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基督教(Christentum)>>基督教(Evangelische Kirchen)>>基督教信仰与历史文化、艺术>>[gospel]多元与一元的历史成因

主题:[gospel]多元与一元的历史成因
发信人: jidian()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08:55:52), 站内信件
[gospel]多元与一元的历史成因 

作者:陈韵琳(gospel) 

最初发表: 信望爱BBS 


一、西方政治 

 因为psycho前文论述社会中的「爱与正义」的实践,引证了西方基督 
教信仰中思维逻辑的贡献,我只补充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平衡张力的历史 
部份,正是这「超越的秩序意理」没有被收编成功,造成今日西方思维 
多元化的重要成因之一。 

  远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基督教所源出的犹太国家,就发展出一 
种制衡制度。三足鼎立中,其中一角是君王统领天下,另一角是祭司透 
过宗教来带领百姓制衡君王,第三角是先知系统,他走出宗教传统,呼 
吁人不要被仪式麻弊,回到宗教内在最心灵的诚实。最特别的是先知, 
他不只骂君王,也骂祭司。理由是,人人都有罪。而先知是绝对没有宗 
教势力与政治势力的第三种制衡力量。他自己经常披麻蒙灰,以表示与 
百姓共同承担罪责。 

  所以当时有一种全国性的「赎罪日」,祭司要先为自己,然後为全 
国赎罪。 

  「先知系统」,一直是至此以後政治结构中的「开放向度」,是一 
种超越体制的「超越性秩序义理」,他们全指向社会的爱与正义的期望 
,但源出都是宗教信仰对「超越向度」的开放。 

  至於中古时期教会史的混乱,有蛮大一部份原因是「先知」系统的 
消亡,直到马丁路德改教,回到信仰本质,人人在神前平等,才开始重 
返「三角制衡」的思维模式。说马丁路德有功於民主,跟新教伦理一样 
,是从根本改变了「思维模式」。而很明显的,这种思维模式也带出「 
社会正义」的概念,要求从制度从法律上不断修正,以达到人人平等、 
维持社会的正义与爱的概念。 

  马丁路德如此、约翰魏斯里如此、林肯如此、马丁路德.金如此..., 
这不止是一种敢向体制抗衡的勇气,其背後也有「先知系统」带出来的 
超越性思维,超越政治、甚至超越「宗教体制」,而像古早先知一般殉 
难者,也比比皆是! 

二、中国历史 

〖殷商时代的宗教收编〗 

  中国最早出现的宗教是「自然神」,是对山川风雨神等的崇拜。这 
些自然神有它们自己的阶级,高神统领低神,在陈梦家「中国青铜时代 
」的研究中提及,自然神的阶级,其实是完全反应商朝廷的阶级的,在 
最高的「至上神」之下,风雨山川各有其权势与上下隶属关系。殷商是 
个很大支的氐族,可以说氐族的辈份秩序就成为朝廷的阶级。他们非常 
重视祖先崇拜,所以才会有「殷商善事鬼神」的说法。   

  在这情况下,氐族之最大祖先神与自然界的至上神,应当有某种层 
度的「制衡」关系的。但是殷商中期以後,王已「不事上帝」,理由是 
为统一权势,王渐渐成了「自然神」的祭司,代天发言,代百姓行祭祀。 

  我特别要说及这个,是因为远在殷商,宗教就有伦理政治收编的现 
象产生。就其因,就是政权与祭司体制的合一。 

〖周朝「天」含义的歧异与统一方法〗 

  周朝兴起之初,为要叫人信服其权力超过殷商,便高抬自己所信奉 
的「天神」到比自然神和祖宗神都高超的地位。 

  但天之含意其实很分歧。譬如诗经中所提之天显然有「意志」,但 
左传与国语中提及天,就很著重其「自然义」,周初大一统,周公佐政 
,就已经把天的含意「道德礼法」化,并喊君王「天子」。於是君王不 
仅是宗教之祭司,政治之统管,而且成为有德之天选出的有德之君。 

