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aycat(爱流浪的小肥猫)
整理人: jaja(2003-01-07 22:46:30), 站内信件
|
包含精美图库和flash地图的豪华版请到 http://www.rayeye.net
5月11日 晴转风沙蔽日 吐鲁番(大河沿镇火车站到市区48公里) 累计9906公里
火车有节奏的地摇晃着,在车上坐了一晚,时睡时醒,普慢的火车站站停,有时开了一分钟就又到下一站了,到了第二天中午14点35分才到达吐鲁番,反正我们就是有时间,所以才挑这最便宜的车次,这叫用时间换金钱。
其实吐鲁番火车站并不是建在吐鲁番,而是离吐鲁番五十多公里的大河沿镇,据说吐鲁番的地势太低,像一个盆地,铁路如果从吐鲁番市区穿过的话,就像过山车一样,从高处往低谷里冲,之后又攀爬回高处,要白白消耗很多能源 ,不知这个解释是否真实。
不过我觉得挺合理的,吐鲁番盆地有约1/2的面积低于海平面,是中国地理上最低的地区,吐鲁番市区海拔只有35米,而离吐鲁番城约48公里的艾丁湖,湖面更是低于黄海海平面155米,为地球陆地上第二低地,仅次于约旦低于地中海海面392米的死海,艾丁湖就像地球深陷的一个肚脐眼。
不久前还在世界最高峰的西藏,现在又到了世界第二低地的吐鲁番,感觉好奇妙,幸好我们既没有高原反应也没有低原反应,不要以为只有高原反应,的确有低原反应这种病,我们在拉萨听一个藏族朋友说的,他的一个同学考了广州的一所大学,刚去的时候就有低原反应了,当然,它只是会发生在长期生活在高原又突然下到低原的人身上。
步出火车站,马上就感受到了吐鲁番四最中的热,吐鲁番有“四最”,最低,最旱,最热,最甜。最低--艾丁湖是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最旱--干旱少雨,高温低湿;最热--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最高气温达47.5度,地表温度达70度。因而有火洲之称。最甜--因高温少雨,葡萄甜度特高。
火车站外真是热浪滚滚,我真的是很推荐西藏和新疆这两个省连着走,一个是最高,一个是最低,一个是最冷,一个是最热,一个是戈壁,一个是雪山,一个信奉伊斯兰教,一个信奉佛教,虽然风光迂回不同,但同样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让人回味无穷。
外面热浪不但是空气,还有那拉客的司机,看得出,吐鲁番是旅游业发展了很久的城市了。我们到吐鲁番市区也要坐车,这里的车还可以包括游览吐鲁番的景点,我们挑了一辆车,压价压到150元就不肯让了,本来一辆车可以坐4个人,可惜我们只有两个人摊分,这个时候就想起了YUME和cat 了。
我们飞奔在通往吐鲁番的平直公路上,仍然可以感到外面的热浪,远处的景物都是扭曲的,仿佛是隔了一道水濂,司机说:“现在还不算热,到了7,8月,那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什么叫“火洲”,不过那时候葡萄也熟了,可以在葡萄架下边乘凉边品尝葡萄。”
我望着一望无际的戈壁问道:“这个季节有海市蜃楼看吗?”
司机笑笑说:“这个东西可遇不可求呀!”
