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oding-(小飞舞)
整理人: yerk(2003-03-22 20:26:03), 站内信件
|
世界上大约没有比孔子故居更神圣的地方了。皇帝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受历朝历代的帝王前来朝拜千年不衰;对东方文化的巨大影响,都称得上是绝无仅有。孔府、孔林、孔庙里的一切都是件件有来历,在这块神圣之地走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久远。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棵树,都能让你感觉到神圣的气息。
在曲阜孔子的故居,历史的年轮完整无缺地保存在这块空间里,它不仅自己经得起任何考证,它甚至可以为别的历史来作证。我参观孔府的时候天气阴冷,加上里面的建筑全是灰砖黑瓦,就更加光线阴暗。这种灰暗的色彩使得这座年代久远的建筑越加肃穆庄严,历史的厚重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我把手放在一株柏树粗糙开裂的树干上久久地抚摸着,这棵树虬枝盘根形状怪异,它被人用铁板箍了三道,否则就破裂成碎片,在它的一侧立着一根水泥支柱,只要一撤掉就会轰然倒下,但是,当我仰起头向上看时,看到了它仍然翠绿的一篷枝叶。它还活着,无可争议的地活着,这个上千年的生命。存活在这个地球上已经千年的生命,除了树,还能有别的吗?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沧桑,它仍然在呼吸,在生长,在享受着日月精华,这不是树,这是精灵,生命的精灵。我恨不能立刻趴在地下对它跪拜,这是多么伟大的生命啊。在孔林、孔府和孔庙里,这样的千年古柏到处都有。在孔子的故居,每一寸土地都是神圣的。徘徊在这块经历了千年岁月的土地上,我一直被一种庄严神圣的情绪控制着,几乎呼吸都在小心翼翼。但是当那个毫不起眼的女导游向我讲解一块镶嵌在墙上的石槽时,一切都变了。那种神圣之感刹那间崩塌。这是一块嵌进墙体里的花岗岩打凿的石槽,距地面高约一米左右,伸出墙面约三十厘米,也就是一半在墙里,一半在墙外。导游让我们猜是作什么用的,我们都没有猜对。原来,这是向院里供水用的。墙里面就是孔府的内院,也就是历代衍圣公居住的地方。为什么要在墙上安放一个供水石槽呢?因为外面的男人从来不允许进入孔府内院,挑水的男人只能把水挑到这里,倒进水槽,里面孔府的女人们要用水就从这个水槽的那一头接。这就是孔子“男女授受不亲”的实施。转到院里,女导游让我们从那接水口里向外看,什么也看不见,孔府的人把这个进水通道设计成了直角拐弯,只有水能够流进来,而外面的挑水人却不能通过这个洞向里看,也就是不仅仅是男女授受不亲,连目光也不允许交流。导游小姐又让我们伸手试了试,手也绝对伸不进去,也就是万一有一个挑水的男人不规矩,想伸进手来拉一拉孔府女人的手也绝对不可能。戒备森严到如此程度,监狱也不过如此,叫人能相信这是一个“仁、义、礼、智、信”的圣人之家吗?然而实物在此。这石槽的边缘由于长时间地承受水桶的磨擦,已经磨损得深深地凹下去,形成了一个弧形的缺口。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啊。“半部论语治天”,孔子要以自己的思想学说在世界上建立起一个礼义之邦,却不知在自家的后院里却要靠一个石槽来维系正常秩序。千年的府第威严,万世师表的礼义道德,原来是这般脆弱。世界上凡是最神圣的东西,也如最美丽的东西一样,都有它们的“后院”,在这里你可以窥见它们的另一方面。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当孔雀开屏的时候,前面非常美丽了,但是后面的屁股也就暴露无遗。这样,当我们面对神圣的事物就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你只看前面的,让它的光辉笼罩着你,你的身心都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里;还有一种就是绕到它的背后,看一看它们的“后院”,在那里你可以看到“神圣”们的不怎么神圣的一面。它会让你很不舒服。
---- 心 静
网易九九聊天站1164号管理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