  到东周与春秋战国时代,天之含意又开始分歧。老庄更是把天的自 
然义推演到极致,论语孟子呢,就强调天的「道德义」,所以又说「天 
道」。孔孟则是在贵族间游走,所以他们对天的「道德义」,会很自然 
的走向君臣与家庭伦理的礼法关系。 

  孔孟对「秩序意识」的建立,是不遗馀力。道德诉诸内心,礼法表 
明於其外,礼法与道德,是一体之两面,所以格物致的讲究学问,诚意 
正心修身的诉诸内省,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讲究家族的礼法与君臣的礼法 
,并华夷之变,是「君子」整全的人格风范。 

  东周以後对「天」概念最特别的是墨家,他们相信天是位格神,天 
兼爱天下,所以墨家弟子都讲「非战」,并在普罗百姓间生活,最有人 
人平等的「民主含意」。但墨家在当时盛行周游诸王之间,求官以施展 
抱负的春秋战国文化中,根本孤掌难鸣,所以渐渐就失传了。  

〖汉朝奠定权威政治,与政治伦常二合一结构〗 

  其实光看论语孟子,会觉得儒家很无辜。但从中国历史来看,儒家 
修身的道德伦理被政治收编的确是事实。这也部份说明了,儒家思想中 
的确是有被统治单位收编的思想瑕疵。 

  儒家第一次被收编,是在汉朝。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封禅」的故事 
。这故事背後的含意是,「天子」透过一个近似宗教的事件,来证明自 
己的有德与得天支持。而後这样的以宗教证明政治的事件屡见不鲜。很 
明显的,会走上这一步,是因沿袭天的「自然义」与「德行义」。汉朝 
不是最纯正的儒家治世,因为汉朝参杂阴阳五行五德终始与灾异说天命 
说。但儒家竟会与这些神话结合,当然也是因为其「天道」的含意,不 
是仅有道德义,也有自然义。诚意正心修身是极其的自由心证,只好以 
秩序礼法来讲究於外,天命神话来证诸合法。 

  权威政治稳定需要有三要素:1. 君主决策的不受干预,2. 社会阶 
层的稳定与平衡,3. 社会角色的安分守制。 透过仁与礼法结合,华人 
文化变得倾向内自省以谨守其份。个人奋斗,多元与自主性,都被视为 
「争则乱」。社会与个人全都倾向被动,他制,与他律。这种种文化, 
在汉朝大一统後差不多全数定型。甚至到宋朝理学,儒家经历一次大复 
兴,却仍是走向更严格的纲常礼教。 

  这种文化,如何面对最有可能带来破坏力的宗教体系呢?  

〖道教的受压迫与收编〗 

  我们先来看道教。 

  道教是华人文化中土生土长的宗教,其远始背景当然是自然神与天 
的自然义的融合。道教产生於乱世,产生於普罗百姓间,强调社会平权 
,其自我合法化,就是透过神仙与灵异的显灵,诸如符水治病祈福禳灾 
等。但是到东晋,葛洪把道教转折化,也就是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 
世为外,将道与儒结合,促成官方道教,跟内修外王经学混合了,於是 
官方开始镇压民间道教。 

  在中国历史上,起於民间的宗教团体或起义,少有善终。一因领袖 
与起事者多不识字,难以智取,一为「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会造成知识 
份子以政治为唯一的出路,伦理治世的政治观下,「争则乱」,「作乱 
者必无德」知识份子根本只有被收编一途。 

  而道教本身,却有「自我解构」的内涵。因为这宗教的本质是跟据 
「自然」,与曲解的老庄,倾向自由心证的自由神仙逍遥观,乱世下若 
有魅力领导者还易凝结,领袖一死或乱世结束,马上各自为政不再统一 
了。 

  所以当葛洪将道教转成官方宗教,便诠释道教为「欲求仙者,要当 
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甚 
至葛洪对民间反官方道教信徒斥之为「召集奸党,称合逆乱,威倾邦君 
,声凌有司,犯上作乱」,应采严刑峻罚。 