小型的海市蜃楼现象还是出现了,车前几百米开外的公路上老是有一滩水,可永远都去不到那滩水那里,我们的车前进它也前进,如果是沙漠中饥渴的人去追逐那滩水,必定会身亡在沙漠中。看来,海市蜃楼在现实中不一定是美好的。
吐鲁番古称高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车师王国,自明代起称“吐鲁番”,突厥语的意思是“富庶丰饶之地”,吐鲁番地处古丝绸之路中道要冲,北枕天山,与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为邻,南望库木塔格山,与塔里木盆地相接,东临哈密盆地,西边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接壤。
作为富铙美丽、历史悠久的丝路重镇,自然是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八大景点有 艾丁湖、交河故城、高昌古城、坎儿井博物馆、苏公塔、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火焰山、葡萄沟。我们见时间还早,决定先去几个景点,明天时间就宽松多了。
艾丁湖又名觉洛浣,维吾尔语意为月光湖,以湖水似月光般皎洁美丽而得名。在亿万年前,艾丁湖曾是个深居亚洲中心,远离海洋两千多公里的内陆海,近5万平方公里的湖水充沛而浩大,水波荡漾,飞鸟啾啁。而今除西南部还有很少的湖水外,大部分是坚硬干裂、白色起伏的盐包地和接近湖心的淤泥盐沼泽,还有的就是一块二米多高刻有“艾丁湖”字样的石碑,已经体现不了月光的美丽意境了,我们觉得没什么意思,直接去了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的雅儿乃孜沟30米的江心悬崖平台上,南瞰盐山、北控交河,地势十分险要。四面环水,故城孤岛状如柳叶,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 米。《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这段文字是我们今天能找到的关于交河城最早的记载。
当地人俗称交河城为“雅尔和图”,意为“崖儿城”。据考证“雅尔”可能是突厥语“崖岸”,而“和图”则是蒙古语里“城”。连名字都是混合了几个民族的语言,可见交河故城在历史上是几经变迁。
考古资料证明,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交河附近已有人类活动。原始居民为避免野兽的侵害和防备部落间的战争,选择在这个河心洲上建立自己的家园。他们在坚硬的黄土层中掏挖出洞室居住,开凿出通往河谷底部的通道,到河谷中取水和从事生产活动。当时他们使唤用的削器、古核、石片等石器和红色的彩陶片等,至今还能在地面上采集到一些遗物。
公元前108年,姑师被赵破奴所破,分为车师前后国和山北六国,交河城,是车师前国的国都。当时有“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八百六十五人。”是车师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公元前一世纪,两汉政府在交河设戊己二校尉,驻交河城屯田,曾建“交河壁”。车师归汉后,这里渐渐成为吐鲁番的中心城市,班超和班勇父子及董卓等很多古代著名将领都曾统兵驻守过这里。
公元450年,北凉沮渠安周攻破交河,车师前国覆灭。
公元5世纪末,高昌王国立,交河归属高昌,设交河郡。
公元640,唐太宗派侯君集平定高昌,在此设交河县。以其地为西州,交河是唐王朝的属县。唐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曾设在这里,后迁龟兹(今库车)。
公元8世纪,这里沦陷于吐蕃。
公元840年,回鹘一支,自漠北草原西徙新疆,建回鹘高昌王国,王都设在高昌。交河是王国属下的军事重镇之一。
公元1269年,爆发了元帝国属下海都、都哇叛乱。同年海都围攻北庭。从此,回鹘高昌势力日衰。
公元1283年,回鹘高昌王室被迫东迁甘肃永昌。
公元1383年,别失八里的察合台汗黑的儿火者攻破高昌、交河。此后,交河故城逐渐毁弃。
因为屡遭战祸破坏,居民纷纷外迁,从此变得荒凉起来。一个位于西域曾辉煌和繁荣了两三千年的庞大古城逐渐衰败,终于废弃于14世纪初(明永乐年间)。好在这一带由于气候炎热干燥,降水极少,加之偏僻荒凉,人迹罕至,交河故城得以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成为我国古代西域都市的稀有标本和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
来到交河故城门口,刚好又碰到一队旅游团,跟在后面有有免费的导游了,游古迹还是有导游好,不然不明白其中的文化。
导游指着门口刻着”交河故城”的石碑说:“这里就是古城的南门,也是主门,交河故城与其他古城不同,它有三奇,其中一奇是它仅有两个城门,南门和东门。东门被河道长期下切阻断在悬崖上而名存实亡,因三面是高30多米的悬崖,这里就成了唯一的出入口。地势险要,固然又出现了第二奇,这里没有古城常有的城墙。”
进入南门,是一条南北走向、长350米,宽10米的主干中轴大道,把古城一分为东、西两区,我本来奇怪为何故城如此破旧,而这条大道却是完好无损,仔细一看,才发现大道是用仿古的方法新建的,我很高兴地看到,它并没有像某些古迹那样装修豪华,破坏了原物古韵的味道,在一片黄土中,它完全融入了古城中。大道随自然地势从南至北渐升,因为北部是寺院区,佛当然是要高于凡人。
