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基督教(Christentum)>>基督教(Evangelische Kirchen)>>基督教信仰个人文集>>yile>>[yile]宇宙观与科学

主题:[yile]宇宙观与科学
发信人: jidian()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09:03:04), 站内信件


宇宙观与科学 

作者: 一乐 

最初发表: ACT 





  最近网上一直在争论真伪科学,但从来没有细致地讨论到底什么是科学, 

这实在是有违科学精神。时到如今,小弟深感有此必要,否则我们对真伪科学 

的讨论就真成了“真政治假科学”了。 

  网上的一团混战引发的直接思考是:科学是否有严谨的定义?或是无论什 

么事情,只要在中文网上一讨论就会成为一场混战?后者牵涉到人性的问题, 

不是仅仅通过讨论就能够解决的。此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到底什么是科 

学”;以期今后涉及到“科学”时,不至于再陷入混战,成为“信仰之争”。 


  随便翻开一本有关科学史的书,都会发现可考的科学发展史一般可以追溯 

到遥远的古代(约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并且和哲学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因此 

在将科学狭意地定义、局限于“现代自然科学”之前,实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 

审视科学的内涵。 

  人类从事科学活动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认识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反过 

来,内在的宇宙观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著人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这个关 

系一直到现在都未改变。       

  在科学发展的初期,科学是和宇宙论紧紧纠缠在一起的,不同的宇宙观导 

致了完全不同的科学研究;而且在当初的时代,对二者并没有一个显著的、有 

意识的区分。这种现象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有一些改观。这不是说此后科学 

和宇宙论完全分家了,而是在人们研究科学时,因宇宙论所导致的分歧逐渐减 

少;或说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当中,作为先设的宇宙论在涉及科学的观念上 

隐含著相似的结构。在此我无意讨论这种相似的结构在各自的宇宙论当中是一 

种断裂的存在,还是一种有机的存在,但无论如何,这种相似的结构使得人们 

在科学活动中把注意力放在现象界,并开始重视经验。许多我们今天看来理所 

当然的观念,在历史当中的形成过程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对当时代的人来讲, 

实在是了不起的突破。因此,在我们评价历史事件时,应该从当时代的历史背 

景著眼,看它的贡献与突破,而不是用现在的眼光来批判。 

  常常一提起中世纪,人们就联想到黑暗。最近历史学界开始重新评价中世 

纪,并对其进行正面的肯定,认为对中世纪过分黑暗的描写是文艺复兴与启蒙 

运动反传统主义的历史背景所造成的。其实中世纪的人们是相当单纯的,因为 

有著对上帝的信仰,大多数的人认为人生的每一刻,无论苦与乐,都与上帝有 

关;纵使人生有许多痛苦,终极来说仍是美好的。由于在此之前,以苏格拉底 

、伯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经典哲学对自然的兴趣是以对终极的关怀为背 

景的。基督教信仰入主西方,人们的终极问题解决之后,对自然的兴趣反而减 

弱了。这个时期的绘画明显表达出恩典压倒自然的观念,最能反映这种世界观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 

开始了恩典与自然的讨论,使得自然在人们的世界观中逐渐取得愈来愈显著的 

地位。这个转变也在这一时期的绘画〔如Cimabue(1240-130 

2)、Giotto(1267-1337)、和Van Eyck(138 

0-1441)〕当中表现出来。这一时期仍然有人零星地从事著自然科学的 

研究,其中最有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是罗吉尔·培根(1210-1294) 

,他是中世纪和近代科学奇异地融合于一身的人物。他是弗兰西斯教派的僧侣 

,在牛津和巴黎受教育,特别专心致志地研究数学和物理。他的百科全书式的 

著作——『大著作』记载了他的思想。他认为数学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其 

中包括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物理包括透视法、占卜天文学和实用天文 

学、炼丹术,农学(植物和动物)、医学、占星术、和巫术。他还认为研究希 

腊文、希伯来文、阿拉伯文、和加勒底文是研究神学和哲学所不可缺少的。形 

而上学是关于第一原理的科学。通过对罗吉尔的介绍,我们可以多少看到中世 

纪“科学工作者”的一些思想。虽然在罗吉尔的思想中还有许多的混杂,例如 

占星术和天文学,巫术和力学、炼丹术和化学混杂在一起,但他确实孜孜不倦 

地研究自然,强调观察的必要性,这一点的至关重要的。 

  现代科学的兴起是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同时期发生的。下面的年代可以 

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达芬奇生于1452年,卒于1519年;马丁 

路德于1517年将「九十五条」钉在威登堡(Wittenberg)教堂 

大门上;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于1563年出版;马丁路德于1543年 

逝世;哥白尼(1473-1543)的地动说于1530年发表。在随后的 

一百多年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长串在科学史中举足轻重的学者的名字,如: 

开普勒、加利略、笛卡尔、霍布斯、波义尔、帕斯卡、牛顿、……面对著历史 
  
上的这一连串事件,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在人们的世界观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变化,促使人们以顽强的信心,执著地从事科学研究,导致了现代科学的诞生 

呢? 

