽?神迹总是扑塑迷离,像是真有其事,又像存属偶然。然而,两个非但
不是天使,甚至
是大恶之人,却因着悔罪与渴望新生的诚挚心灵,显现出最大的神迹:「恶人成
圣」。
这样的
神迹,每个与上帝相遇的基督追随者,都曾深刻的经历,并且成为一台戏,演给
世人观看。


  这部电影所要探讨的信仰的本质,超越了生活观价值观,哲理,仪式,神迹
。信仰是人以此

时此刻最真实的处境,向上跃升与超越者相遇。相遇之後所带出来的内在改变,
是周遭人无法不
承认的神迹。 

  耶稣经常拆毁信仰框框,为的是让人真正得到信仰。 

  圣经上记载一个故事,是耶稣故意路经被犹太人歧视的撒马利亚城。耶稣在
那里遇见一个被

世人唾弃的女子,耶稣动了慈心,想要挽救她的不幸。因此耶稣主动与她攀谈。
这动使这女人
震惊。耶稣甚至告诉她,他使她的人生不再饥渴虚空。这女人开始怀疑耶稣是否
传说中将要
出现的救世主。於是两人之间迂回的展开关於信仰本质的对谈。 

  女人问耶稣,倒底哪里才是做礼拜的地方?其实就是问:怎样的礼拜,是上
帝可以接受的?

耶稣没有谈神迹,没有谈仪式,也没有谈地点。耶稣说:「以心灵和诚实。」也
就是以真实的心
灵去与真理相遇。这是完全没有框框的答案! 

  女人听到这里,就向耶稣要凭证。他有何权柄,可以不顾礼仪地域呢?


  耶稣却不直接回答,只是直直指出女人生命中最最绝望之处,就是渴望爱,
却一直没有完满

的婚姻。他要女人真实面对最深的自我,他要与女人生命最深之处相遇,让女人
生命本质改变
生命改变,是无法不承认的事实。这就是凭证。 

  於是女人开始处走告:「他真是救世主。」 

  信仰究竟是什麽呢?是一种生活哲学,是一种价值体系,是每个人内在最深
刻的自我呈现。

但是信仰不能仅止於此。信仰还必须以生活哲学,以价值体系,以最深刻的自我
,去与超越者上
帝相遇,否则信仰终将被自我,被仪式,被哲理,被渴望神迹所陷溺,成为另一
个可怕的框框。

----------------------------------------------------------------------
--
跟自己的心灵说话


我现在的信仰是什麽?它如何影响我的生活,价值,与人生?我有没有过在心灵
深处最真实的
自我中,与超越的上帝相遇的经验?我现在的信仰成为一种框框了吗?如果是,
原因为何?如果
不是,原因又为何?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6.19.28.213]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