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idian() 
整理人: ulrikeyan(2004-08-01 05:16:39), 站内信件
 | 
 
 
《卡拉马助夫兄弟》:苦罪之疑
 
 作者:gospel(陈韵琳)
 
 最初发表:信望爱BBS
 
 〔gospel按〕从文学作品看文化价值体系	
 
     上篇「纵论西方基督教文学作品」这个主题,是对西方文学作品宏观的纵论 
 ,虽有呈现价值体系的重要参考,但若能详研一部影响东方或西方的作品,以细 
 研角度跟宏观纵论相辅相成,应当可以呈现出更多的价值系统参照。
 
     大陆学者刘小枫先生曾经提出「价值现象学」的文学比较模式,就拿「卡拉 
 马助夫兄弟们」与「红楼梦」两部大部头作品来比较,以看出基督教文化价值体 
 系与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我自己也觉得用这角度来分析,会使你我都更提 
 升了读文学作品的境界。因此我将连著四期分别谈谈这两部作品,我相信您在享 
 受听故事的趣味之外,也会很清楚的比较出这两部作品背後的价值体系的异同( 
 注)。我会先用两篇谈「卡拉马助夫兄弟们」,再用两篇谈「红楼梦」,并评析 
 这两部作品背後的价值呈现。很自然的就比对出中国文化体系下的文学,与基督 
 教信仰浸濡下的文学,其价值呈现的差异。
 
 ====================================================================== 
 《卡拉马助夫兄弟》:苦罪之疑
 
 人阿!人之一——苦罪之疑
 
     「卡拉马助夫兄弟们」这部作品,有非常多的角度可以详细探讨,这篇我选 
 的主题是「苦难」,下篇则要谈「爱情」。
 
 苦难,是我不相信上帝的原因
 ----------------------------------
 
     这部书中,卡氏家族中的二兄弟伊凡,是很典型的知识份子。他读过很多书 
 ,而且还在大学期间,就因文评才华,进入传媒介。他对教会彻底反叛,而且很 
 蓄意的在其论文中故弄玄虚,让教会与反教会者,都从其论文中找到支持自身的 
 立场。因为他如此聪明,加上对平庸者一种高傲的心理因而故意显出的沈默,使 
 很多人都害怕他。
 
     当他出现在小说中时,他是以一个学识高聪明过人的姿态,预备调解父亲与 
 哥哥之间的仇视关系的。他尽力帮忙,但他从心底深深瞧不起他的哥哥与父亲, 
 而且也使哥哥与父亲都惧怕他。
 
     伊凡不只一次坦承他根本不信上帝。在和作修士的弟弟一次晤谈中,伊凡说 
 出他无信仰的症结:他无法理解苦难。他无法理解上帝何以容许许多无辜的人, 
 甚至是天真无邪的孩子的受害?他无法理解上帝何以不阻止施害者者的邪恶?因 
 为这个缘故,他宁愿不相信有上帝。他说:「因为没有上帝,一切都可以被容许 
 。(指的是道德)」
 
     虽然说出这样的话,伊凡却是个做事不逾越规范的人。他彷佛有一把尺,在 
 心中度量他的行为。在与父亲同住期间,尽管深深瞧不起父亲,他仍勉强自己对 
 父亲有所照顾,尽管他与哥哥一样难免渴望著父亲死去,好得到本就属於他只是 
 被父亲侵夺的遗产,但他从未咒诅过父亲的死亡。他说:「我会好好照顾父亲, 
 但我保留我愿望的自由权利(指希望父亲死去)。」他对自己的控制力很强,所 
 以他其实是一个思想大胆,而行为保守的人。或许正是因为在行为上的严谨,他 
 又没有因著无信仰,而落入当时正流行的虚无主义里。
 
     修道院里的一位智者长老,曾在与伊凡相遇後,说伊凡势必要在心灵上受苦 
 。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宣告:「没有上帝。因为没有上帝,所以一切都可以 
 被容许。」,而从他行为也可看出,其实在他心灵深处根本就需要著他一直抗拒 
 的信仰。果真,当他们家族的私生子司米尔加可夫——一个不仅没信仰,而且行 
 为大胆的人杀掉父亲,而後坦承他的行为得自伊凡言语宣告「一切都可被容许」 
 的灵感,甚至视伊凡为共谋者,伊凡便崩溃了。
 