  虽然到此为止我一直是在交代历史,但书写过程其实很难受,因为 
网路宗教版上,类似这样的以伦理治世收编宗教的言论,真的屡见不鲜。 

  道教到了南宋王重阳——就是金庸据本的全真道,已经完全的儒释 
道合一了。全真派为出家道士,蓄发须,头顶挽髻,素食,重清修,讲 
明心见性,养气炼丹,含耻忍辱,清心寡欲,视之为「真功」,传道济 
世则视之为「真行」。其实是融合道教内丹,禅与儒家理学了。 

〖佛教的受压迫与被收编〗 

  最後来谈佛教的迫害与收编。 

  在「中台事件舆论文本分析」一文发表後,psycho接著述及佛教的三 
武之祸。这背後的原因究竟为何呢? 

  佛教初始入主中国时,是相当倾向印度佛教教义的。它与政治完全 
的疏离,其教义根本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入世,完全独立自主,所以其对 
立面根本不应是政治,而是他种宗教。 

  在乱世时代的东晋,曾出现一则「沙门是否应向帝王礼敬」的争议 
,这是记载下来的第一次「政教之争」,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沙门与君 
王谁更有权?(明末清初,基督教传教士一样碰到类似的争议。)慧远 
的回答明显表露泾渭分明的二元世界观:「佛教徒分出家与在家两种, 
在家者需履践臣子与亲师之道,出家人则断一切世俗,与礼俗传统背道 
而驰,对父母并无不孝,对君主并无不敬。」 

  也就是说,出家根本不需被伦理之治收编,但因与政治不涉,也不 
会危及君王的统御大权。 

  既然这样,为何还会有三武之祸?主因是财富问题。佛教兴盛後, 
结集了民间大量财富,致使政府可以动员的经济力量大幅减少。但灭佛 
的理由,却仍是儒家最容易扣上的帽子,魏书中说:「政教不行,礼仪 
大坏。」韩愈论佛骨表则直接从财富抨击佛教。三武之祸再一次证明, 
即或不直接施压政治,仅仅出於经济因素,政治一样会彻底击毁宗教, 
而与政治无涉但求自我修身与世无争的出世教义,也不可能出来制衡政 
治的无理。 

  经三武之祸,到宋朝,我们经由理学,一样看见佛教与道教的同一 
结果:跟上层知识份子结合,跟儒家思想结合,儒释道合一。儒家思想 
变成超超稳定结构。   

〖能批判「秩序意识」的,必须有足够的教理内涵〗 

  谈到这里,我稍稍作一个总结:中国伦理治世的结构下,一切学理 
必须支援「秩序意识」,唯一能提供制衡可能的,必须是能超越政治伦 
常,看到另一「真理」的学理或信仰,但这样的学理或信仰势必会受到 
很大的压迫,所以要能持续在压迫中生存,它还必须有可以面对压迫, 
并持之以恒的入世教理。 

  此外,在这超稳定结构下,内伦外政,伦政合一,其制衡不能仅凭 
藉伦理观念,还需要有政治入世的观念。 

  历史上宗教被压迫的事件屡见不鲜,最後结合收编进「秩序意识」 
的,也屡见不鲜。若超越伦理治世的宗教不能被收编,政治一定压迫宗 
教,若宗教根本与伦理治世不相违背,政治就会对宗教采宽容政策。     


基督教相信必有一超越上帝拥有绝对真理,真理中的「公义」「平等」 
法则,根本不会是与「政治」合一的「公义」与「平等」,历史上所有 
政教合一的基督教事件,都是堕落腐败的结果。此外,基督教的正义观 
平等观,绝对要求一种入世的实践,近似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实 
践本身,是对正义的体会的门迳之一。这必然造成基督教的批判与坚不 
妥协教理。 

  更可以用以说明,面对清大事件,何以批判者往往只据一元思维作 
批判,缺乏一种更超越的「秩序意识」,更有演变成「清大帮」「交大 
帮」,或「女性主义帮」、「反挫帮」,「爱心帮」、正义帮」,「道 
德帮」、「法律帮」....等等,讨论越来越失焦,政治思维倾向越来越明 
显的互相攻讦。 

  反观宗教版,不也是很容易这样吗?        



--
---
基甸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16.19.28.223]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