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香港龙情>>〖 原 创 长 廊 〗>>【網友文集】>>水晶泪滴-aoding->>绿化心境

主题:绿化心境
发信人: -aoding-(静语蓝山)
整理人: franklin6610(2003-01-08 10:56:07), 站内信件
 
 
 
    法国文豪雨果说过这样一句话:地球上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拥有了美好的心灵,你就真的拥有了浩瀚的宇宙。
然而这美丽的心灵不是先天而有的,它必须经过后天持之以恒地“绿化”才成,否则,你的心灵就会千疮百孔,就会刮起一场场“沙尘暴”。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之中,可以说是饱经“风霜”,如果这是人的“外宇宙”,那么人的“内宇宙”状况如何,更多的决定了你的生存质量。“吾日三省其身”,古人讲的就是对心境的绿化。一位70岁的英国老人詹姆斯,不远万里来到青岛水族馆,为的是送还65年前拿走的“龙牙”。他说,这颗“龙牙”让他的心整整煎熬了65年。
所谓心境,是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存在的某种情绪体验。美好的心境,可以引导人们从奔腾不息的生活河流中筛选到一些令人愉悦的鹅卵石,把玩不已,灰色情绪不翼而飞了。一般说来,人们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人戴着灰色眼镜,眼中捕捉到的都是让人心灰意冷的人生图像。“日日如是”,年复一年,他们对生活逐渐冷淡、麻木,最终产生了敌意。一种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身上奔涌着清新、蓬勃的激流。生活的每一天,他们都被新鲜有趣的信息打动着,从中发现了生活的美好,而且感到这种美无处不在。生活因为美而倍加珍惜,短暂的生命因为美而显得生机盎然。
美国小说家欧·亨利创作的《最后的藤叶》,讲一个病重的女艺术家把自己垂危的生命维系在最后一片藤叶的是否凋零上。另一个一生未作出重大作品的老艺术家,为了救她,在风雨之夜爬上墙头画了一片藤叶。女画家恢复了生的意志,她得救了,老艺术家却因为着凉染病死去。
一片藤叶竟然维系一个生命,其理由就在于那个垂危生命的心境得到了诗意的绿化。
胡适著名的《尝试集》中有这样一首诗:
“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语,偶尔碰着个诗人,变幻了多个新奇的诗句。”
我们生活得如何,往往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著名画家亨利·马蒂斯曾对友人说:“我种了些洋蓟。一天清晨,我走进花园去瞅它们。我在它们的叶片上看见光景交辉,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的配色方法和一种幻梦般的图案格局。然后,我返回画室来,洋蓟使我获得了灵感。”画家从习以为常的情景中发现了独特的美,平和的心境又成就了他的杰作。
绿化心境,需要你看淡人生的进退得失。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人立天地间,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葆一腔浩然正气。职业太空人焦立中说,见过瑰丽奇景,我觉得世界上的事情都微不足道。返回地球之后,我的确更能心平气和地看事情,不会像过去一般和别人争。真是一次宝贵的体验。
绿化心境,你不妨垂钓山水之间,远足人迹罕至之地,陶醉于歌舞弦乐之中,摆弄古玩、邮品这样的雅好之物。或者以书怡情,文化养生。一流的读物,因其优美的描写,生动的情节,风趣的文字,会对你的心境产生奇妙的影响,消愁解闷,堪称无声的“心理疏导医生”。南宋诗人陆游,高寿85岁,其长寿秘诀有一条就是嗜书如命,以读书舒心养性。他还把读书疗法授予百姓,并写有一诗:“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
当一个人失去同自然、自我、同伴和精神世界的真正联系时,他的心灵就被“沙化”了。而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在自己的心坎上“植树造林”,不断地从自然中汲取力量,不断地从信念中汲取力量,他的心田才会生长出一派绿意来。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