大道西侧的建筑墙矮室小,是手工作坊和密集的居民住宅区,现在的交河故城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但当年市井格局及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巷仍历历可辨。从一个个挖出来的土坑,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当时的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导游说:“这就是第三奇了,城内屋宇殿阁,均是从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筑物有三层楼那么高,几乎不用木料,而且它的土墙都是原生土,不是打坯或干打垒弄出来的,是纯自然状态的黄土。这是一座向地下掏挖出来的城市 ,它的文化层很有意思,跟别处相反,别处是越往下挖,历史越古老,而交河故城是越往下挖,历史越新。”
导游又说:“你们注意到了吗? 城内所有的街巷通道也没有窗户,民居庭院均由土墙包围,若干户形成一个坊曲,穿街走巷,再拐入坊曲,才能找到民居住户的院门。这种独特的设计是出于西域防风沙的需要,又吸收了唐朝内地城市建筑的风格。
东区建筑高大,是贵族区和军队驻地的官署区。这里曾出土过与唐代长安王宫里一模一样的莲纹瓦当,很可能就是车师前国王宫和唐代安西都护府的衙署。
东门高高矗立在高达几十米的黄土崖岸上,城门遗址保存较好,两侧岩壁上设置的门额方孔、放哨 望的角楼哨所遗址清晰可辨,几口大型深井星罗棋布。东门南方,有一座气宇不凡的地下庭院,占地约3000平方米,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面通道设有四重门栅。天井北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达60米,与南北交通干道相连通。
在炎热的烈日下,四周全无遮挡,地表的温度奇高,我们只走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把身上带的水都喝光了,但我惊奇地发现,在这一片颓土破瓦当中,竟然还有那么一扎扎的小草茂盛地生长着,生命力是多么顽强。
主干大道端头的北区是一庞大的佛教寺院,气势雄浑的佛教大寺院,与东西官署区、手工作坊、居民住宅区呈一品字结构,鼎足而立。寺院南北长88米,东西宽59米,主体建筑面积达5200平方米,由山门、大殿、僧房、庭院、钟鼓楼、水井等组成。寺院保存完好,主体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寺院佛殿中央方形塔柱上有28个佛龛,龛内本来有佛塑,伊斯兰教势力进入吐鲁番地区后,因为伊斯兰教痛恨偶像崇拜,就把故城内的佛像都捣毁了。
大寺两厢是众多僧房,左前方是一座十米高的佛寺鼓楼。登上鼓楼高台,全城面貌尽收眼底。如果你登上鼓楼遥望,似乎就一下回到了2000年以前的唐朝,李颀的《古从军行》也随风飘过: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佛教大殿东北面,有一组排列整齐壮观的塔体遗址,总面积约200平方米,中央有一座长方形的大佛塔,高约5米,对角线方向有四组各25个小塔组成的塔群,每个小塔皆呈长方形,长2米,高3米。四面均有佛龛。
塔林西北方不远处是著名的地下室佛教寺院,上部已夷为平地,下部内有残存壁画,曾出土高僧舍利子,庞大的寺院区说明交河故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佛城。
在寺院区的中央,近年又发现了一口古水井,井口有近两米多宽,井内已被泥土填满,这里是故城的最高处,到现在都不知道,当时是如何挖到怎么深的水源的。
走到崖边,看见崖岸如刀削一样笔直,高于下面的河床有30余米形成天然壁垒,果然是气势宏伟,凌峻险绝。其地理位势之险奇令人叹为观止,就如同唐代的边塞诗人岑参所写的“交河城边飞鸟绝”,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不过还有茂密的树林。
高昌是和交河齐名的丝路名城。公元前1世纪,西汉大将李广利率领部队在此屯田,设立高昌壁;公元327年设高昌郡。公元450年,北凉残余势力灭了车师前国后,高昌城一跃而为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460年成为高昌国都城。640年唐朝统一高昌,在此设立西州,辖高昌、交河、柳州、天山、蒲昌五县。9世纪后成为回鹘高昌国的首府。公元1275年,蒙古游牧贵州都哇叛乱时率领12万骑兵围攻火州(高昌),长达半年,回鹘高昌王巴尔术阿而忒的斤英勇战死,高昌城就此毁于一旦。交河故城的规模虽然略小于同在吐鲁番的高昌故城,但街区形制等保存得比高昌故城好,既然如此,我们就跳过高昌故城,直接去坎儿井。
