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基督教(Christentum)>>基督教(Evangelische Kirchen)>>基督教信仰生活>>见证集>>转贴 成长与追寻 (基督教)

主题:转贴 成长与追寻 (基督教)
发信人: houpeter()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5 08:48:20), 站内信件
成长与追寻 
叶惠珍

    我一直向往追求一份「单纯无争」的人际关系,朋友常笑我不
切实际,痴人妄想。因为工商社会中,鲜少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关心和
时间,投注在别人身上,怕换来一场冷冷的拒绝。不知道是不是离开
台北太久了,现在每年回去,总觉得台北的脚步变得好快,快到连我
这个曾生於斯、长於斯的台北人,也几乎无法辨认那个我曾所爱过的
hometown。小时候,印象中的台北街头,很乾净、也好朴素,我
可以悠游地穿上我的红色拖鞋,身着一件白色棉布内衣,和邻家认识
的小孩,玩着家家酒,然後跑去跟爸爸要五毛钱,去巷子尾的小摊子
,向主人买些那时候小孩子可以满足的东西,或吃的、或玩的,可是
那时候我却可以高兴好半天,因为爸爸给我五毛钱,满足我小小的欲
望。我的家因为做生意的关系,所以在台北的商业区(重庆北路,靠
台北桥,就是台北早期发展的「大稻程」,闻名的南北货中心「迪化
街」,即在几街之隔)那时以圆环为中心,附近几条街,是有名的夜
市,一到黄昏,便可以看到勤劳的人们,推着架子和货品,开始在他
们所属的摊位上,慢慢地搭起他们的架子,绑上帆布,摆起货品来。
小时候的我,每到黄昏便喜欢抱住老爸的脖子,躲在他安全的身後,
望着就在门囗的人们,一片片地把铁做的摊架,架起来,日复一日,
无论刮风下雨,很少有人休假,那时候的人们,我印象中都很勤俭刻
苦,且都有个真诚平实的笑容,日子一久,摊子上的主人,和我们也
开始熟稔起来,稍不忙,没生意时,便踱步到我们店里来,或和我的
爸妈、或和工人们聊天,眼睛却不忘地往摊子上直望,一有客人驻足
他们的摊位,便快步地往摊子一站,招呼客人。印象中,正门囗前一
个夏天卖甘蔗汁、冬天卖福圆汤的伯伯,圆胖的身躯,可爱的笑容,
时常和老爸用几近「对喊」的方式,沟通他们或对社会、或对生活琐
事的意见,那时候的我,总喜欢「看」他们对喊式的问话,我觉得好
有趣,偶而讲到好笑的地方,连我家的工人们,也叁加对喊的行列,
现在那间店也在我二十岁生日的那一天,被政府徵召拆掉,盖成都市
公园了。我们也搬到几条街之隔的五层楼现代建筑,旧有的邻居,偶
而仍保持联络,但总觉得少了那份亲切。我的爸妈是一对极刻苦勤劳
的夫妇,所以总是早上七点半开店门,每天总是忙到晚上十点,方才
关店门,回家洗澡休息。那时巷子里的人,早上出门上班时,总会路
过我家,向我爸妈和工人们微笑点头、打招呼,黄昏下班时,偶而驻
足闲聊一会,偶而点头微笑示意,其实到现在,我还是很怀念那个时
候那里的人们,虽然一切人事已非……。

    自觉还满孝顺的我,以前总以为爱妈妈,就是不要让她为我操
心流眼泪,凡是她所希望的,我也一直照她的意思做,所以我时常自
嘲自己没有「青少年反叛期」。常常听到朋友,谈到他们在血气方刚
的年纪里,做了好些多麽「惊天动地」的事,我却好像没什麽好谈的
,我想大概全世界也找不到几个像我这麽「空白」的成长经历。有一
次到教会找陈牧师,问圣经上保罗的故事,趁机读到一位「仁兄」一
篇尚未在【华讯】发表的大作,读到文中的某一段时,我不禁莞尔起
来,他说:有些人,一辈子虽然没做什麽大事,也谈不上好与坏,和
他做起朋友来,却犹如吃囗香糖,越嚼越无味。我觉得自己大概就像
他说的,我的人生真的有点「无味」的像在嚼囗香糖。大概习惯照父
母的意思做,老妈也时常叮咛「女孩子不要太反叛」、「不要太麻烦
别人,要体贴别人」、「团体中要和大家合作,不要有太多意见」,
再加上家里自大哥出生以前,便有一位佣人长年住在我家,煮饭、洗
衣、打扫,替忙碌的母亲分担家务,好使她全心帮忙父亲的店务。从
小我便养成「照着做」的个性,一向容易满足的我,好像也没什麽好
抱怨的,成长过程中只觉得大哥、大姊和小弟,偶而惹得妈生气流泪
,觉得他们很不乖,现在我却觉得自己是那个「最不该」的人,因为
怕她生气、伤心,养成我「平和顺服却没主见」的个性。但是後来,
我才知道我是那个最令他们担心的孩子,他们担心我出门在外,受人
欺负,「为了也不伤别人的自尊就作罢」的个性。老妈时常笑叹着对
我说:我年轻时挺机灵的,怎麽你都没遗传到。我的母亲是位具有仁
慈心,又颇有生活智慧的女人,连我老爸都自叹弗如。(每年她都背
对老爸,固定捐了好多钱给育幼院,或在社会上临时遭受苦难极需帮
忙的人家),我想我和我姊姊,一个遗传到她的「仁慈」,一个遗传
到她的「聪明」,所以其实她的优点,我们都保存下来了,只不过现
在「分开」在两个人身上罢了。

