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红楼逸梦>>珠箔飘灯 散记杂谈>>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常识文精品)>><红楼梦>成书过程试说

主题:<红楼梦>成书过程试说
发信人: time_89(horisure)
整理人: chocho.1(2003-11-08 23:25:13), 站内信件

通灵老朽 


    
    康熙五十四年(1715):遗腹子曹雪芹出生。曹頫继嗣并袭江宁织造,时18岁。 
    雍正元年(1723):雍正登位,曹家失势。曹雪芹8岁,曹頫25岁。 
    雍正六年(1728):曹族犯案抄家。曹頫坐牢,31岁。曹雪芹14岁,已受良好教育。举家迁北京,家境一落千丈,落差远超过鲁迅早年,自是刻骨铭心。 
    雍正九年(1731):坊中秘传皇宫绯闻,主要是雍正及弘历等宫内乌烟瘴气的事。是几位被逐出宫的侍女陆陆续续传出的。成为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茶余饭后谈资。雍正年间言论禁制,比“文化革命”要厉害得多,但小道文章越禁越传,或干脆手抄本。上年纪的或会记得“第二次握手”、“天安门诗抄”等。 
    曹雪芹从对朝廷不满,到了解民间疾苦,同情低层侍女的遭遇。产生了要把红墙内那些不能言表的丑闻和罪恶写成小说的思想动机。开始收集宫闱秘史,为揭露朝廷的腐朽没落作准备。时年17岁,正是年青奋发时期。同情底层,憎恶皇权,冲破黑暗。 
    侍女中有绝顶聪慧者,原始素材质量极高,更有曹的近龄远亲,曹得多次询问核对之便。这就是所谓的<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乾隆元年(1736):雍正死,乾隆即位。曹頫出狱,年38岁。曹雪芹21岁。 
    乾隆九年(1744):曹雪芹30岁,动笔写红楼梦。两年完成整体构思,写成第一稿。 
    借助宫中流传出来的绯闻中所反映的侍女们悲欢离合的际遇,用以揭露朝廷的腐败和罪恶,显示作者反对封建朝廷的政治态度。用宫女教习脂砚斋与侍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塑造了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歌颂真爱。由于不能直写朝廷,故以家族兴衰为背景,影射红墙内的各阶层──红楼,加上虚幻的外衣──梦,故为红楼梦。 

    乾隆十八年(1753):曹雪芹39岁,<红楼梦>成。“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出目录,分出章回”。这应是全壁本,绝非八十回本。 
    乾隆十九年(1754):曹頫56岁。“脂砚斋”首次评述,只得八十回,变成<石头记>。 

    这是<红楼梦>成书中极其重要的一年! 
    首先探索“脂砚斋”为何许人。归纳众多只言词组,可以推断如下: 
    1. 与曹雪芹交往密切,了解作者的意图,在曹写书的十年中一直都在参加意见,使曹雪芹有增删五次之举。 
    2. 是曹雪芹的长辈或近亲,熟悉贾(曹)府的兴衰,能取得原稿,在作者在生时即能对之发表议论。 
    3. “脂砚斋”是代用名,本人不便出名(曾是戴罪之身?怕犯禁忌?) 
    4. 不是贾宝玉原型之侍女教习脂砚斋,但对他很了解,知道他已隐性埋名,远走他乡。 

    是什幺促使“脂砚斋”腰斩<红楼梦>,改为<石头记>呢? 
    既然“脂砚斋”早已参与<红楼梦>的成书,构思的方针就早己讨论过,十年大功告成才来个大改动,原因无非是:出现意想不到的政治气候,不得不改;他比作者老成持重,经历更丰富,比作者更强烈地感到必须修改。 

    首先,要给<红楼梦>全壁本加上政治外包装。重写(或大改)了前五回,更加入“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用朝廷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还有石头记载、空、幻……连名字也改为<石头记>。一于来个与今天常用的“本书内容纯熟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相类似的卷标,免得给抓到把柄。 
    其后,删改不当字句。有些以往作者舍不得删的,这次都大刀砍去。17、18、67、78回都可能是删得较多的。 
    到后四十回,写到贾府衰亡,大量语句都会有政治问题。一再删除,失去完整性。进退两难,干脆不拿出来算了。是故<石头记>就只得八十回。 

    这一删除,显然是“脂砚斋”作的主,而且不会留下原稿,曹雪芹只好默许。是什幺力量做成这样呢?关键是乾隆十八年的一桩“文字狱”: 

    乾隆十八年,山东泰安县民王尽性撰写歌词刻印售卖。因词中有“违碍”朝政之语,被山东巡抚杨应璩捕拿。乾隆传谕将王“立予仗毙”,所撰歌词板片,尽行追毁,并严禁民间不得传播。 

    这一消息令“脂砚斋”深为震惊。为怕惹来灭门之祸,<红楼梦>必须删改!(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这种气氛,可请教曾经历过“四人帮”时期的知识分子。) 
    可见,使这部巨著成为残稿的,完全不是“最平淡无奇的偶然原因”──借阅迷失。迷失只是托辞而已。这样说了,可以免露破绽。 
    这对于曹雪芹肯定是无以言状的伤痛,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悲哀。想到这一点,二百五十年后的人们还会为作者抚胸痛哭。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脂砚斋”是谁呢?──只能是曹頫。 
    “壮士断臂”、“一肢虽废一身全”。他在<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中是有功还是有过呢?──后人自己评说吧。 

    乾隆廿四年(1759),“脂砚斋”四阅评述,冬天最后五批。己卯本。 
    乾隆廿五年(1760),庚辰本。 
    乾隆廿七年(1762),曹雪芹逝世,48岁。曹頫65岁。 
    乾隆廿八年(1763),“脂砚斋”去世? 
    乾隆五十三年(1788),高鹗中举人。 
    乾隆五十六年(1791),百廿回程甲本。 
    乾隆五十七年(1792),百廿回程乙本。 
    乾隆六十年(1795),高鹗中进士。 


    <红楼梦>成书过程: 
    * 侍女传说──<风月宝鉴> 
    * 雪芹成书──<红楼梦>全壁本 
    * 脂砚删评──<石头记>八十回本 
    * 高鹗补续──<红楼梦>百廿回印本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