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ecky_lang(叶夜心)
整理人: doue(2002-12-25 17:56:31), 站内信件
|
中国之世界奇迹,人称长城,但长城从诞生那天起,就没有有效地起到阻止“胡人牧马而南下”的作用,后来历次的外族凌侵中,其所起的军事作用也并不大——而且积淀像孟姜女这样千古民怨。然而我们却冷落了真正给民众代来绵长之福祉,至今仍泽润天府的都江堰,真是使人匪夷所思。从表面上看,都江堰只泽惠了成都地区民众的生活,但其实它所起的作用之巨大,是无论怎样估算都是并不过份的。
余秋雨在《五城记》里说,在祖国大西南的版土藏着一个成都,实在我们的福气。明末陈演在《大修都江堰碑记》时,赞赏当时主政四川的刘之勃大修都江堰,而彼时刚好兵荒马乱,四川愈加重要,都江堰的正常运转与否就更加重要,因为它关乎整个成都平原粮食是丰收还是减产的大问题。可以说,川西平原要有长期而稳定的发展,都江堰确是居功至伟。
都江堰对川西平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防洪、漂木、提供生活用水等自不必说,尤其是它灌溉良田的功用,实在发挥着二千三百多年来最伟大的效益。在都江堰修成之初,他的作用是综合的,因为古来灌溉用水取之于外江,而内江之水则多用于航运,而且同时可用来漂木。发展到后来,便是内江以发展灌溉为主,而外江则专事排洪,据史书记载,直到元初,都江堰水系的航运都还较为发达。至于说,由成都到乐山再到宜宾的水道,单说公元前377年,蜀军由成都出发,循岷江入长江,游水而下,进逼楚地兹方,可以想见水源之丰沛,造船术之精湛,航行技术之发达,都是不难想见的。直到清代中后期,这条由成都出川的黄金水道,才逐渐萎缩的。
原因有二,一是森林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河床因泥沙堆积而抬高,二是水量逐渐减少,或者由于灌溉面积的增加,对用水量的需求增大,而导致了成都丧失了它作为水码头的航行基础。至于说到都江堰的防洪功能,当然它所起的作用是保证成都不受或少受水灾的影响,或者减少水灾对成都的损失。杜甫逃难到成都的时候,成都人不无得意的告诉他成都的水旱从人“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公元910年,岷江洪水将都江堰渠首枢纽向下游冲移近一公里,但宝瓶口死死地捍御了过量的洪水,保住了成都不受侵害;尽管从西汉到民国年间成都发生25次大水灾(郭涛《四川城市水灾史》),但都没有对成都构成“灭顶之灾”,由此不难想见都江堰的防洪能力对于确保成都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成都城址千年不变,就与此有深刻的关联。
更为关键的是,都江堰创建之初,即发挥了巨大的灌溉功效,使得无数土地成为水旱从人的良田,河水过处,无不显出蓬勃生机。汉代开挖都江堰的干渠蒲阳河,以灌溉即今彭县天彭土地1700百顷,而汉代的1顷约合今之70亩,也就是说,都江堰的一个干渠的灌溉面积即是11万9千亩,由此我们不难想象都江堰在彼时灌溉总面积之惊人。宋代,都江堰的灌区面积又有极为惊人的发展,它甚至包括永康军、成都府、蜀州、彭州、汉州、眉州、嘉州等处,而成都府路共辖1府、12州、2军、1监,因此说都江堰“灌溉川西南十数州稻田”。
二千多年的事实证明,只有都江堰才真正体现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精义,也正是其实用价值表明了五行水为首,八行食为首的古老文化哲学底蕴。“ 都江堰除了由于其各个工程互相协调,共同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及社会用水的综合作用,还在于存在着一系列的岁修原则如“深淘滩,低作堰”等,更在于李冰在创建这一工程的时候,提出了水文观测的方法及原则,为后世修理都江堰,提供了可供比较的观测方位。“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有人因岷江枯水期水位变幅约5米,推测出石人的高度约6米。都江堰有不可估量之作用,而且对研究生态、水灾与河流之关系,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晴天夜夜心。
|
|