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owerkom(冇钱买面包)
整理人: yerk(2003-03-22 19:45:18), 站内信件
|
1989年的时候,在一份经济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广州,再创新优势》,作者对广州未来的拳拳之心,令人激赏。文章核心就是呼吁广州市当时领导人将广州第三产业促进起来,成为华南区金融中心。当其时,上海还在沉睡,深圳刚具雏形,身为全国起步最早的广东省会,广州其实非常有机会成为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所在地。可惜当时领导人的软弱,错失一次广州产业转型的机会。向来是金融贸易并举,但广州空有后者。另一次机会就是信息产业,广州对信息产业反应迟钝,追赶乏力,到今为止,信息化程度不如小小南海,软硬件企业不如深圳、东莞。
对于广州为什么会错失这两次机会,我不能很理性地说明,但是有几点原因我觉得所以然:
1、安逸不思进取。广州目前的情形,越来越趋同香港,年轻人创业欲望低落,竞争能力减弱,主要是适应环境,扭转逆境能力。行业从业人员构成几番更叠,务实的广州人不断从微利行业退出,但这几年通缩造成新行业活力变弱,造成民间游资处于停顿状态。
2、政府官僚作风严重,决策效率慢,外部因素多,溢出效应明显。张五常这个白霍的香港佬就非常直率地指出,广东近几天竞争力不如长江三角,就是因为长江三角洲痛下决心改革吏治,以效率为本,以公平为目标。这两点在广东尤其在广州做得非常差,我一直非常反感自己的专业,工商行政管理,觉得它迟早一天会消失在中国的历史。遗憾我每次到广州市工商局,充满一群群怨言沸腾的企业开办者,他们都比工商那些所谓的准入原则折腾得不似人样。粤港合作为什么在97之后迟迟不能开展?是因为陈太(方安生)觉得广东市场经济的不规范、法治不健全。当然陈太是西方思想太正统,曾荫权就意识到这一点。粤港合作是香港的生路,不可阻挡的趋势。
3、原商贸的高度发达,阻止了其它产业的开拓。在改革开放之初,广州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大城市,加上比邻香港,与广东人特有的务实达观,不尚空谈作风结合一起,在商品短缺时期,自发形成的与顺德、南海、中山、东莞等“前店后厂”的模式,一跃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但与此同时,无暇多顾的广州对于其它产业的开拓需求变动不迫切,结果在传统优势的轻工业让给顺德、南海等。90年代后期的国企改制进一步推动广州产业的转型,但产业转型的方向再次遇到重大失误,乙烯工程就是一例。结果在周边小城市产业转型迅速的时候,广州如泥沼中的巨人。
对于这两次机会的错失,广州人还在沾沾自喜广州目前在全国还是第三大城市,没有感到遗憾。但是历史是无情的,它不会允许无休止地犯错。在历史的洪流中,要么成为中国的三极,要么成为香港的一翼,广州,面临又一次关键的抉择。
----
Powerkom
√广州社区■★PDA时代★■版主
“If I get close to you, I get hurt. But if I don't get close to you, I get lonely. If I tell you truly how I feel, you distance from me. But if I can not tell you truly how I feel, I distance from you.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