不说不知道,原来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库车和北疆的奇台、阜康等地,大约有坎儿井1600多条,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最集中,达1200多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山,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砂砾石由粘土或钙质胶结,质地坚实,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吐鲁番干旱酷热,水分蒸发量大,风季时尘沙漫天,往往风过沙停,水渠常被黄沙淹没;而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水分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可坎儿井不像长城和大运河在地上,可以直观的观赏,所以坎儿井博物馆用图文和实物作了详细的介绍: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一种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间距愈长,约有30至70米,愈往下游竖 井愈浅,间距也愈短,约有10米到20米。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的。在盆地边缘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竖井,再将竖井逐次从地下挖通成串,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联接,可以把几十米深处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
坎儿井的明渠最宽也不过1米,溪流窜急,渠边种满了树,茂密的树叶有效地减少了水的蒸发。走进暗渠,渠高大约2米,渠顶被厚厚的土层盖着,酷热即时被挡在了外面,一丝丝清凉的微风从深处吹来,清爽宜人,再用清澈的井水洗一下脸,通体的透凉,完全和外面近40度的高温是两个世界。
就是这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才使素称火洲这样气候极其干燥的吐鲁番,出现了大片的郁郁葱葱的绿洲。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出驰名中外的葡萄。尽管现在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在现代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
参观完坎儿井,见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决定先回吐鲁番住宿,明天再继续行程。找旅店的时候更加觉得吐鲁番是一个旅游的城市,宾馆充满了典雅、古朴、富有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园林式的建筑与宾馆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葡萄成熟的季节,住客不用走出旅店,伸手就可以摘到葡萄。可惜这里的旅店不像喀什的天南饭店一样设有客房部,几百元一晚房间太浪费了。
好心的司机带着我们满城跑,吐鲁番市正在大兴土木,修建葡萄街,几条纵横交错的街上都搭了葡萄架,相信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热浪也不能阻挡这里热闹的人群。
我们最后找到了汽车站旁的交通宾馆,明亮而宽敞的双人房,还有空调电视,才50元,不过每人加了2元的城市管理费,2元虽然是很少的钱,但却只向我们游客收取,我都不明白,吐鲁番市对我们游客是欢迎还是不欢迎。
50元的房间当然没有独立的洗手间,但公共浴室很干净,24小时有热水供应,很方便。吐鲁番的气候很干燥,洗好的衣服根本不用拧,水淋淋地晾着,不到3个小时就干透了。就因为如此干燥,汗刚出就被蒸发了,不会粘在身上不舒服。
我们晚上去了对面的广场,那里有很多的烧烤摊,各种小吃摆满了整条街,我们正吃得起劲,突然刮起了大风,还夹着沙粒,真是黄沙漫天,砂石滚滚。我们不得不回到宾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这一带是风库,经常刮大风,突然有几个朋友通过短信问候我们,我们真是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今晚有近年来罕见的沙尘暴正面吹袭乌鲁木齐,还把一面墙吹到了压死了人。幸好我们明天才到乌鲁木齐。
提 示:
在吐鲁番火车站有公交车到市区,如果你想游览八大景点,火车站就有出租车,大约120-150还可以送你回市区,因为要跑多这一程,比在市区租车贵一点点,市区租车大约100-130,如果少去几个景点,还可以减一点钱。
交河故城门票:30元
最佳观赏时间是太阳快下山前,温度没这么高,而且黄昏太阳的颜色和故城的颜色融为一体,更体现了故城的苍凉,如果遇上火烧云,天上地下红彤彤的一片,充分体现火洲的味道。不过因为时差的问题,要算好时间。
坎儿井博物馆门票:20元
如果你在烈日下走进坎儿井,你就知道什么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住交通宾馆:27元
待续
----
欢迎光临我的网站 留言薄
精美旅游风光图片及精彩的第一手游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