    终究,我还是不愿相信自己是个毫无用处的人,整天只满足这
个「茶来伸手、饭来张囗」的舒适「天堂」。1990年8月,我便离开
那个充满爱和平实的家,和一只伴我十二年的博美狗「圆圆」。全家
人只好担心地送我出门,他们担心这个每次一出门便迷路,然後打电
话回家求救的小迷糊,怎麽去那个遥远又举目无亲的国度。以前大哥
每回把我从台北的各个角落「捡」回去时,就调侃老妈说:您看,我
又去帮您捡「大饼」回来了(依台湾人的习俗,女孩子订婚时,需向
男方索礼饼分送给女方亲友,通知大家,吾家有女初长成);由此可
知,我的家人对我有多无奈与担心了。来到美国,和很多刚到美国的
女孩子一样,天天就是「哭」,後来我的「演出」就更惊人了,8月到
美国,10月被送入医院急诊处,原因是胃绞痛,长时间的不定时饮食
,加上在美国念书初期适应的压力,一连看了好几个医生,花了好几
百块美金,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躺在急诊处病房,望着白色天花板,
伤心地大哭的夜晚。大概医生和护士以为我怎麽痛到泪流不止的地步
,什麽胃乳液、药丸都让我赶快吞下去。那次教训後,我开始学会怎
麽照顾自己,虽然那是个挺「惨烈」的人生经验,不过时至今日,我
仍然感谢发生的这一切,失掉的仅是那好几百块的美金,还有我十公
斤的体重。以後的留美日子,和大多数的留学生也没啥两样,学期中
忍受功课压力,放假时尽情地和朋友开车到美国各州探访名胜。

    去年10月初,有机会叁加福音营,我也终於决志向主,我的生
命似乎在决志那刻起,产生一股难以言喻的微妙变化,回教会後,我
积极叁加教会活动,只因我想知道更多主的道理。透过星期二晚上的
祷告会、星期五的查经班、星期日的主日崇拜,我却愈发明显地感到
一股强大而温和的力量在吸引我。我以前时常在想,也许是因为人慢
慢长大,成熟後,心里便开始放着一些事,无论悲喜,它们会随着时
间慢慢地沉淀,於是後来却变成有「想要开囗倾诉,却不知如何说起
」的无奈,也许当人保留的心事愈来愈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愈来
愈远,但是透过圣经,我却觉得其实人可以放下重担,人也可以和神
倾诉所有的忧伤喜乐。从前对家人的念念不忘,现在我也学会交给 
,「祷告」带给我对自己生命的盼望力量,一如我以往的个性,信仰
过程中,没有什麽惊天动地的挣扎期,但是这种平静宁和的信仰过程
,却更教我想一辈子仰靠 。也许上帝懂得「因材施教」吧, 知道
什麽人,必须怎麽教。有些个性强悍的人,若不给他「强药」,他又
怎会惊醒。但是「 」真的很懂我, 用一种「令我无法拒绝」的方
法,使我知道 将会是往後一辈子带领我的主,藉着圣经上的带领,
我愈发觉得自己随和的个性,慢慢地加上一份来自上帝教导的人生智
慧,因为我的「 」早知道我渴望追求一种「圆以明」的人生态度,
现在我却发现了世上无二的珍宝,更可贵的是这些宝藏,在我的心中
,居然愈挖愈多,愈挖愈丰富。

      信主後,我更酷爱单纯无争的人生,日子虽依旧平淡,但
却不再「无味」,而且我相信一份「平淡」的人生,本来就是神的祝
福,只要它一点也不「无味」,我并不希求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
故事,我要追寻的是「平安,喜乐与智慧」(看来,我还是一个满「
贪心」的人)。其实,後来发现年纪愈大,似乎想像的空间愈小;科
技愈来愈进步,可怜人类可伸展的空间却愈来愈有限;朋友愈交愈多
,却愈交愈浅。在这个时代,这个年纪,「成熟」似乎是「失真」的
代名词。感谢主,带给我这麽多良善的朋友,让我感受到一句句关怀
体贴的话语,还有好几个装满用爱心做成的便当,主的恩,还有这点
点滴滴,明明了了地刻在我的心,它们陪着我一起走过我人生的高低
潮,并分享我的快乐与悲伤。此刻,我只想告诉主,一个「小女人」
的愿望--愿主带领我、锻链我、保守我,早日能成为一名「不求安
慰,只求安慰人」的基督徒。(《华讯》1994.1)




--
侯彼得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9.34.145]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