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eelove(蜜蜂之爱)
整理人: doue(2002-12-26 23:15:45), 站内信件
|
十多年前一位作家发现了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近几年,人们又发现,文学已由中心位置被挤向“边缘”。甚至,有人担心,在商业大潮冲击下,在物欲横流中,在影视文化日益覆盖的环境里,纯文学在下一个世纪会有消亡的危险。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的一度辉煌,大红大紫,炙手可热,那是大搞“上层建筑革命”,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年代不正常的现象;复归于平静,乃属合乎常态之规。不过,“市场化”,泛“商品意识”的弥漫,也确实使文学受到挤兑、压迫,而行进艰难,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对文学的前景,对于一个世纪文学的展望是充满乐观的。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文学是人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文学是对人的命运的叩问与关怀。文学不仅是认识,审美,也是消费,需要。按照马斯洛的人的需要五个层次论,在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之后,是爱与归属的需要,人们在解决吃、住、行、穿之后,需要情感的交流,沟通。文学是情感交流、沟通的桥梁。人们在物质匮乏时需要文学,在物质富裕时更需要文学。人的精神追求是永恒的。文学也是永恒的。
文学是永恒的,但是它的发展顺利与困厄又大不一样。展望二十一世纪文学,有必要对本世纪文学的道路作一反思。本世纪文学有两度高涨时期,这就是“五四”时期与八、九十年代。“五四”的时代精神,可以用蔡元培在北大的办学方针来概括,这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八、九年代的时代精神,“实事求是”、“思想解放”,正是“五四”精神在新的条件下的继续。正是这种博大兼容的精神,给文学的繁荣创造了百花齐放的条件,为文学的高涨开拓了道路。这是未来文学的发展不可不察的。
下一个世纪的文学,当然是多元共存的文学。本世纪,人们终于走出了文学政治一元化的狭隘格局,迈入文学的新天地。多元多样的文学潮流,并不等于人们审美意向没有选择。我有一种预感,二十一世纪,起码在它的最初若干年,新古典主义将会勃兴。我说的新古典主义不是等同十七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是那种注重审美,注重情感而不薄思想,注重形而下而不轻慢形而上的具有古典形态的文学,正如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十八世纪启蒙主义,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一度领文坛风骚一样,二十一世纪,一种新古典主义是否将会风行一时?二十世纪流行的现代主义文学,确实对人生的把握更深化了,对生活的表现更丰富了,但是现代主义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是过分看重、强调了理念的作用,新古典主义形态的文学,符合文学情感本体特征。从这些年的长篇小说来说,较为成功的,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或近日看好的,诸如《少年天子》、《战争与人》、《白鹿原》、《平凡世界》以及《茶人》三部曲、《红瓦》等,对我的预测,或可提供一点印证。
---- 蜜蜂之爱
最爱花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