 苦难,使我紧紧抓住新生的机会
 -----------------------------------
 
     卡氏家族中的另一个人,哥哥米卡,面对苦难就是另一个典型了。
 
     米卡应当是卡家三兄弟中,最因父亲的遗弃而受害的人。父亲为了母亲的钱 
 而有这次的婚姻,但婚姻不久就破裂,生下的儿子米卡父亲完全不管,任由仆人 
 照顾,而後辗转於母亲家系若干人的轮流收留,饱藏流离之苦。
 
     後来米卡作了职业军人,自己照顾自己自立更生,但他的性格不管是从遗传 
 还是从缺乏爱的环境的摧残,总之是变得很不能自制,放烫不羁,吃喝瞟赌无所 
 不来,成为一个被人鄙视瞧不起的人了!
 
     很多人都从米卡的放浪,相信米卡是最像父亲的儿子。但智者长老却一眼就 
 看出米卡跟父亲根本不同质,因为米卡痛恨罪中的日子,他深深痛恨自己,只是 
 他没有力量从淤泥中超拔而出。他的挣扎正是他苦难的缘由。长老因为看见了这 
 种苦难,而深深的同情米卡。
 
     但米卡後来得到机会了,他爱上一个被众人瞧不起的放浪女子格鲁申卡。
 
     为何会出现这种爱情,简直是让人无法理解,特别是米卡周围正有一个道德 
 评价很高,身份地位都比米卡高的女人卡德邻纳爱著米卡。因为有卡德邻纳,致 
 使众人都以为米卡爱上格鲁申卡是另一次的不可理喻的堕落。
 
     这爱情的发生只有米卡知道。米卡看见了格鲁申卡放浪的背後一种破碎需要 
 医治心灵(原因是她被初恋情人深深伤害过),这种破碎其实格鲁申卡出於自尊 
 从未说出,但米卡却因著自己心灵的受创,对另一个受创灵魂有直觉的敏感。米 
 卡知道格鲁申卡也需要新生,他想带格鲁申卡到一个全新的地方两人一齐从新开 
 始。
 
     至於卡德邻纳,其实她一直忠心於米卡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高傲。米 
 卡曾经一念之仁,挽救了积欠庞大公款的卡德邻纳的父亲。他曾残暴的要求卡德 
 邻纳陪他睡一夜以偿还债务(他这要求,原本是出於想毁掉一个道德高尚的女人 
 的贞洁的恶劣行径),但後来又什麽也没要求的放走了她。卡德邻纳出於一种高 
 傲——竟然被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所救——的补偿,决定跟随米卡终生,为的是扳 
 回劣势:改造米卡。
 
     一个深陷罪恶的人,是无法透过高高在上自信的出力相救而改造的,这只会 
 造成不配感,压力感,甚至使罪恶中的人更趋向堕落。这就是为什麽米卡选择了 
 格鲁申卡。
 
     当米卡以为格鲁申卡永远离开他时,曾快马追赶,想见格鲁申卡最後一眼。 
 就在马车上,米卡向上帝作了祷告: 
 
     「主阿!带著我一切的不法行为接受我吧!但是不要审判我。不加审判,就 
 放过我吧!因为我自己审判了我自己。不要审判我,因为我爱你。主阿!我自身 
 是卑鄙的,但是我爱你。你可以把我送进地狱,在那里我也会爱你。我将从那里 
 呼喊,说我是永恒的爱你.....。」
 
     光是这个祷词,就看出米卡苦难之深,以及渴望新生的强烈。他是在罪中挣 
 扎向上帝的优伤痛悔者。
 
 苦难,使我们勇敢的站起来
 --------------------------------
 
     卡氏家族的第三个孩子阿莱莎,又跟他两个哥哥很不一样了。他一样的遭逢 
 父亲的遗弃,但是他却一直维持善良单纯的心灵,对所有人,包括父亲与大哥米 
 卡,都有浓烈的亲情。被所有人瞧不起的父亲与米卡都说过:「我确信阿莱莎爱 
 我。」阿莱莎何以会这样甜美,实在是个神奇的奥秘。的确,我们就会在这世界 
 上发现有些人在伤痕与苦难中,竟然浑然不觉的维持一种单纯充满爱的心灵。
 