  文艺复兴反抗教庭的虚假权威和经院哲学,从古典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中 

得到启发,是向希腊古典的回归。是以人文主义的方式,求助于古代哲学、文 

学、和艺术,对文化迫害进行抗议。宗教改革是宗教上的觉醒或复兴,是向圣 

经权威的回归。是转向圣经和早期教父、特别是奥古斯丁的单纯信仰,批判教 

庭的腐败,强调上帝与人直接的关系。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人类的文化 

思想史时,我们不能单单被一些事件所吸引,而要意识到在这些事件后面思想 

层面上的变化。实际上在这些事件背后所涌动的思潮,在事件发生的许多年前 

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在一个特定时期突然爆发而已。文艺复兴以及之前中世 

纪理性和文化方面的逐渐复苏,都对现代科学有著直接的影响。但简单说单凭 

希腊传统便足以引起科学革命是过于草率的。问题是,为什么希腊传统在起初 

并未引发科学革命,在这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不仅为科学提供了条件,而且 

在思想层面上促使人们从事科学研究。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对早期科学研究人员 

的了解而寻求答案。 

  虽然现在许多科学工作者秉持自然哲学的宇宙观,认为自然是一个封闭系 

统。但在现代科学诞生的时期却不是这样。其实从哥白尼至马克斯维尔(Ja 

mes Maxwell)的大部分现代科学的拓荒者都是以基督教的宇宙观 

做基础的,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基督徒(从上面的名单中我们也可以略见一斑) 
 
。特别有一个信念更影响了这群科学家:宇宙对上帝是开放的,上帝是创造者 

和定律的赐予者,人可以从创造之物发现上帝已经放在创造之物中的定律。「 

伦敦皇家大自然知识促进会」(Royal Cociety of Lon 

don for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 

)成立于1662年,早期的会员,大都自称基督徒。特拉韦仁(Georg 

e Trevelyan,1876-1962)在「英国社会史」(Eng 

lish Social History)一书中说:「波义尔、牛顿、和 

早期的会员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都排斥霍布斯的怀疑论。不过,他们也要 

国人明白宇宙的规律和以科学方法提出疑问,以求取事物的真象。他们相信使 

用这些方法,不会引致任何与圣经历史和充满神迹的基督教抵触的;牛顿持著 

这个信念,致死不渝。」 

  尽管在古代的许多文化当中都存在著发展科学的潜在因子,但现代科学在 

西方诞生,确实有其文化深层(宗教哲学)的原因。促使大部分现代科学的拓 

荒者从事观察、归纳、经验的科学工作的宇宙观的先设是:在开放的宇宙中, 

有等量齐一的自然诸因,或说,在这个有限制的时间距离内,有等量齐一的自 

然诸因。上帝造了一个有因果律的宇宙,所以人可以从「果」找出「因」,但 

是上帝和人都在等量齐一的自然诸因之外,换言之,所有存在物并非都在一个 

巨大而囊括一切的宇宙机械之内。当然,如果人和汽车相撞,因果律一定生效 

,但上帝和人不是整个宇宙机械的一部分。事物都循著因果律运行,但上帝或 

人可以在某一时刻转变其运转的方向,所以上帝有上帝的地位,人亦有自己适 

当的地位。这里面有深奥的意义。不论是宇宙机械或是人造的机械,既不是一 
 
位「主宰」也不是一种「威胁」,因为机械不是包括一切,宇宙机械以外还有 

其他东西,人之为人,是有他自己的位置的。这种信念构成了科学研究宇宙的 

基础,成为一种源动力,促使人们有信心地从事科学工作。后来,虽然基督教 

基础失去了,某种传统和冲击力已经发动,而人类对科技的实用需求,以及国 

家的控制,使科学继续向前迈进,但重点却有一个微妙的转变。后来机械的、 

封闭的宇宙观逐渐取代了开放的宇宙观,因果律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人们日益成为庞大、无意义的机器的一部分。由此,又进一步引发了哲学上 

对这一思想的反动。卢梭的「自由」便与这种思想背景有著很直接的关系。经 

过存在主义,一直到后现代的今天,产生了对科学背后的宇宙观的全盘否定和 

反动。这是后话。 

  当现代科学的传统和冲击力发动之后,虽然开放的宇宙观渐渐地不再占有 

主导地位,但在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员的宇宙观中,关于科学的部分却还有著相 

似的结构,使得传统、经典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工作继续进行下去。这一相似的 

结构可以简单概括成:在宇宙中,有等量齐一的自然诸因,或说定律蕴含在这 

个有著因果律的宇宙当中;人的理性可以透过观察,从「果」找出「因」,了 

解事物之中的定律。人对机械宇宙的超越虽然不再明显地构成宇宙观的一部分 

,甚至与一些科学家意识中的世界观相左,但从事科学活动自身就是这种深层 

意识的直接表达。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6.19.28.213]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