     阿莱莎长大後回到故乡,是为了寻找母亲的坟,见过母亲的坟以後,他像是 
 找到母亲般,深深爱上修道院的智者长老,追随了他,开始其虔诚的宗教生涯。 
 
     阿莱莎穿梭於父亲的自私放浪,二哥伊凡对知识的自负对信仰的不信,大哥 
 米卡的堕落与挣扎之中,他却从不评价或生气任何一个人。他经常不出声音,不 
 任意发表意见,但每当迫他回答,他总是很诚实也很温柔的看见这些人物中浅藏 
 的善良。
 
     阿莱莎有过一次信仰危机,就是当智者长老死去,人们所企盼的神迹——尸 
 体不发臭——竟未临到,因而开始出现许多对智者的造谣毁谤,以及很多人信仰 
 的跌倒。在这时,阿莱莎怨过上帝,他怨上帝何以不行神迹保住长老的名声,那 
 也曾企图从这抱怨中堕落犯罪,却神奇的被格鲁申卡无意表露出来的对长老的尊 
 敬,并对阿莱莎的安慰所拯救。
 
     或许正是因为阿莱莎太单纯太把信仰依附於智者长老,智者长老曾经告诉他 
 未来必须离开修道院过入世的生活,以磨练砥砺他的信仰。
 
     在阿莱莎穿梭於父亲米卡伊凡之间,他无意的涉入一个贫困家庭的危难中。 
 这贫困的军人父亲,有智障的妻子,残疾的女儿,还有一个他最爱,情感上最依 
 赖的儿子伊留沙。伊留沙对父亲的爱是爱到绝对不让父亲尊严受任何的污辱。因 
 此父亲尽管在贫困中,却为了儿子,活的昂然挺立绝不卑躬屈膝。
 
     但伊留沙却病死了。知道自己要死的时候,伊留沙抱住父亲说:「我可怜的 
 爸爸阿!」父亲想把孩子葬在父子俩经常谈心的石头旁,按孩子死前的吩咐,把 
 面包块洒在石头旁,让喜鹊来吃。父亲的痛苦简直无法用文字形容(但杜斯托也 
 夫斯基在这里仍是处理的很感人)。
 
     整个从父子相依为命,儿子使父亲昂然挺立活著,以及父亲失去儿子的过程 
 ,阿莱莎全涉入了,他用全心的爱爱著这个家庭,也涉入了他所有能给的全然的 
 悲伤。
 
     当丧礼结束後,阿莱沙宣布他要入世。他说:「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伊留莎。 
 将来不管我们碰到什麽苦难,什麽挣扎,不要忘了我们曾经这样站在伊留沙的墓 
 前,我们彼此相爱互相承担。这个苦难中的爱,会使我们将来不论遇到什麽事, 
 都可以勇敢。因为伊留沙对人生没有畏惧。
 
     这就是阿莱沙式的苦难,他因著爱,会不断涉入别人的苦难中,与他人一齐 
 经历人世间种种的伤悲。将来他入世以後,必然会继续透过爱的分享承担,继续 
 经历他人的苦难。这是一种自愿的受苦,为的是使苦难的主角得到爱的安慰,因 
 而勇敢的活下去。这种爱,正是十字架的真谛。阿莱沙跳过了伊凡对苦难的质疑 
 ,直接以爱与他人承担苦难,在爱的分享安慰,与受苦者勇敢的新生中,经历上 
 帝的存在。
 
     从「苦难」这个主题,我们的确发现基督教信仰的深度,使「卡拉马助夫兄 
 弟们」一书的作者杜斯托也夫司基,超越了对人性的客观观察,将价值进入到一 
 种人心灵中必然出现的终极关怀里。是这种终极关怀,使其作品亘古不朽,也带 
 动读者透过沈浸其中,不知不觉从自身向上超越,进入一种对人性深处的,或对 
 永恒的提问里。
 
     注:作价值现象学的文学比较,选取的文学作品必须年代近似才比较客观。 
 近二十年文学作品很明显的会跟六零年代以前的作品风貌差异很大,而选取近二 
 十年的作品,理应跟我们置身的时代较贴切,但近二十年台湾的作品已成世界级 
 大家,可跟国外的重要作品作比较的实在是没有,大陆又尚未摆脱伤痕文学的时 
 代趋势,所以若要比较,势必又得走回宏观纵论的角度。因此我才仿效我很敬佩 
 的作家刘小枫,选了「卡拉马助夫兄弟们」与「红楼梦」作比较。
 
 
  -- ---
 基甸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6.19.28.2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